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苏韵之风 品乡味教学

2018-10-20王华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农村小学

王华

[摘要]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苏派教学风格是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它承载着苏派教育的理念,也是苏派教育主张在课堂上的直观呈现。立足苏派教育,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概括苏派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风格,并从“理论滋养”与“实践磨砺”两个角度探讨这种教学风格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 教学风格;苏派教育;农村小学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蘇派的教学风格在于清简、灵动、精致、厚实,它承载着苏派教育的理念,也是苏派教育主张在课堂上的直观呈现。研究苏派教育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派教育,掌握苏派教育的核心,更好地用苏派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一、苏派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风格

农村小学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职责。农村小学在生源、师资和硬件等方面都很薄弱,因此我们应该立足苏派教育,探寻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风格,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1.厚实而质朴

苏派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厚实的,因为她像农村的大山,厚实稳重,执着挺拔,内含正直,心怀宽广。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有美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教导学生以“使人继其志”。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性发展的执着思考与追求。

苏派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是质朴的,面对留守儿童的学生,农村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给学生一份沉重而质朴的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让学生从教师身上重新获得他们所缺失的温情。

2.清简而丰富

成尚荣说“苏派教育是清简而丰富”的,“清简包含着简单之义,但它绝不等同于简单,它超越了简单,‘简只是清简的表象,而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甚至是深厚的。”

苏派农村小学的教学风格也是“清简而丰富”的。教学中,因为硬件条件的缺少,教师的教学被迫“清简”,虽然形式简了,但其内在却依然丰富。

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一课中,需要学生进行试验:让球从不同高度滚下,测量滚的距离,记录数据,最后总结出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这一课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数据的整理归纳总结出结论。但这个数学活动在农村小学却开展不起来,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过农村的学生都有“玩弹珠”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农村常见的造房子的几块砖头横竖摆放搭出符合要求的角度,用弹珠充当球,看弹珠从哪个角度滚下时滚得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只用到了砖头和弹珠,形式真谓是“简”了,但学生学得可“不简”,他们通过自己探索,不光获取了知识,在数学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农村小学有诸多不便之处,但却给我们打造“清简而丰富”的教学风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善于利用农村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让“乡味”课堂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3.灵动而扎实

“灵动而扎实”是成尚荣认为的另一个苏派教育的教学风格。苏派农村小学的教育也是“灵动而扎实”的。教学是灵动的,是一种教与学的状态和方法,表现为教师生动活泼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但是,教学也需要扎扎实寞,要有实在的效果。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是扎寞的,教师的情绪是激昂而扣动人心的,他们将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融入教学中,让师生在情感上碰撞出了火花,打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知的局面,学生在这样灵动的课堂上,能自觉地参与学习,获得扎实的效果。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学片段:师配合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述: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西山,西山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看!西山的水果可是一绝。香甜多汁的桃子,清爽可口的翠冠梨,酸酸甜甜的枇杷。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西山购买水果。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如画美景,尝到了美味特产。

师顺势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是兰兰到西山来旅游时买的水果。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那你能帮兰兰算一算梨子和橘子一共要多少元吗?

这节课的导入真可谓“乡味”十足,教师利用农村的风景以及特产投学生所“好”,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旅游买东西的经验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与教材所提供的例题有很大出入,却让整个课堂更生动活泼。教师引得好,学生学得好,课堂教学灵动而扎实。

4.精致而实用

苏派教育的教学风格是精致的,就像那苏州园林的一山一石一窗。苏派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也有“乡味”的精致,也像那农村的一山一石一水。

数学学科的最终使命是什么?当然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使命。我们的教学充满了生活的乡土气息,学生们知道这个数学知识从哪来,要到哪儿去。他们为了帮助妈妈种菜,会思考用同样多的篱笆怎样围院子面积最大;他们为了除害虫,会计算最有效的农药配比……

苏派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精致,同时它也是宴用的,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二、苏派农村小学教学风格形成的策略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重大课题“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提出:苏派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两大维度——理论滋养与实践磨砺。苏派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应该从这两个维度人手。

(一)理论滋养

从教育现象学上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智慧。那么这种智慧通过哪种途径获得呢?答案是学习。

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境界,但必须有其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魏书生说:“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因此,教师要想形成教学风格,首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地领会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实践磨砺

1.模仿

无论是哪一位优秀教师或教育名家,都是从一位青涩的普通老师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自身的钻研,更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模仿的目的不在于照搬照抄,而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老师看了名家的课后,模仿其动作、说话方式,有时甚至把名家课堂教学中的每句话都背出来用在自己的课上,像这样的模仿只仿其“形”而不得“神”,走向了“东施效颦”。

名家确实是我们模仿最好的对象,但我们应该找亮点,思精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重新整合。做到集众家之长,补己家之短。

2.调整

组织行为学说,教学风格是为适应班级课堂教学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需要通过反复的尝试和修改才能真正成為有意义的教学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班级,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制定实验方案,开展不同风格的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横向与纵向比较班级的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探讨的地方,通过研究对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3.深化

李如密认为,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心理基础和教师的主观追求两种,其中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曹振道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个人主观条件息息相关,包括教师的人格、品性等等。虽然两人的阐述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两人关于教学风格的形成都涉及了教师的品德和品性。教师的品德和品性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有的老师教了几十年还是个“教书匠”,有的老师十几年后成长为名师。对比两者不难发现,成为名师的老师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理念,都有一定的修养。因此,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应该从美学人手提升艺术修养,让我们的教学风格有深度。农村的炊烟袅袅、山清水秀、鸡鸣狂吠、纵横阡陌,处处是风景,处处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将这些情操有机地融入我们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教学透着苏派的“乡味”。

苏派教育“厚实、清简、灵动、精致”的教学风格彰显着苏派教育的魅力,“厚实而质朴”“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寞”“精致而实用”又是苏派农村数学教学风格。相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这种风格的引领下会越来越好,农村小学的师生将成长得更优秀。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41-44.

[2]成尚荣.苏派的教学风格[J].江苏教育,2010 (7-8):10-14

[3]“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http: //www.docin.com/p-1422214210.html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农村小学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名师教学风格的“校本化”生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基于心理认同理论的教学风格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