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动”的课堂教学
2018-10-20卢英
卢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58-01
1.数学折纸活动简介
数学活动是现代数学课程改革“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的全新理念。数学活动分为语言活动和操作活动两类,这两类活动都与数学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折纸活动作为数学操作活动之一,在数学教材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折纸活动的类型分为:图形的分解、图形的合成和图形的移动三类。本文以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黄燕苹教授为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小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的一堂折纸活动课为例,分析折纸活动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课堂教学环节
本节课主要分为“看一看”、“折一折”、“做一做”三个阶段。“看一看”阶段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折纸与几何的联系,并展示折叠的基本几何图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菱形)以及由这些基本几何图形组拼的图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以及花的图案):“折一折”阶段,教师示范菱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折叠步骤,学生操作,在折叠过程中启发学生找到菱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做一做”阶段,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折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熟练地掌握折叠方法,学生发挥想象力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图案的组拼。
2.1 “看一看”阶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師要给同学们讲的内容是折纸,你们小时候都折过哪些东西呢?
生:飞机和船(每个孩子都手将手放在背后,规矩地坐着,齐声地回答)
师:好,我们不仅可以折飞机和船,还可以折其他图形,甚至还可以组拼其他图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和图案,我们来看一看。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和图案,展示给学生。
师:(教师拿出第一张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学生任然端正的坐着,并齐声地回答)
师:(教师将长方形的两邻边重合)那这样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学生迟疑、思考了一会儿)梯形。
学生依旧保持刚才的坐姿。
师:对,那怎样的图形我们称为梯形呢?是不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称为梯形?那图形中哪一组对边平行?
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含30°的直角三角形、菱形和正六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并通过折叠给出了菱形的定义,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菱形。然后教师再展示由基本几何图形组拼的平面几何图形和图案。
师:(教师拿出由同种颜色的菱形或等边三角形组拼的正六边形)这是什么?
生:(个别同学已经把手放在桌子上,并举手)正六边形。
师:那有几个菱形或等边三角形?
生:(学生小声地默数着)三个菱形或者六个等边三角形。
师:(随后教师拿出由不同颜色组拼的多个正六边形和等边三角形)那这个呢?你们看出什么了?
学生沉默片刻,并举手,教师抽其中一名学生回答。
生:三正六边形。
师:还可以看出什么?
大部分学生吃惊地看着教师和图形,其中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着。
生:老师,我知道!正方体。
师:对,还有其他同学看出来了吗?(教师停顿片刻)那有几个正方体呢?
教师指着图形中的正方形一个一个数着,学生轻轻地点着头。
最后,教师还展示了几幅由菱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拼的花、鸟和菠萝,学生发出惊讶和赞叹声音。
2.2 “折一折”阶段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纸张,并教学生折叠菱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每人取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跟着老师学折菱形。(每个学生都按教师的要求拿出了相同的纸)
师:跟老师一起将正方形对折,你们折好了吗?
生:折好了。
师:好,是不是出现了一条折痕?开始第二次折叠了,这个步骤在整个折叠过程中是最难的一步,要仔细地听哦!将正方形右下角的点折到折痕上,但折痕要通过正方形左下角的那个点!
学生开始跟着教师折叠,很多同学折出来的形状和教师的不同,但学生也不问教师,而是看身边的同学是如何折叠的。教师巡视一下,逐个地指导他们,并叫会的同学教身边不会的同学。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慢慢地学会了折叠菱形,而且课堂的气氛也渐渐地活跃起来,有了询问的声音。在折叠完菱形时,教师问如何折叠等边三角形。个别同学将菱形对折过后得到了等边三角形,并高兴、自豪地将折叠的等边三角形拿给教师看。
2.3 “做一做”阶段
学生都基本掌握菱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折叠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共六组,以组为单位折叠菱形和正三角形,并组拼几何图案。分组过后,学生都各自折叠自己的图形,并无合作意识。教师分别和每个小组交流,并询问他们想要组拼的图形,学生尝试回忆教师课前展示过的图案,尝试模仿图案组拼,教师提问组拼该图案需要多少个菱形和正三角形,小组各成员都开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讨论、分工并尝试组拼,慢慢的,各个小组都有模仿的作品完成;教师建议他们可以将组拼好的图案贴到白纸上,并写下作品和小组成员的名字,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后更兴奋了。他们拿着作品向其他小组同学展示,各小组相互参观后,开始相互比赛,看谁拼出了更漂亮的图案。
到了最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爆发了,各小组都不断的创造出了大量作品,如附学生图案。
最后,学生不单单以组为单位,他们自由组合组拼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3.启示
从整堂课(课前、课中、课后)学生行为的变化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中,学生们充满热情,即当老师又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好,整堂课呈现了活、思、创。
首先,这节课的“活”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鲜活的问题,并直观展示了知识发生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的滋味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其次,这节课的“思”体现于教师精心设计的图形和图案以及一系列问题。所有问题既不过于浅显也不过于繁难,避免学生在思维上的大跨度,在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程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第三是这节课的“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创设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思考的充分信任和自由。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