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2018-10-20宋慧玲

炎黄地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云组员同伴

宋慧玲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科学、开放的方法论体系,它在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地理课堂教学的前提之一,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情景中,掌握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由此而形成的同伴关系。因此,为了了解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建构学生同伴关系的方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研究方法,结合以建构同桌关系、小组关系和课堂外的同伴关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地理课堂教学;同伴关系;同桌;小组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方法,为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具有复杂性、规则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准确把握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预测和控制,并结合地理学科性质,归纳出课堂教学规律,最终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家庭、群体、同伴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班集体生活”、“同伴关系”这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建构学校的同伴关系显得很重要。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同伴关系以同桌关系、小组关系和课堂外的同伴关系最为常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研究方法,建构学生间的同伴关系。乔深认为,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校教育引领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已是势在必行[1]。

2 同桌间的同伴关系建构

同桌关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最为常见,最为普通也是最为亲密的同伴关系。在同桌关系里,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2.1 基本类型

笔者将同桌间的同伴关系分为:核心型和互补性。

核心型的同桌关系,一般表现为无论是学习还是平时修养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和中间学生搭配在一起,优秀的学生发挥其核心作用,影响和教育同桌。以下是笔者的教学体会。

班里的小德是位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自我控制力较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一位学生。笔者作为班主任老师,对他最大的鼓励就是在学校的学生个人品德榜上贴上他的照片。而小云同学成绩中等,生活懒散,时不时地欺负女同学,甚至上课还会乱敲课桌,是个问题学生。初一上学期一个月过去了,多位任课教师对他进行多次悉心劝导,但一直没有成效。笔者深入调查分析了小云的学习生活环境:他的同桌很内向,寡言少语,不爱说话,平时一个人独来独往。面对这样的同桌,小云感到特别孤单,没有玩伴,其他同学也不关注他。所以小云老想着搞出点什么事,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综合分析之下,笔者决定将小云的同桌换为小德。希望小德的行为习惯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小云,让小云健康成长。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刚好到期中考试,小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慢慢的不捣蛋了,还认真记笔记,积极回答问题,期中考试成绩下来,进步了十五名。遇到老师时,竟然有礼貌的跟老师打招呼。他也不再欺负女同学,看到有女同学提水,还能跑去帮忙,这一切变化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笔者私下调查得知,原来小德和小云在这个月里,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干什么都是小德说了算,小云很佩服小德,决心向小德学习,做一个让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孩子。同桌关系在同学之间影响之大,真是让人超乎想象。

互补型的同桌关系,表现为两个学生各有强项和弱项,他们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进步,这个尝试也有一些成效。

班里小龙一直都在班里前三名,学习成绩优异。小龙学习很有一套方法:课上记重点,课下及时复习。但是,生活中,小龙却是一个值日偷懒、说脏话、乱扔垃圾的学生。为了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德,笔者讓他和小涛成为同桌。小涛是班长,平时很有责任心,是一个正直、稳重的人,任劳任怨为班里做贡献。如果同学生病了,他都会及时告诉笔者;看到教室不干净时,他会拿起扫帚自己打扫。只是,他的综合成绩一直处于中间水平。

两个学生特别不一样,经过短短两个星期,笔者一直细心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小龙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乱扔垃圾,不再说脏话,扫地积极起来了。有一次下课还专门跑来跟笔者说:“老师,我很佩服班长,他爱劳动、爱集体,很有爱心,人还很仗义,我要向他学习,他就是我的榜样。”笔者内心有很大的触动。而小涛的学习综合成绩显著上升,期中考试成绩下来,综合成绩进步了八名,他还说:“老师,小龙其实不错,他很有正义感,很聪明,学习方法特别好,真的帮了我很多。”

2.2 实施措施

“同桌”型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很直接、简单,这种方式对于培养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很重要。

2.2.1性格互补促进成长

性格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性格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学生性格方面的优点可以通过教育更加完善,性格方面的缺点也可以通过教育而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桌间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以小龙和小涛为例,自从他们成为同桌,两个人就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相互学习,最后达到了互补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安排同桌座位时,可以综合分析很多方面,比如性格、特长、习惯等。同桌可以适当的这样搭配:性格毛躁粗心的和谨慎细致的、活泼好动的和寡言少语的、正直爽朗的和斤斤计较的等。作为老师,可以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性格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同桌座位,让学生各自身上的优点亮点都展现出来,促使学生互相借鉴学习;同时,也能照镜子,在同桌交往中克服彼此性格的缺点和弱点,最终形成性格的互补。

2.2.2道德认知和行为整合促进成长

道德认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纪律意识、班集体意识、自我克制意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在安排座位时,这些意识优化整合很重要。教师可以有所侧重,尽可能达到一种合理结构:同桌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换言之,就是班集体能凝成一根绳,形成平等融洽的班级关系,激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能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到班级荣誉感和自我归属感,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最终,每个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3 小组间的同伴关系建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经过不断实践,才能完善、发展每个学生,才能让整个班集体真正活跃起来。

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利用小组长的积极力量去影响所有小组成员,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影响、自我约束的目的。在这种影响里,组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组长是小组“精神层面的领导者”,是小组中的核心人物,由组长带动该组组员往往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3.1基本类型

组长在“核心”型模式里充当“指挥员”的角色。他能正确合理分配该组工作任务,缓和组员关系,制止小组内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以及及时与老师沟通小组情况等。以下就是一个例子。

小召同学是学习委员,她勤奋、踏实、认真,也是第一组的组长。因为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班集体荣誉感对小组组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她们小组在她的带领下表现非常出色。

一次上地理活动课,笔者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动手做手工模型。各个小组特别积极的拿出彩纸、胶水、彩带、彩笔、尺子等开始制作。下课时,各个小组几乎都完成了,几个组长端着他们组的作品来给我看,其他同学互相说着笑着。看完后,笔者抬头,只见第一小组的组员弯着腰捡着地上的碎纸片。组长小召喊道:“板凳里面还有碎纸,雯雯快捡”。她又抬头:“小强,讲桌旁边还有碎彩带,快拿扫帚扫扫”。再低头:“小雷,你没捡干净,脚后面还有碎纸”。她一边指挥着,一边用手捡着旁边的纸屑。当其他组开始捡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此时,小召这一组已收拾完毕,准备上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长的一言一行对组员的影响都非常巨大。特别是四人小组,距离比较近时,更加容易发挥组长的带动作用。所以,组长的行为习惯对其他三个组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2实施措施

3.2.1组长自我形象的确立

组长的自我形象包括自我道德认知水平、自我品德修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笔者选了两种途径来确立,一种是组长自我确立形象,另一种是依靠教师的扶持支撑来确立形象。

自我确立。在教师选组长时,可以选一些具有一定协调能力,比较有威信,能让组员信服的学生做组长。他们身上需要有正能量,才能影响小组成员,带领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教师的扶持。中学生毕竟还在成长阶段,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可能每一位组长都让学生信服。所以,在很多时候,组长还需要教师的扶持支撑,帮助他在组员面前树立自我形象。比如,组长表现好时,教师可以给予公开的鼓励和表扬;组长遇到困难或者失误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挽救,同时给予方法上的一些指导。

3.2.2组长与组员帮补组合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实际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一般,但学习成绩落后。而有的学生智力平常,学习成绩却很突出。究其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未来成长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分小组,选择小组长时,可以从培养非智力因素考虑,合理搭配,让小组组合多样化,实现互补组合,促进组员间良性的、正面的影响。比如,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厉害又有责任心的组长;再比如,性格胆小内向,寡言少语的可以给他安排一个活泼开朗,热情积极的组长。

4 课堂外的同伴关系建构

课堂外的同伴关系表现为同班之间、同年级之间、跨年级之间、同性别之间和异性之间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最为复杂,也最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

4.1基本类型

笔者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课堂外的同伴关系。

同性之间的同伴關系多是以相同的嗜好、相同的处境为纽带建立起来。例如,几个学生都喜欢地理学科,组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时就会约在一起,有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还有跨年级同学。他们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彼此间的行为习惯就会相互影响。而异性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多是以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心理状态为基础。候爱民指出,实质上,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做到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2]。例如,在学校里学习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几个异性学生,当几个学校之间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等时,会约在一起进行讨论。相互间的默契协作就源于相互间的欣赏和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认同。

4.2实施措施

4.2.1学校制定学生健康交往基本原则

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同伴关系。例如,同学之间交往基本规范有:端正态度,落落大方,健康交往;要广泛交往,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距离。只有同学之间的友好和谐的相处,才能专心学习,认真听课,健康的成长。

4.2.2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引导学生正视异性交往

杨晶提到,同伴关系改善以后,个体能够与同伴和谐相处,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感,增加了同伴之间做出友善行为的机会[3]。因此,教师可以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准确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从智力方面、情感方面、个性等方面进行讲解,最终让学生明白,健康的异性交往对其成长有许多好处,但需要把握好度,即要自然,更要适度。同时,中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当关键的时期,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同伴间的正面影响,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同伴关系的方式方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相信在社会实践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教师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一定可以发现更多教育规律,为地理教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乔深.构建中学生良好同伴交往的学校教育策略[J].教育改革,2012,(11):7

[2] 候爱民.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70

[3] 杨晶.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2):243

猜你喜欢

小云组员同伴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云彩大作战
小小组长不好当
变化的小云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还是不错的
落地
打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