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进课堂 语文教学增活力
2018-10-21陈爱娥
陈爱娥
我们祖国各地蕴藏着许多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资源意识,去努力发掘并有效利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使语文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地方文化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中可以依托于教材,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中融入与文章有关的地方文化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篇章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相关的课外书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掘自然资源
美丽的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如地方的园林建筑、公园景区,都是较好的自然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因地制宜,积极地去挖掘与利用。如在《林海》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播放了家乡的风光视频,穿插讲解,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进而形象鲜明地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风景,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发掘节日习俗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将节日习俗纳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在教学老舍《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结合南平在春节期间许多特有的民间习俗,分享资料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本土的节日习俗特色,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作者对春节时人们活动的描写。
发掘传统文化
闽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域,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民间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教学《藏戏》时,可以结合我们南平的“南词”、峡阳的“战胜鼓”、塔前的“提线木偶”、樟湖的“蛇节”等,让学生收集地方艺术文化,认识这些艺术的形成、发展,感受民间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精选地方文化元素,提升质朴人文素养
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或许会产生许多疑问,此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见解简单地告诉学生,应适时抓住契机,鼓励学生精选有意义的地方元素进行大胆探究。首先是引导他们根据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结合自身的兴趣,鼓励其去认识更多有关自己家乡的文化,感受家乡地方文化特色并选择研究的专题;其二是引导他们怎样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给学生提供便利,如到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去寻找资料,使资料更加全面丰富,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高效有序地进行;其三是引导学生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让每一次探究都能吸收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质朴的人文素养。
我在教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中,就提前布置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参观博物馆、查阅文献、访问长者等去查阅家乡的地名、收集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历史名人等。然后开展以“家乡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如说说民谣、唱唱民歌、讲讲名人、演演故事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再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勿忘国耻”的教学中,我将地方上有关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作为探究的专题。让学生分组搜集,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闽北主要战争战事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探究,并说说评评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利用地方文化优势,鼓励学生迁移探究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语文特点,课堂上依托延平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资源,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制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迁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地方的民风民俗、地方方言、特色小吃、自然资源等,这样的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地方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延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理学名邦”和“东南邹鲁”之称。溪源峡谷属国家4A级景区,南平南词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孚电池享誉海内外,还有“延平四贤” 文化、“程门立雪”典故、红色故事、民风民俗、各色小吃……语文课堂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主阵地,通过拓宽课程外延,深化课程内涵,同时对现有教材进行再补充、再拓展和再创造,不断开拓课程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如在《孔子拜师》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顺势向学生拓展延平《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典范,赞颂的是游酢、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情景,它是我们延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阅读并交流体会,感受尊师重教的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文化的欲望。
渗透地方文化素材,提高习作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在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素材,提升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学生对家乡的地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中,作者描写了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旅游勝地,灯的海洋,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文艺术的品味和赞赏。我在教学此课时不失时机地介绍美丽的延城,模仿作者的写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具体化,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景,学生形象鲜明地感受到了闽北的自然风景,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有许多学生联系到了家乡的桥、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夜景……习作训练中鼓励学生模仿文章写作方法并融入自己真情实感,这一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印象,又提高了习作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结语
总之,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既可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又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性。因此,教师应活用教材,延伸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碰撞,在探究中共鸣,在创作中提高,从而让学生有感而发,不仅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更能有效地将情感目标贯穿于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而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这是一种和风细雨的潜移默化,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教育,使其对地方文化做到深入了解,通过了解家乡、赞美家乡从而加深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得到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