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经济发展动态评价及研究
2018-10-20张晏慧
张晏慧
摘 要:怒江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本文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得出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贯穿比较法综合评价方法,对怒江州经济发展动态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想出发,主要对怒江州近期若干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两方面进行多层次分析和评价,基于探究成果最后提出了加快怒江州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怒江州;经济发展动态;建议
1 怒江州经济总量动态变化分析
一般地,GDP指标群通常用来反映经济总量变化。GDP指标群包括GDP、人均GDP、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等。首先通过GDP指标群对经济总量进行分析。怒江州在区域经济发展在纵向比较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区域GDP总量由2008年的436661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26.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10.5%左右;人均GDP也由2008年的8518元增长到2016年的23286元,增长速度快,将近翻了两番。区域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在稳健增长,但由于怒江州经济基础薄弱,到2014年怒江州实现的生产总值仅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7.8%,全国生产总值的0.02%,也就是说,怒江州经济总量非常小,地区发展后劲小。2014年怒江州GDP总量及人均GDP与云南其他省州市比较排名中,怒江州GDP 总量仅为100亿元居于全省末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州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2 怒江州產业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2.1产业结构的演替
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25%、46.77%、39.97%,三次产业比重的顺序为“二、三、一”。2009年以后,三次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三次产业比重顺序变为“三、二、一”。可以看出怒江州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怒江州的这一产业结构变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体现了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与高度化的过程,同时也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符合符合库兹涅茨法则。
2.2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深,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会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则在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后会趋于放缓,第三产业则迎来一个增长高峰。从表3中可以看出怒江州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为5%,低于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率6.93%,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14.58%,GDP平均增长率11.99%。但2008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增长率都在提高。耕地表现为垂直状态分布,高山耕地占了28.91%,山区半山区耕地占了63.47%,河谷耕地占了7.62%,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时至今日怒江州农业生产值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山高坡陡,可耕地不多,发展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制约因素多这是早期农业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原因。2007年后,怒江州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计划,山区立体式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地理工程,使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所以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在逐年增加。第二产业则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负增长外,增长率不大稳定,时升时降,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平均增长率和第一产业一样低于GDP增长率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生产以矿产资源采掘为主加之初步冶炼,科技含量不高,仅属于初级开发,由于技术、人才及工业设备等条件的不完善甚至缺失无法进行深加工和下游产业的延伸。并且企业总量非常少,大型企业在全州仅仅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一旦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矿产业容易受到震荡,而其他产业又没有培植起来,所以第二产业在较早年份的高增长率,到近年较为低缓的增长率有其内部的现实原因。第三产业则在2011年增长率6.7%低于第二产业以外,统计年增长率都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也高于GDP增长率3个百分点左右。不过和第二产业一样,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也在放缓,但是整个阶段都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并且逐渐超过第二产业而起主导作用,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表2)
2.3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比率的发展趋势
根据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最终,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将增长。从表4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的就业比率在不断下降,由2008年的77.4%下降到2016年的65.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率基本稳步上升。这与配第.克拉克定律基本一致,说明怒江州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具备高度化特点。但是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力就业比率的大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且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率最少,仅到10.3%,显示出怒江州的工业基础并不牢靠。未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率上升到一定较高水平后会逐渐下降,这也预示着要想保持工业的稳步增长必须提高工业的有机构成,提高工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这与怒江州具体州情基本吻合,也明显显现出怒江州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怒江州经济状况获得长足的发展且产业结构顺序已经过渡到“三、二、一”的高级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比表现出与产业结构状况完全不匹配的情况,产业比重非常小的第一产业承载了巨大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