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
2018-10-21韩立元
韩立元
摘 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21世纪,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得到比以往更为密切的关注。如何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更有效地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未来文化价值的取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新思路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在40年的发展中,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瞩目中国发展的时代,中国更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为实现培育优秀国际化人才这一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欠与不足
生活在21世纪,人们似乎更加忙碌,孩子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网络发展异常迅猛的时代,快速发展无疑带给了整个社会无穷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孩子们接触的事物更加多样繁杂。这种多样性既有好处,又会带来相当程度的弊端。多样的事物可以促进孩子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而过于多样的变化会使孩子对某一事物的重要性的关注度不足。这其中,便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基于此,笔者做了一项调查问卷,抽取出100名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传统艺术、十二生肖、传统用具、传统美食等蕴含丰富的问题做了回答,以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具体题目和答案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条目中,关于传统节日的回答最好,关于传统艺术的了解并不多。对于京剧、粤剧、相声等传统民族艺术,学生所知更是甚少。要知道,文化自信应该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培养多方面兴趣的时期,绝不仅限于将眼光只放在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的分数上。而涉及到中国的传统美食,更是有学生回答不上。错误答案中更是有肯德基这样的答案。这一方面说明,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且要增加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素质教育”实行多年的中国,距离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在基础教育中,更要渗透和融合这一任务。
二、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
基于以上的调查问卷及其呈现出来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小学基础教育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一,多动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美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孩子从来不知道饺子是怎样做成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们帮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其中可以包括包饺子、包粽子等。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由简单到复杂,一定能更加体会中国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他们不仅会知道包粽子的过程,更会知道为什么包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意义和来历。
第二,多读书。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着太多的智慧。要想让孩子多了解中国,就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目前,书店的书琳琅满目。可以说,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家长和教师要多多引导,鼓励孩子多看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使他们从小就对中国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背诵唐宋诗词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此外,可以借用成语或典故来丰富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第三,多参与。现今社会,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是高材生。不过,当提到合作或互助时,很多孩子表现出了独生子女特有的脾气或秉性。要知道,中国文化传统中,一向强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一个互助的社会。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提倡相互学习,相互扶持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孩子走向社会后,才能够走得更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多思考。中国古代的张衡看见天上有许多星星,想了许多关于星星的问题。后来证明,这并不是一种荒谬的做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思考。比如,虽然夸父追日是上古神话,但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女娲造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神话的重要之一。这些神话,可以促进孩子的思考。不能抹杀或抑制孩子天真的思考,不利于教育,更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而贯穿和渗透传统文化,则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协作的目标。只有在共同协作的氛围下,我们才能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尊师重教,成为一个有内涵,又有长远眼光的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人才。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教授所言:“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进新时代”。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是增加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的途径之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推动中国文化振兴与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