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钱塘
2018-10-20张帅
摘 要:古语道:“上有苏杭,下有天堂。”今天的杭州,亦即古时钱塘。寻迹,可见诸于实物,览于眼底,亦可捧阅典籍,收于心头。跟着柳永的脚步,走进他的诗歌,领略一番古杭州,不失为一种赏景增趣,以文养心。本文通过研读柳永其词,可以小见大。本文以《望海潮》为例,阐释柳永笔下的杭州之况。
关键词:杭州;寻迹;望海潮;赏词新法
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作为自古令人心驰神往之地,更值得我们去探寻。在诗歌的赏读策略上下功夫,做研究,可以看到别样风味的杭州。本文以《望海潮》为例,通过探求赏词新法,旨在为读者开启领略杭州的新视角、新思维。
1 赏词之困
放眼如今的阅读体裁,大多为小说,新闻等。關注诗词研究,关注古文化虽在近年来,掀起了几次热潮,但诗歌仍然处于一种慢热状态。具有中国特色的诗词,有着别样的风味,细细品来,景如呈于目前,乐如伴于耳畔。当下对诗歌的赏析之困,“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诗词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观之当下赏词中大致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1.1诗歌诵读,难入情境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是古语,但颇为在理。于诗歌而言,更是如此。诵读诗歌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的过程,可以说“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观之现状,却存在着无目的,一味盲目诵读的现象。以中学课堂为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让学生朗读,如,整体感知环节朗读,深入分析环节朗读,感悟作者情感环节朗读,最后全班通读、齐读等。如此诵读,看是学生融入课堂,但学生难入情境,教学效果不佳。
1.2过于剖析,弱化美感
在赏词之中,诗歌语言的解读是诗歌的重要一环。在解读深析的过程,虽可明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内部的语言结构,但机械地剖析诗歌,会破坏诗歌的实质和内涵,诗歌的美感自然也在其中会被弱化掉。以肢解诗歌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是对艺术的破坏。读者在赏词之时无需把诗歌内容全部肢解开来看,而是应该在学习诗歌时,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在今后的赏词方式做改进,运用灵活,兼顾诗歌美感。
2 赏词新途
2.1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每首诗词的背后,都蕴藏着独有的故事以及背景。诗人所作皆是因事因物,有感而发。诗人的浓情深意皆在其作品之中。能够较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来讲是非常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诗歌大部分都是由简练的语言或者古文写的,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从这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投入到诗歌的学习中,把握诗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景。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上课的时候与老师相互交流,从而为理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的《望海潮》为例。了解杭州的历史背景、杭州古时的建筑特色和地理位置、作者柳永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的生活状态、柳永与杭州城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要求学生和老师在课前共同收集查找的,最后进行资源共享。由查阅资料可得这首词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遂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柳永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以此方式,可使学生对柳永作词之由、杭州城的概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2融乐入词,体韵之妙
《毛诗·大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与音乐从艺术的源头上来看是互通的,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都与音乐有着直接的联系。将音乐融入到古典诗歌教学中,能够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中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氛。古典诗歌读起来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豁达,朗诵时可以选择不同的音乐来搭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况本词《望海潮》相传正是柳永特邀歌女为其唱于两浙转运使孙何之前,孙何觉音妙词美,遂问歌女作词者何人,问得其人,柳永方得召见。以此可见诗歌是颇具音韵美的。读者不得唱法,却可读出一番韵味来。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加以配乐。可以播放著名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杏花天影》等相符之乐进行伴奏,在音乐中进行诗歌诵读,既能够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又能够抓住诗歌韵律美,从而为意境教学提前做好情感准备。
2.3看图赏影,走近实景
《望海潮》写于宋真宗咸平末年,古典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大多距离我们非常的久远,并且其中有不少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诗歌,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很多地方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因此,读者应该加快学习先进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名胜古迹。在析解《望海潮》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将温婉秀丽的西湖胜景、晴空排浪的钱塘大潮、馥郁芬芳的三秋桂子、摇曳多姿的十里荷花等,让阅读时的注意力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诗歌赏析变得有声有色。
2.4诗歌对比,再得新知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中获得发展,其中“应用·拓展”方面侧重于提高和发展语文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可以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进行比较,这不失为一个极佳的拓展方法。至于读者在选择与古典诗歌相比较的现代诗歌上,可以寻找与所教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的现代诗歌,升华诗歌的意境,或者选择与所教的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相反的现代诗歌,从而起到反衬的效果。如,在人教版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柳永词两首之《望海潮》的教学中,在拓展教学部分可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望海潮》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柳永是怎样一反惯常的风格。
2.5分析词句,感知思想
诗歌在节奏上和韵律上都是具有特殊要求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这样由简练的语言组成的语句和文章凑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的诗歌。言简意赅中,也散发着深刻的内涵。即使是单纯的描景也是充溢着唯美的意境。所以教导学生细细的品味这些诗歌的字词言语用法,才是对这些诗词最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境界,让自己置身于诗人的心境当中,品味其中蕴涵的智慧与展示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口头的语言把诗歌当中的内容表达出来,尽量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可以锻炼读者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大家共同交流自己拓展出的内容,把自己的表述补充得更完整。以《望海潮》这一首词来说,结合教材上的注释,联系学习诗歌以来的重点字词的用法和翻译,学生就可以大概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出诗歌的内容。
2.6改写诗歌,发挥想象
在诗歌赏析中,不能千篇一律地单一地理解诗歌,扼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意境分析中,为了充分地发挥的创造力,做到“教学做合一”,就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引导爱好者在不破坏诗歌的原有意境和诗意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留白部分进行续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并且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创作出佳句。也可以借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改写《望海潮》时,可以分角度延伸。可以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多个场景中的其中一处进行描摹,可扩写或改写。也可以就《望海潮》全篇进行扩写或改写。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一景进行描摹改写的范例:岸堤旁,绿树如茵,不时传出几声莺啼,颇为悦耳。一阵风过,柳舞杨摆,千姿百态,一语难平。风静时,可言一句“无风杨柳枝亦美”。此番美景之旁,却别有一番风景。只见得白浪滔天,卷着波声,向东而来。期间,浪打浪声,浪拍岸之声不绝于耳。滔滔之势,宛若十万雄兵于天而降,尽奔而来。此等声势,难得一见。不久,波心平,浪声没,皆归于寂,又见莺啼婉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桂花随风弥散着芳香,游游荡荡,跑入了每一个人的心田。随之也沁入到了荷花池里,荷香和桂香交织在一起,招蜂引蝶,好生热闹。
3 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诗词爱好者要打破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应掌握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大胆创新实践,致力于打造出创新、舒适的赏词之妙。以此而提高读者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杭州,不仅仅可身而向之,更可心所往之,读诗不失为一种佳径。通过《望海潮》一例,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诗歌,在学习中得以继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中学文科研究性学习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陆险明.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 讯,2011(6).
[3] 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2(5).
作者简介:
张帅(1996.6-),男,河南省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