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当前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10-20邓心强

三峡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心强

摘 要: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人才、美文、世风的诸多思考。刘勰论情思与文辞、性情与体式、创作者的身与心、才思与习得、风格的多元化等方面,蕴藏着他对“和谐”的思考;其论文学的来源与功用、美文的营造方式、文学品鉴与批评的标准等,蕴藏着他对“文明”的探寻;执政者重视并表率、士人发挥才智自由言说、大丈夫应“怀宝挺秀”、文武双全等方面,则蕴藏着他对“富强”价值观的基本看法。依托《文心雕龙》丰富的话语资源来涵养当前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追求民族复兴和實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5-0083-07

十八大后,党和政府提出面对全体国民和整个社会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这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中国梦、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它无疑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五年来,不同领域和学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来源、逻辑关联和推进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在广泛地宣传、教育、倡导和践行。关于当前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领导人和学者们都有深刻的论述。[1]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所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精神追求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激情,难免停滞和沉沦。近年来总书记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这些论述,可谓抓住了文化强国战略的根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包括很多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而聚焦传统经典著作,挖掘其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并进行呈现与弘扬,为之提供话语支撑和理论资源,是当前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心雕龙》是齐梁时期集中国文学之大成的一部文艺批评著作,其中蕴藏了刘勰对“富强”、“和谐”、“文明”等关键词的深入认识,这里依托此著对“国家层面”的这三大价值观[3]予以涵养与培育。

一、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和谐”价值观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批评著作,体系宏伟,不仅文采华丽,而且富有真知灼见,它融汇了中国古代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之精髓,古人“天人合一”观及先秦以来形成的“和合”文化在其中皆有蕴含。在50篇中,刘勰无论是从宏观的人与自然、文与天地之关系,还是微观的构思、立意及具体写作技巧等方面,都使此著蕴藏有极丰富的“和谐”理论资源。深受儒家中庸思维和佛教中道观影响的刘勰,把和谐价值观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阅读的初步感受,还是面对文本细致分析,《文心雕龙》都给读者留下思辩的深刻印象。

其一,刘勰论创作、文本之“和谐”。这主要涉及创作时取材、构思、立意如何通过和谐来营造美文,作品的语言和题材,情志表达和艺术技巧等如何达到平衡而生发具有美感又动人心弦的好文。他认为文章的文与质二者应在平衡中达到有机和谐,而不至于太过藻饰,文上取胜,却内容空洞,或者以质见长,却朴实无华,失去了篇章的美感。好的作品是情思与文辞相得益彰,二者达到水乳交融之和谐。如《诠赋》篇论赋体写作:“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他采用品朱紫、膏腴害骨等意象来形象地表达其文艺观,在文与质、色与本之间趋于和谐,才是赋体之要求。此外,《才略》篇论文章内容和语言的和谐,也是从相对微观层面聚焦文本来论“和谐”的。

其二,刘勰多次从“主体”角度来论和谐。认为作家在表情达意、身心修炼方面达到了与自身、与外界的和谐,方能充分展现才思从而人尽其才,方能抒发自然之情而不造作,方能尽显主体个性气质而不遮掩。如《文心雕龙·明诗》篇记载:“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文非一体,显能兼善。左思、刘桢擅长一种,而曹植和王粲则是多面手。刘勰认为文学体式众多,而主体性情又各异,每个作家应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文体和性情和谐,才能写出好文章,奠定自己的文坛地位。

再如《文心雕龙·事类》篇论主体“才”与“学”的和谐,也是基于主体写诗要素而论的,充满思辩的色彩:

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

“才”者指主体的才华、才气,就文学而言,是创作能力、表达本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先天因素;“学”则多指后天积累、习得和储备,靠勤奋和努力来获得,所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是对二者之揭示,刘勰概括二者特征为“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才为盟主,学为辅佐”,然而他采用反证法、例析法为读者指引方向,启迪人们如何向内具才学、外求学问方面去努力,简单来说就是寻求二者的和谐。这是从“主体”角度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揭示。

此外,诸如《养气》篇论作家身与心的“和谐”,《知音》篇论读者和作品的和谐,《程器》篇论做人内在(培育才德)和外在(创生文采)的和谐,等等,皆是从“主体”角度论析的。

其三,刘勰还重点从“风格”角度论及和谐。风格的形成是主体个性气质、文体自身特征以及时代与民族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制约。刘勰在齐梁时期首次全面而思辩地论及到风格的多样性:“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文心雕龙·体性》)刘勰把风格概括为八种共计四类,各有千秋(不过刘勰是有其审美观的),在文学史上和谐共存,催生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此外,《文心雕龙·定势》篇论文体和风格之和谐、《通变》篇论刘宋时代风格的失调等等,都是基于作品与时代的“风格”而论和谐的。

二、依托《文心雕龙》涵养“文明”价值观

中华典籍《周易》“乾卦”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首次出现“文明”连用的概念。对于其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曰:“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而其“文章”在古代社会通常指人文礼仪、礼乐制度等偏文的文化之综合。因有文章而使古人逐渐远离原始之野蛮,天下也开始“亮堂”起来。

工具书《词源》解释“文明”指的是有文化的状态,也与“野蛮”相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文明指的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1898年10月,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了《文明之精神》的文章,首次把“文明”概念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者侧重指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样式。此后,孙中山、鲁迅、赵元任等皆延续使用。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物质发明以及各类艺术、礼乐制度等精神文明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

其中,中國文学走过了辉煌的五千年,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中以王充、曹丕、刘勰、钟嵘、司空图、严羽、叶燮等为代表的文论家,对文学的全方位把握而生发出的理论观点,对作家作品的精准评析而形成的批评看法等,都对中国文学明照后世打下了基础。故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心雕龙》全方位地涵养着精神文明层面的中国“文”之“明”,显示出古人如何创造文章的深度思考,对推动中国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一,刘勰基于中国文艺的使用场合和汉字民族特征,从主、客观方面探究了“文”的产生根源,这是对中国精神、艺术等方面文艺根基的一种探寻。他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指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八卦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自然界获得启迪而创生出来的,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三才之一,故“文”亦与“天”、“地”并生。在1500年前,刘勰提出了心生、言立、文明的结构模式,道出了中国抒情性文艺产生的来源。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紧密结合汉字的来源与组成特点,从字的形、声、情方面论文艺,比西方用字母写成、以线性符号传情达意要富有意境得多,赋予了中国文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是中国文艺熠熠生辉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他还探寻了中国如此灿烂和发达的诗文如何产生,《时序》篇提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中国诗文产生于酒杯前、坐席间,具有歌唱或谈笑的功能。其根源在于战乱与愁怨催生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乃自然之产物也。从而在普列汉罗夫、米歇尔提出“劳动说”之前1000多年,便提出了符合中国民族特征的文艺产生说。

其二,刘勰对文章、文学的功用、价值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括,是继曹丕、陆机之后对“文”之“用”的形而上思考,显示出中国古人对文明创造的重视和激赏。如《论说》篇记载:“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阴阳莫忒,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刘勰认为论说使鬼神无处遁逃,似飞钳阻止,赋予文学如此大的魅力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高度肯赞。又如在《诏策》篇中它譬喻诏书似光辉照耀、文告如笔吐光采、宽赦似露水滋润[4]。全篇写得诗意盎然,所谓“气含风雨之润”、“文有春露之滋”是对中国文明魅力的自信与展示。近代以来百年,在全体中国对外语学习趋之若鹜而对祖国文字、国文淡漠与生疏之时,我们难道不能从这些古人的总结、激赏与浩叹中获得些许反思和启迪么?

其三,除欣赏、赞叹中国汉字魅力、文学功用外,刘勰还为文明的创造开出了药方,提出了他独特的方式方法。比如为继承齐梁前我们祖先开创的优良传统,他提出了原道、征圣、宗经观:“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征圣》)为何先秦古书有那么多优点令刘勰赞不绝口?它们对繁简的处理、对显隐的表达,以及据语境所做的变通、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等等,都恰到好处。文字也道出了刘勰征圣、宗经的缘由。此后他在《通变》篇中多次表达了要继承优秀遗产、传承文化精髓的看法。这是就宏观而论,具体到文本微观层面,刘勰指出以“偶对”为文是创生好文的突破口。其《偶对》篇曰:“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文章偶对如花开并蒂,似照影成双。多多使用,使抒情酣畅淋漓,使说理入木三分。

在《练字》篇中,刘勰指出文章写作中的用字之法:要避免诡异、减少联边、衡量重出、调整单复,这实则是为读者指明产生“文明”的路径。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固然因素众多,但其中主体“则非精解”、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起了很大作用。此外,《文心雕龙·隐秀》篇之“隐”以传神之字概括出了东方文明的“含蓄”之美——不独文学如此,绘画、书法等写意艺术莫不如此,刘勰重“文外之重旨”,总结了古人追求含蓄而有余味的艺术写法,都是刘勰为中国古人为何能创造文明精品而开出的“药方”。

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就文学而言,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如何给出优劣、高下,刘勰提出了“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文心雕龙·知音》)的“六观”说,可视为《文心雕龙》中蕴藏的评判诗歌文明的一大标准;在《时序》篇中,刘勰还指出“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文学要发达、文明程度要高,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和带动;后世为何怀念政治上动荡的先秦,为何文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都要追溯到先秦?刘勰在《论说》篇中对比秦汉辨士给出了答案,认为先秦在自由语境下辨士擅长言辞、展示个性、发挥才智,是推动中国文明在上古时期达到一个巅峰的重要原因;《文心雕龙》多篇中以优美的骈文语句对名篇佳构予以品鉴,后世读者能通过文字看到伟大文论家对中国文明的由衷热爱……这一切,都体现出刘勰关于“文学”、“文明”的若干思考。一部《文心雕龙》中蕴含的“文明”价值观是丰富、多元而厚重的。

三、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富强”价值观

“富强”一般认为是民富国强的简称,或理解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发展良好、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综合各学界阐发来看,它不只是从物质层面(经济、科技与兵力)衡量,也包含精神、文化方面的富有、充沛和强大。尤其是从综合国力来看,《文心雕龙》中蕴含的文化富强和精神富强资源还有待于开掘,也能给今人很多启迪。

第一,国家文化的富强必须有执政者高度重视,各级领导作出规划,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这对民众的鼓励是极大的,能形成举国上下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如《时序》篇写道: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羲皇之书,开鸿都之赋。……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淡思浓采,时洒文囿。

文学的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跟政治教化和时运变化密切相关。君主提倡、帝王重视是推动国家文化走向富强、繁荣和昌盛的推手,尤其在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汉高祖尊重武功,戏弄儒生、怠慢学者,故国家的礼仪和法令都还不太完备,在文景之治期间,文人还不被重视,而到了武帝以后,不仅亲自写作,还召集群臣开宴联句,提拔出生寒门但有写作才华的底层文人,从而使文学走向繁荣。这段文字将多位皇帝对“文”的态度做了鲜明对比。灵帝以身作则,召集文士,或编书或创作,故此阶段文化也得以兴盛。从“文学”维度来看,一个时代文化的富强与帝王的重视、政治的影响等紧密关联。

刘勰在《时序》篇中涉及到了文学、文化富强的内、外机制问题,于今不无启发。尤其是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中国当下,执政党和各级领导政府能做些什么,又如何看待GDP、科技以外的国家“软文化”建设,也许能从《文心雕龙》中得到一些思考。

第二,国家、时代乃至民族的文化是终究由“人”创造的,刘勰对创造文化的人应具有怎样的品格,应体现出怎样的风范,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些都蕴藏于《文心雕龙》的字里行间。如《文心雕龙·诸子》篇记载: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囿。

男子汉在世上,治学应像怀着宝玉,才华挺然秀出。有品德而不炫耀,悟道而记得传授。刘勰从品德、才华、传道、授业四个方面概括了主体应有的品格,思辩而完备,这是继孟子论“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后,对中国知识分子品格期待与工笔描绘的另一种版本。据《程器》篇记载,理想的文化创造者是文武双全,能兼善创作和政事。征对南朝的世家大族爱好浮文、崇尚清谈、不达政事也不懂军事的普遍风气,也提出了严厉批评,从正、反双面深入表达了刘勰的人才观。刘勰论文学发展,文风形成时,多篇涉及到人才品格、伦理的评析,自然可作为当前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凝练方面的资源。

在《论说》篇中,刘勰对比鲜明地指出先秦和两汉的辨士有何不同。先秦说客生于乱世却创造了文明,他们发挥言辞和著述优长,使国家的文化富强起来;而大一统的汉代,知识分子则迫于政治压力,或遭遇悲催,或见风使舵,无师心独见。虽然两个时期文人的文化创造力与时代语境有关,但主体是否身心自由、是否敢于立言等,直接關乎一个朝代文化的发展程度。刘勰是齐梁时期有远大志向的批评家,是一介文人,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论富强,不是从国家振兴、军队威武和经济强省角度展开,而关注了建构“富强”的主体维度和社会风气,亦能给今人很多的镜鉴。

四、依托《文心雕龙》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依托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名作《文心雕龙》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诸多词语,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个初步尝试。从前文所论来看,它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经验和启示。

第一,中观与微观研究的深化。数年来学界对核心价值观12词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由最初的内涵界定、逻辑关联、凝练争鸣到中期的渊源追溯、学理思考、涵养培育,再到近年来的舆论宣传、教育途径、传播普及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正在不断转向并逐步走向深入。通观五年来学界关于此话题的立项、论著、研究报告等既有成果,我们发现早期以领导人报告、讲话为推动力,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积极跟进,理论界、学术界多偏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论述,而缺乏相对微观一些的研究,比如依托古代经典文本展开细读,从中提炼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通过聚焦文本、研读作品来对核心价值观予以培育和涵养,要比众多“泛泛而论”甚至重复性极大的宏观论述更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笔者预测,今后涵养培育途径、践行方式方法、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经典文本研读与对接、民族资源利用等,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趋势。

第二,研究范围由经、史部等拓展到集部。当前对核心价值观之研究,主要立足于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著作,对每个词汇在古代如何运用主要从“十三经”和历史典籍中引用原文。前者既与儒家思想在汉代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有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及特征有关,核心价值观中诸如诚信、友善、民主、敬业等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息息相通。而后者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历史著作极其丰厚有关,能为后人论述爱国、公正、和谐等提供很多人物、事件、言论方面的素材。在笔者近三年阅读的数十本专题性研究著作中,对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维度”的研究范围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书、子书、史书中,尤以经书和史书为最,这与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可超越的地位及宽广的覆盖面有关。但笔者认为,今后还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文人“集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中国传统社会不计其数地文人墨客创造了众多的诗、文、词等总集、选集,其中包蕴着丰厚的价值观资源,很多与当前国家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可以说,集部门类包罗万象,是一个宽广博大的世界,将为新时期进一步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打开新的天地。并且,集部很多篇章具有诗意和文采,甚至诗思双美,这也为进一步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确保了“直观性”和“生动性”,为其今后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情感性”和“趣味性”。

第三,注意核心价值观词汇内涵的多元流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最初两三年内,各类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结合史例,对其中每个词汇的所指与内涵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一致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2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鲜明体现,每个词汇都有其丰富的内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演进中吸收中、外各种资源、养分,加以充实、凝练的结果。

从如上依托民族经典来涵养当前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来看,“文明”、“富强”、“和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含义远比大众一般性的理解要丰富得多。如“文明”不限于指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从文学、文化维度来看,它还与推崇文章价值、精心建构妙文有关;“和谐”则关乎创作中的主客、风格之和谐;“富强”涉及文化的繁荣和主体的创造品格等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依托经典著作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如同“盲人摸象”,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无论立足的学科怎么不同,观照的维度怎么变化,注意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汇在传统社会的多元内涵及其流变,使之在动态发展中展现出丰富性和立体性,则是我们在研究中既需要引起重视的,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第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过程中,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多着力。2014年2月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提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界称之为“双创”方针。为我们当前理性、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指明了方向,也点出了当前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通观煌煌巨制《文心雕龙》50篇中蕴藏着丰富的与当前核心价值观12词相通的思想资源,仅就其中国家层面数词而言,我们在涵养、培育时要结合新时代,提取出其中的精华,尤其是提炼出能赋予当前核心价值观新质与养分,对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益的部分。研究发现,刘勰论“和谐”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尤其值得今人予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如以折中思辩求“和谐”。刘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在论和谐时显示出突出的思辩性特征。他像一名高超的法师超越历史、俯视文坛,能洞察事物的微妙甚至复杂,思辩地看到问题的两面性。他几乎从来不讲极端的话,不偏重一方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又如他通过整体观照求“和谐”。除人化色彩外,刘勰论文的“整体”观格外明显。创作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学创作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在刘勰看来无论是前期的观察、积累还是中期写作中的关于章句、比兴、声律、熔裁、练字等各种技巧和艺术处理等,都需要有整体观照,不能仅仅重视局部而忘了整体,好的创作应是二者的和谐。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为求内容的情意和文章章句的紧密配合,刘勰全面地考虑写作中的各种问题,“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要兼顾情志、事义、辞采、宫商乃至收尾、修改等,他是把写作作为一整盘棋来下的,其论和谐的整体意识是相当强烈的。这与刘勰受传统儒、道、释文化熏陶而注重整体思维的影响不无关系。再如通过批判求“和谐”。刘勰谈文学“破”、“立”结合,态度很鲜明,一方面他在评析作家作品时通过“立”表达出他独特的审美观,产生了诸如风骨、情采、隐秀、养气等文论范畴或术语;另一方面他也大量地通过“破”——批判不良的文风、不好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显示出对“和谐”的不懈追求,以及作为批评家捍卫时代风气和传承民族优良文化的学者担当。

就《文心雕龙》涵养“文明”而言,刘勰高度重视“文章”的价值,推崇“文”的功能与作用,也值得今人创造性地转化到这个价值观词汇中去。《檄移》篇论檄文如显示威严、动摇敌胆,似暴风袭击、彗星扫荡;《情采》篇中分析文章抒情言理,“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文因采胜,光照千秋,等等,虽不乏夸饰之辞,但都是对文、文学、文艺具有伟大而神奇魅力的赞叹,体现出来的是博通群书的刘勰对中国文明的讴歌。这在社会进入到大众文化时代、通俗文学泛滥成灾的当下,唤醒人们对“文”的敬仰,对“文章”功用的坚守,对“文章”魅力的激赏,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古今,一代皆有一代之“文”,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历经千秋万代,不断明亮、闪耀、传承下去。

当然,“双创”是一个复杂的、前沿性的重要话题,还需要在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方面努力,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题只是一个开端。

结语

由上分析可见,《文心雕龙》蕴藏着丰富的和谐价值观资源,其论述,很多与“富强”“文明”“和谐”等价值观息息相通。而近年来,围绕民族振兴和中国梦,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更加高度重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这指明了回归传统文化以从中吸允营养的方向,也深入论述了文化自信对当前国家治理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从民族中来,从历史中来,从无数先贤的创造和论述中来,它需要炎黄子孙认同历史、敬畏传统,并涵养民族精神。愚以为在此背景下,聚焦中国传统文论从古人经典著作和篇章中,全力挖掘其中蕴含的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相通的理论资源,便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第四个问题“中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时还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传统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并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因此,以中国古代煌煌巨制《文心雕龙》为例,剖析其中蕴藏的富强、文明与和谐等国家层面价值观,旨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对当前国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一次回应。虽然《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民主”资源极少,笔者本着如实、客观的原则,主要分析了如上三大词语,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为立足传统文化涵养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前国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作出自己绵薄之力,希望能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尝试。

注 释:

[1] 马金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管窥》,《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2] 《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2014年05月04日“新华网”。

[3] 学界通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词归属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大层面,曾有学者提出异议,这里遵从主要说法。此外,《文心雕龙》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太多关于“民主”的资源,本着实事求是之原则,这里仅集中谈论三词之涵养和培育。

[4] 《文心雕龙·诏策》篇写道:“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5] 摘选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