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
2018-10-21刘海燕
刘海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应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合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識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其必然的联系。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做“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给予必要的提示,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掌握新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究新知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能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
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③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课前,每个学生用厚纸,预先做好30块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上面印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块一块地摆,直接度量练习纸上各种长方形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块一块摆固然能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太麻烦了,而且图形大了,如操场、教室、田地等,我们能一块一块地去摆吧,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办法呢?”问题提出后,少数优秀生立即举手,这时不要他们急于回答,要求大家先认真阅读教科书,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测量长方形面积只要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一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师:能不能写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也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与此对应,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的形式,大胆创新,做到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重视梯度教学策略的使用,做到有针对性,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程度稍差的学生不落伍。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找出相应的知识要点,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反馈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到因材施教。在布置作业上,数量以及难度也要采用梯度策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分层布置作业。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35%,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5%,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5%,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20%,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5%,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