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近鲁迅
2018-10-21张越
张越
记得上学的时候,最喜欢跟着老师学诗歌,虽然当时并不十分理解所有诗歌的内涵,但是就是毫无理由的被吸引。同样,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自己极其“畏惧”的鲁迅,每次老师讲鲁迅的文章,我都毫无例外的提不起精神。无论是充满童真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社戏》,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味同嚼蜡。
如今,自己已经走过十三年的教师生涯。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早已不同于少年时代,然而,这十几年来,满眼看到的依旧是熟悉的一幕——谈“鲁”色变。这不禁引发了作为老师的我的深深的思考。鲁迅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他那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对鲁迅的这种抗拒,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真正领悟其作品的真谛,作为老师,这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我想,首要的一步就是教师自己必须先走近鲁迅。要走近鲁迅,不能片面的看别人的评价。历史上非议鲁迅的人很多,有的出于政治目的,有的则是个人恩怨。只有认真了解他的生平,仔细品读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才能读出一个真实、丰富、多面的鲁迅。通过多方面的阅读,我觉得自己可以以一个新的心态对面对鲁迅及其作品。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
根据自己的心得,我觉得想让学生也喜欢鲁迅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每个阶段,通过不同的作品,让学生逐渐了解认识真实的鲁迅,有血有肉的鲁迅,有优点也有缺点的鲁迅。这样才能改变之前大部分人把鲁迅神化的错误观念。据此,想具体分析分析应该怎样突出鲁迅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如何在每篇文章中寻找一个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兴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部回忆作者早年生活的文章。讲述了鲁迅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这一内容太适合出入初中的学生了,可以很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前可以简明扼要的介绍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引出本文的教学。
另外,很多人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又不用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是批判封建制度,有的则认为没有批判封建制度,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从作品的实际内容老看,我觉得真的没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如果教师真的按照这一主题讲解,学生必然觉得意兴阑珊。我认为在将这篇文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体会到百草园欢乐、天真的生活。去感受童年鲁迅的种种戏耍和调皮,去了解童年鲁迅的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因为这一切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很近,让学生忽然发现,原来那个可望不可即的文坛泰斗其实和自己一样,都曾经天真幼稚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认识到一个不一样而又真实的鲁迅。
2《社戏》
《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樸、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畅游鲁迅故居,通过江南水乡的民俗旅游,认识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等等,让学生在畅游优美的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同时,感受到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对鲁迅及作品的亲近与兴趣。
3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给人的印象一贯是金刚怒目的革命战士,其实真实的鲁迅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不但对儿子有情,就连对自己的一个儿时保姆也饱含深情。这一课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深情、多情的鲁迅。
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所以让学生分析感受这一人物称为学习的重点。教师讲授时要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抓住几件有趣小事来帮助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不仅仅是肃穆、严峻、深沉的代名词。一个深情回忆、怀念保姆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善良的人。
4《雪》
鲁迅的作品中色调如此明朗的不是很多,《雪》虽短,却正好让学生体会其作品不同的风格。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一定能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5《故乡》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鲁迅的作品教学更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对文章背景的交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例如,讲小说《故乡》时,要交代创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片小说集《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交代了这些背景,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鲁迅对闰水形象的塑造。鲁迅这次回到故乡,幼年的小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在学生了解了创作背景后,教师需要找到文章与学生的契合点,巧妙导入,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走近鲁迅就不是天方夜谭。如果能够通过初中课文中这些有限的鲁迅篇目让学生了解到真实、多面的鲁迅,那么学生才能继续主动的去阅读鲁迅,从他的作品中收获丰富的养分。以上仅是我的拙见,中学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教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