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然追求
2018-10-20王爱芳
王爱芳
不管哪一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追求效度,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原生态的课堂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些只追求热闹的课堂是华而不实的,学生是不会有多大收获与发展的。那么,初中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应然追求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跟本学科同仁商榷。
1 以科学合理、贴近学生实际能力为原则,追求有效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呈现、读题、理解、分析与解答,然而,这并非是真正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只是一个载体与过程,而凭借这一载体与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才是教学的真谛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充当教材内容的机械灌输者,而要做学生探究的伴侣与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不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再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纯模仿的操练。由例题到练习的模仿性、机械性的训练,对于某些内容也许可行,但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寻求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路径与方法,进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数学素养。这些“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人为割裂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度。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得精准地确立教学目标,符合“科学合理、贴近学生实际能力”这一原则;然后围绕目标整合、拓展与改进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比如,教学七年级“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执教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几道有关“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例题;之后,借助课件呈现了一道课堂练习题:已知一个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图在此略),请你根据看到的三视图画出这个立体图形。可是,令执教者失望的是,全班没有几个学生能画出所要的图形。个中原因在于该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得不合理,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其实,该内容的教学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根据视图画出立体图形”这一技能。所以,随意拔高要求,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会让望而生畏,失去探究的信心。如果将此道练习题作如下改进:“已知一个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立体图形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这样一来,就比较符合《课标》的要求了。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遵循“科学、合理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上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的呈现、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探究、数学思想的渗透都变得循序渐进、自然而然,让学生带着兴趣与热情,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
2 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前提,追求有效的情境创设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追求“两性”,即必要性和实效性。必要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素材好的、恰如其分的情境,能够跟学生的前认知密切联系,可以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由来,促进学生对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的透彻理解与掌握,让记忆走向深刻;相反,不恰当、不科学的情境则可能成为课堂的摆设与累赘,干扰了学生思维,让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比如,笔者引领学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个内容,在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凭直觉或根据定义判断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学生凭直觉判断,有的说平行,有的说不平行。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导出了新授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后来,随着认知逐渐走向深刻,在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之后,笔者再次回到导入环节呈现的问题——让学生判断两条边AB、CD是否平等。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运用“三线八角”的方法,以构造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学以致用”的效果立竿见影。这样情境创设是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检测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效的情境创设还要体现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挑战性”,要求情境创设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而要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与自信。“趣味性”,要求教师不再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消化”,而要挖掘知识的趣味性,以实际需求为前提,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迸发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有趣、有用。
3 以思维互动为基础,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钟启泉教授强调,作为教师要善于“打造多声对话的课堂”,要以教材为媒介,调动学生热情,使之積极参与探究与对话活动。笔者经常参加本校或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优秀教师的数学观摩课,发现执教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娴熟、高超的,尤其是师生的对话彰显了执教者的智慧与学生的灵气。比如探求勾股定理的奥秘,探求相似图形的性质,等等,课堂教学就不能只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浮光掠影地停留于知识的表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相反,要以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深度思维为基础,师生之间展开和谐、民主、有效的对话。
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不是所有同学都能不假思索说得出答案的,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是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的,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诱导性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媒介与手段。因此,教师要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科学、充分地运用好是启发式教学。借助好的问题刺激学生的神经,使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进而为有效的对话提供保障。
课堂教学跟舞台的演出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富于变化的过程,这是因为作为探求主体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的头脑与个性化思维的人。只有以思维互动为基础,“多声对话”才能彰显灵性,走向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以锻炼与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