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昌谷后期绘画风格转变成因
2018-10-20吴莉莎李小汾
吴莉莎 李小汾
摘要: 无论哪种文化现象的出现,皆有推动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因素,剖析一种文化现象离不开所处环境的浸染。本文还从师承影响、个人审美追求这三方面探析周昌谷绘画艺术风格转变成因,力图呈现周昌谷画风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 周昌谷;绘画风格;转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18)09-0192-02
Abstrac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emerges, there are background factors that promote its emergenc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ilemma of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Zhou Changgu's painting art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influence and individual aesthetic pursuit, and tries to show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Zhou Changgu's style.
Key words: Zhou Changgu; painting style;reasons for change
周昌谷(1929-1986),浙江省樂清市大荆镇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兼通诗书画印的多才艺术家,是五十年代初涌现的水墨人物画家,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浙派人物画的“开山五老”之一,其艺术有着书法和色墨交融的特征。从早期的写实表现到后期的泼彩大写意,将抽象渗入具象,重视画面意境,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对画面进行诗化的处理,色调浓重饱满,有鲜明的视觉吸引力,给观画者满眼皆是灿烂流动的色彩之感,这是他后期所呈现出来的总体风格面貌特点。
1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伴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美术已然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现实人物画在社会政治主题的表达中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完整的发展。这一时期创作主题的选择主要是围绕讴歌领导、人民与祖国山川河流,工农兵题材是这一时期的主力军。对新事物的赞美。为了更加突出作品鲜明的政治性与浓厚的思想性,对人物进行“红、光、亮”、“高、大、满”夸张塑造的表现。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画并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则,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
周昌谷自四十年代末被冠以“新派画小集团”罪名后便持续遭受政治运动的迫害,含冤三十年,直至文革结束以后这莫须有的罪名才得以平反。他的绘画创作在文革时期无休止的政治迫害与积劳成疾的打击下被迫停止,却也因此得以沉淀,潜心酝酿的艺术思想喷薄而出领悟到书法运笔的道理,在诗书印方面各有突破。70年代初他创造了“蚓书”体,用笔技法上的变化加之文革结束后政治文艺氛围的宽松使他心情变得愉悦,如此厚积薄发他的绘画艺术开始转向明显的唯美风格。
2 师承影响
周昌谷早期将任伯年人物肖像画技法吸收运用到了他的写实人像画中,为其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后期则运用了任伯年“撞粉”特色以及张书旗绘画中对白粉使用,常以红绿原色调和白色成粉彩在画面成对比使得画面艳而不俗,别开生面。在国立艺专时期,周昌谷十分有幸得到过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三位艺术大师的亲聆教诲。因新中国成立时期美术界对林风眠的认可来的较迟,当时推行新的教育和文艺方针,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而西方的绘画至印象派以来,都是反现实主义的腐朽的资产阶级艺术观的反映,是毒害人民的,包括周昌谷在内的对印象派色彩有兴趣的学生都被扣上“新派画小集团”的帽子。限于时局,周昌谷早期未能直接发扬林风眠的艺术观,直至后期文艺政治氛围宽松以后,林风眠的影响才明显出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在六十年代初他不断地采用黄宾虹的技法加上自己的感悟用于创作,在技巧上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他还重新组合了黄宾虹的八种墨法,分类的简洁明了。他的艺术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潘天寿绘画观在人物画领域的一种阐释,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之中,坚守着绘画的中国气派。在诸位优秀教师带领下的国立艺专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传统与氛围,为周昌谷一生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期艺术成熟后画风得以转变。
黄宾虹和潘天寿的指引,使周昌谷领悟了深厚的民族传统中笔墨气韵的魅力,而林风眠让周昌谷尽力去表现传统艺术的抒情优美。即使林风眠和潘天寿两者持有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但是他们都共同促使传统的创新,以振兴中国艺术为最终目标。在以潘天寿先生为主的一批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传统艺术大家的直接关怀和人文熏陶下,融贯发展了他们的绘画技法,怀着对民族艺术的大爱,虽历经磨难而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创新,加之周昌谷先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成为两种文化的交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者型艺术教育家。在寻求中国画新的制高点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学贯古今中外,创造新时期国画新风格。
3 个人审美追求
故乡雁荡山水的灵秀潜移默化的在周昌谷心里埋下纯情唯美的种子,并在他日后即使遭遇到误判的艺术创作中仍然能顽强长出单纯抒情的蓓蕾。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新的教学思想参加的土改工作队就像是个浓缩的黑暗社会,周昌谷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昌谷开始洞察人生,透视身边形形色色的道貌岸然,同时激起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他决心一头扎进艺术,去追寻纯净之美。”通过考察写生找到并积累了唯美表现意象的素材,民族风情题材的创作是他通过这种形式的作品实现内心美好的愿望,亦或是他逃避政治性权力话语的憩身之处。在红色革命的浪潮中,周昌谷没有完全迎合时代潮流,他走出了不同于样板化革命美术的有着强烈个人风格色彩的绘画艺术道路。这种真善美艺术的追求在那个时期显得格外格格不入。
周昌谷认为:“有人说,画到一定水平,以后的提高倒在画以外,却不在画以内了。这很有道理,如果意境不提高,最好的技术也只能处于巧匠的地位而已。”可见周昌谷个人对绘画艺术规律有着清晰的认知及明确的审美追求,结合他的艺术道路,可得出他对自身践履行的艺术语言有着充分的自信与坚守,不会因外界因素而随意变幻。但是如何在服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下寻求风格的创新,既能反映时代又超越时代,他也是在不断的探索,逐渐领悟出其中的创作方法的。
结语:师承关系潜移默化的在周昌谷的学习成长中形成个人审美追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艺术生涯的辉煌与磨难则影响着他的求艺之路,周昌谷艺术风格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审美追求与时代之间所做的斗争与妥协,亦是他为实现自己心中艺术制高点所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朗. 何以艺为 周昌谷评传. 朗素园画局.2016
[2]陈清狂. 周昌谷谈艺录 .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
[3]卢炘. 雁荡之子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周昌谷. 周昌谷诗文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