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探究
2018-10-21罗汉海
罗汉海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血脉和灵魂,传统的中华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把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
立足语文教材,挖掘人物品质
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崇尚刚正不阿、诚信友爱、尊师重道;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佛学思想的荣辱不惊、自然清静、进退从容,这些都值得学生去体会和学习。经典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化经典,让学生们与大师对话,能够让其精神得到升华。
很多语文教材中,不少的文章都选自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如《庄子》《老子》《孟子》《论语》《墨子》等诸子百家的名篇著作,还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散文,如《尚书》《春秋》《左传》等。这些文章意蕴丰富,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智慧填充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精读,用心去品味、揣摩,同时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在对这些文章的研读中,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将其辐射到其他相关的文化经典中去。通过诵读这些文章,融入哲学思考,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出优雅气质和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读经典还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它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人的心灵以慰藉,体味作者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使其养成理想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文化经典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几位主人公的能言、敢言、雌雄巧辨以及大智大勇充满了个性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富有强大的吸引力。邹忌的自知之明和他的设喻类比,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人物的鲜明性格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有了兴趣才能深入,进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
在对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充满了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通过还原那个时代所固有的文化因素,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包含了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书法文化、节日文化等等,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教师要借助教材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校园环境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在校园公共场所悬挂名人名言、古训,给图书馆、宿舍、教学楼等建筑进行富有哲理的命名,又如开设戏曲欣赏、红楼梦赏析等选修课,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利用海报、自办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此外,定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成立武术队和文学社团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于乐,其乐无穷。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遗產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欣赏名人书法碑帖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知识体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教育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加重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养成,要求教师具备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和领路人。
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加强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素养,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学过的诗集写“编后记”,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诗词,可以把古诗词画成一幅画,编成舞台剧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章文质优美,逻辑严谨,学生读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诵读教学,反复吟诵能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进而挖掘古诗词中的精神实质,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例如:屈原《离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当学生吟诵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时,无不激起其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吟诵和学习这些优美的诗句,这些厚重的情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引导着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培育了其民族精神,提高了其文化品位。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积淀,使学生感受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气质,感受到风度翩翩、饱读诗书的儒雅之气,进而让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在青少年中得以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