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8-10-21苏志丹
苏志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督导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并且有些教师也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自主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小学数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灵活指导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质量。因此,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注重数学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兴趣
引入生活元素,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熟悉
数学教学内容多呈现出抽象性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但如果教师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便能让学生基于生活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且形象。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课前,我有意让学生进行收集火柴盒、粉刷教室等活动,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长方形表面积计算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引入童话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有助于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字”这一项内容中,我以为学生讲解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在0~9的数字王国中,9认为自己最大,所以比较骄傲,他要求0~8什么事情都要听它的。但是时间一长,数字们都觉得9太嚣张,决定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哈佛大学流行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才会去主动地解答、思考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空间,引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如我在教学《路程、速度与时间》这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开运动会,小猴子4分钟走了280米,小鹿3分钟走了240米,小马4分钟走了240米。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谁赢了”这样的问题。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就会主动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
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展现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基于课程教学的内容,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字”这一项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微视频,组织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教师组织班级学生一起进行课程知识的讨论,检验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也能留给他表现的空间,如与同桌一起交流等等。在学生们的充分参与下,将所学习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长方形”的知识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竞技,为学生安排“找出教室中的长方形”这一项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然后组织小组间进行比赛,看谁收集的多,在竞争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适当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能够发挥“温故而知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后,为学生布置“统计班级中男生与女生数量”“统计班级中各个月份生日的学生数量”等相关任务,使小学生课后练习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检验了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更体现了课程教学反馈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教学的特点,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生活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