强化音乐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能发展
2018-10-21谢国刚
谢国刚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能够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无尽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鲜明的个性,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就需要积极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思想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获得有助于自主探究学习音乐的基本音乐技能和技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有利于音乐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能使小学生不仅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具备较高的创新素养,为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音乐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一些音乐演唱(奏)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音乐技能作为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降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创新的“原料”和基础,创新是将现有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加以提炼和提升的。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根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对音乐知识、技能进行一定层次的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会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得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学生在掌握了五线谱基本音符的认知基础上,还要有推理认识88个钢琴键上所有音符的能力。在认识了三升三降调号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推算出所有24个大小调调号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音乐创新能力才会像清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创新的种子才能发芽。
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音乐创新的良好思维品质
在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学科。激扬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不仅能够让学生享受美,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意识以及情操都受到良好的熏陶。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对教育与学具乐器研究的创新不仅可以改善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改善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音乐的感悟。
此外,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以全方位地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能,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尽可能让孩子们“就地取材”,让音乐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将黑板擦、水杯、教尺等物品“变身”为自己独特的“乐器”,让学生自由练习不同的乐曲节奏,并随着不同的节奏跺脚、击掌、摆动身体,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调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由简到繁,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的形成上产生“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音乐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弹、唱、跳等新颖别致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升潜能。
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音乐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是我们音乐学科教学一项重要的目标。人格又称个性,是学生个体能力、需求、态度、动机、动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自身的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会觉得音乐是美好的、愉悦的,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消极悲观的人格,会觉得音乐是令人烦躁的、干扰人情绪的,会对音乐创新能力起到抑制的作用。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培养目标中,乐观、风趣幽默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勇于探索和求异的精神,敢于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兴趣、求知欲望往往会更加强烈。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要掌握这些具有共性的人格特征,并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人格,鼓励学生对教材当中的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采取多种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音乐需求,将创新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当中,做到既面对全体,也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结语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我,创新思想,开拓新思路,才会拥有扎实高效的音乐创新实践,才会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新教学理念,创造新课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活动中“教”的这个环节。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强化音乐创新能力,才能为促进学生的全能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