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2018-10-20应吉

知识文库 2018年23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贫困生资助

应吉

贫困生问题始终是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群体,大部分高校在物质资助方面做得较为充分,然而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则显得略为单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及高校普遍重视贫困生问题,但是注意点主要集中于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层面,而事实上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讨,具体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1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复杂。对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心理,國内研究者通过五种方法(SCL-90、LES、CMI、SAS、SDS)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贫困生人际敏感、抑郁、学习困难等消极心理存在率较高。

具体而言,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敏感自卑

如今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水平较高,甚至在一些学生中间还存在虚荣攀比现象。而贫困生家庭收入低,不足以支付学费、生活费,在生活水平方面更是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拟,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而自卑感易使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更加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过多地与同学交流,有时甚至同学之间的某一句不经意的玩笑都会刺激到贫困生敏感的心灵。

1.2 焦虑不安

贫困生家境贫寒,学费已是重担,更难以负担人际交往等必要费用,因而容易陷入焦虑,担心因为囊中羞涩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交际。另一方面,贫困生上大学寄托着家人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比一般家庭更加沉重。在家人的期望下,贫困生往往极其努力,上进心很强,心理压力也极大,容易变得过于焦虑。

1.3 虚荣嫉妒

大学要求学生住宿舍,进行集体生活,因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暴露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将无法继续隐藏,而宿舍友较为优渥的生活会时刻刺激贫困生敏感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嫉妒心理。甚至,有部分贫困生滋生虚荣心理,将助学金、奖学金用于购买名牌电子产品、名牌衣服。

2 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一起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2.1 贫困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哲学内外因关系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根本的是要让贫困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

广泛阅读,开阔视野。贫困生不能把重心全部放在学习上,而是应该广泛阅读各个方面的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视野开阔了,心境也就开阔了。

主动交流,收获友谊。贫困生应该主动与舍友、同学、老师多交流,打开自己的心扉,克服敏感自卑的心理,主动与同学们做朋友。

2.2 高校多种途径帮助贫困生

成立组织,脱掉帽子。大部分高校直呼家庭困难学生为贫困生,对学生有负面的心理暗示作用,给他们戴上了一顶隐形的“贫困生”的帽子,更加自卑敏感。为避免这一情况,笔者以家庭困难学生为成员,成立志愿组织,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等地进行义工服务,回馈社会。同时,所有老师和学生,不再称呼家庭困难学生为贫困生,而是称其为志愿者。这会让家庭困难学生在心理上脱掉“贫困生”的帽子,将自己重新定义为一名志愿者,把受资助的角色转换为帮助他人的角色,使自己变得更加自尊自信。

巧用团辅,配备咨询。笔者在从事高校资助工作期间,以贫困生为对象,举办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心理团辅广受欢迎,效果较好。笔者建议高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给贫困生们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心理老师运用专业的团辅知识,针对贫困生心理特质设置活动环节。另外,各高校都需要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们提供场所与服务。

3 总结

贫困生心理状况复杂,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在这项工作中,贫困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力量缺一不可。笔者结合从事高校资助工作以来积累的些许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项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在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这项工作中起些微作用。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贫困生资助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