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2018-10-21王冰
王冰
学生优良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积极迁移
在进行课文朗读、复述以及分析理解时,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由不爱读、不会读到爱读、会读。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要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不拘一格。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都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讲究以讲导学、设疑点拨,并因文制宜。有的课文,就侧重于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设想一堂古诗词的诵读课,例如五读(甚至六读、七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能在同一个理解平面上反复,或者只是改变形式地反复,而要在感受、鉴赏的不同层次上逐层推进:第一遍,教师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直接轻轻朗读,然后讨论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老师点拨,或指导查阅资料,或作补充讲解。二读,抓住有关词语,感受诗词描写的景物气象,在朗读中进入作品,尝试用感觉器官去体会作品中的人、事、物、景,仿佛能亲临其境,看到景象、听到声响、嗅到味道……三读,通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材料,把握作品中有关景物的描写的意图、作用,讨论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四读,摘出精彩语句,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五读,抓住意象、意境,品味语言,欣赏艺术特色。有的课文,要着重于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比如学习《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教师先设下疑问: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为作者赢得了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奖”——普利策奖,这是为什么?如果你支持这篇新闻获奖,能为它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词吗?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入文本,一个个自觉地把心灵的目光聚焦在了文章的“价值”上。有时,则不妨巧妙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协作分享——例如学习《选读》中的《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之前,教师先公布一个辩题:项羽、刘邦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明确读完课文后将组织一场主题辩论。诸如此类的活动设计,既能调节阅读的气氛和节奏,也体现了共通、交融、合作的意识,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另外,现行教材大多是按专题或单元来编排的,学生从精读课文中领悟到的学习规律与获得的学习体验,应积极迁移到自读课文及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明确规范,注重示范
先要明确阅读的规范。比如强调朗读课文时多种器官的综合应用:首先必须心到位,心不在焉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其次是眼神到位,凝神于目;再次是要动嘴,除了默读,应发出声音来,使发音器官得到训练;再次是动手,在书本上留下阅读的“痕迹”,以便进一步细读。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善于动脑。一般可先看思考和练习,然后结合相关注释等阅读课文,自读时就尝试着解答有关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难点。
还要在教学中加强示范,比如培养朗读能力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师生进行朗读示范,鼓励学生对范读作出评价、加以模仿。要鼓励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先選择低难度的语段读起,并时时处处注意琢磨、提高。
三、授之以法,培养能力
学会思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想象、假设和联系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感知文本,从而悟出主旨,领略妙处,养成缜密思考的品质,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特别重要。比较的范围很广,比如同一篇课文前后片段的比较、文章修改前后的比较、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等。试以不同课文之间的比较来说,像《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样主题思想上存在相通之处的课文,可以从社会背景、作品样式、内容性质、戏剧冲突和故事结局等方面比同析异;像《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均以二战为题材的同体裁课文,可侧重比较创作意图、人物遭遇、“自白”形式方面的异同;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寒蝉凄切)》这样各自代表宋词两大流派的作品,可以侧重比较风格上的区别……作比较的课文不限于两篇,像教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师可在唐诗部分鉴赏完毕后,将王勃的《滕王阁》、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晚唐的《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等组合成“登高诗”专题,展开专题式的阅读鉴赏,体会其中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美特质。通过比较,从已知到未知,扩展思路,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四、扩大阅读,读写交融
教师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要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激发学生扩大课外阅读的动机;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理解后,针对某些问题作拓展发挥,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增补李贺的《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供对比研读,就会极大地强化对文学家“以声喻声”“以形喻声”“以典喻声”艺术手法的认知(其中《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箜篌引》不表现时空顺序,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其意境扑朔迷离;《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夸张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说,也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同时,还选取《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一段文字供学生们欣赏。又如学习了四大古典名著的节选,就要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整地自读这几部著作;阅读了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后,就有兴趣课后主动去读《呐喊》《彷徨》。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再者,强化、巩固优良的阅读品质,很有力的办法是读写交融、以读促写,即以阅读为基础、写作为提高,精心设计作文训练。有些命题可以紧扣教材。比如在《唐诗宋词选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仿写诗话、词话,拟写对联,改写古诗词(如改为新诗、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精短文章的写作,也可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片段或全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