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林梯壁黄花菜植物篱种植技术研究

2018-10-20林志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黄花菜种植密度油茶

林志辉

摘要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梯壁上黄花菜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经营措施对黄花菜和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林梯壁栽植黄花菜,不同黄花菜经营措施对黄花菜、油茶生长发育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黄花菜影响较大,对油茶影响较小。黄花菜种植以密度30 cm×30 cm、采用较集约经营措施较为适宜,对黄花菜和油茶生长发育都有利。

关键词 黄花菜;油茶;种植密度;经营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053-02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亦称金针菜、忘忧草、萱草,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蕾经杀青或晒干,可食用。叶宽大、常年翠绿,花朵多,色呈淡黄色,根近肉质,中下部常呈纺锤状膨大。黄花菜花蕾营养丰富,尤其是磷素含量高于其他蔬菜[1],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具有良好的健脑、抗衰老的功效,还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是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2-3],同时还具有健胃、通乳、补血的功效,根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叶有较好的安神作用,黄花菜全身是宝,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黄花菜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粗壮发达的近肉质根系,可固土保水。黄花菜是我国特有的土产,远销海内外,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销路旺盛,价格不断上扬,是一种多功能、很有发展前途的森林蔬菜。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在南方丘陵红壤地区广为栽培,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油供食用,其种子含油率达到30%以上,远远高于豆油、花生油和菜油,VE含量是橄榄油的1倍以上[4],且含有茶皂素、多糖、蛋白等,油质超过油橄榄[5-6],茶油橙黄色,色清,味香,品质高贵,符合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禀性,是当今食用油中的精品。我国年产油茶籽约100万t,产油26万t[7],仍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茶油的需求。油茶喜阳性的生活习性,要求有充足的光照,不耐上层蔽荫,传统经营油茶林多林地裸露,在较大强度人为干扰下,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减少地表径流,也为了采摘方便,采用改坡为梯+前垄后沟+反坡整地工程技术措施是缓解油茶林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开展油茶林梯壁上套种黄花菜既可以作为植物篱起到减少、缓解水土流失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利用油茶林中间隙地,提高林地生产力,是一种具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利益的较好经营模式。但如何在油茶林梯壁上合理、高效地经营黄花菜鲜见报道。本文于2012年开始在明溪县盖洋镇油茶林梯壁上进行套种黄花菜试验,探讨油茶林梯壁上套种黄花菜的可行性,旨在总结一套在油茶林梯壁上种植黄花菜的经营技术措施,为今后油茶林梯壁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明溪县盖洋镇(位于东经117°0′20″~117°13′40″,北纬26°0′20″~26°34′30″),地处明溪县西北部,地形属于武夷山东南侧延伸支脉丘陵地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3 ℃,最高气温38.5 ℃,最低气温-8.1 ℃,全年≥10 ℃积温为4 976.6~5 732.5 ℃。年辐射量达416.3~436.0 kJ/cm2,无霜期228 d,霜日20~38 d。日照时数1 788.6 h,空气相对湿度81%,平均降雨量1 755 mm。试验林设在盖洋镇湖上村34林班12大班6小班,海拔230~380 m,坡度22°左右,土壤为发育于橄榄玄武岩的基性岩红壤,pH值为4.8~5.7,土层厚度一般>100 cm,表土层(A+AB层)20~40 cm。2012年春采用二年生赣无系列芽苗砧嫁接苗造林,造林密度约600株/hm2(株行距3.3 m×5.0 m),主要植被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et Laut.)、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小叶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等。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4年在梯壁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以不同经营密度为主处理区,共设2个水平,分别为处理P3,株行距30 cm×30 cm,在梯壁(含垄带,20~30 cm,下同)错位栽植,黄花菜植株为分株苗;处理P5,株行距50 cm×50 cm,在梯壁错位栽植;副处理区为不同经营措施,共设3个水平,分别為处理S1,清除梯壁上杂草,挖暗穴(穴规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6—8月每月各除草1次,不施肥;处理S2,清除梯壁上杂草,挖暗穴(穴规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5—6月每月各除草1次,在6月除草后,选择雨后追施精致有机肥(福建三明民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效养分为有机质≥30 mg/kg、纯N 16 mg/kg、P2O5 8 mg/kg、K2O 8 mg/kg)750 kg/hm2,均匀撒施在黄花菜植株上方5 cm处;处理S3,直接在梯壁上现挖现栽黄花菜,栽后不除草、不施肥作为对照(CK)。每一小区均为100 cm×200 cm。处理P3小区,上下取3株,左右取7株;处理P5小区上下取2株,左右取4株,3次重复。2017年每木测定油茶林地径、树高、冠幅乘积,调查测定黄花菜种植成苗率及分蘖丛数、抽薹枝数、花蕾鲜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黄花菜的生长状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密度黄花菜的生长状况有所不同。从栽植成活率分析,处理P3栽植成活率达到93.3%,处理P5为92.5%,两者相差不大,栽植成活率都比较高。但与邻近(相距30 m左右,CK2)裸地边坡栽植的黄花菜栽植成活率(87.2%)相比,处理P3、P5栽植成活率分别提高了6.1、5.3个百分点。黄花菜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虽然黄花菜因具纺锤状的肉质根而贮水、保水功能较好,在山地可以栽植,但要适应山地环境,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还应注意林地选择。在山地栽植黄花菜应选择山坡中下部、凹部、洼地土壤深厚、肥沃、疏松的地块种植,在上层有林木侧方庇荫的林下栽植可以提高栽植成活率,但要注意控制透光度,较大郁闭条件下栽植黄花菜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油茶林空隙梯壁上栽植黄花菜,可以有效利用油茶林木的侧方庇荫,又有一定上方光照,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就栽植成活率而言,处理P3、P5对黄花菜栽植成活率影响较小,株行距可选择30~50 cm×30~50 cm,但建议采用错位栽植,以拦截、减缓水、土、肥流失。

从表1还可以看出,处理P3平均株高为40 cm,平均分蘖丛数为3.1丛/株,平均抽薹数7.3枝/株,花蕾质量3.5 g/个,鲜蕾产量8 210.9 kg/hm2;处理P5平均株高为44 cm,平均分蘖丛数4.4丛/株,平均抽薹数10.2枝/株,花蕾质量4.0 g/个,鲜蕾产量6 642.2 kg/hm2;与处理P5相比,处理P3株高、平均分蘖丛数、平均抽薹数和花蕾质量分别降低9.1%、29.5%、28.4%和12.5%,这些因子的差异均与栽植密度有关。栽植密度较大的处理P3,黄花菜植株间为了促进株高生长争夺光照,但平均营养空间减少,影响了分蘖和抽薹数量,花蕾质量相对应有所降低。处理P3由于栽植株数较高,鲜蕾产量较处理P5增加23.6%。经方差分析,处理P3与处理P5鲜蕾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栽植密度对黄花菜生长状况有影响。处理P3栽植密度较大,黄花菜质量有所下降,但提高了单位面积鲜蕾产量,同时在油茶林梯壁上套种黄花菜主旨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态功能,栽植密度较大,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效应。因此,建议栽植密度采用处理P3,即黄花菜栽植株行距为30 cm×30 cm。

2.2 不同经营措施黄花菜的生长状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经营措施下黄花菜生长状况存在差异。无论是黄花菜的高度、分蘖数、抽薹数、花蕾质量和鲜蕾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S2>处理S1>处理S3(CK)。随着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黄花菜的生长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处理S2平均株高为48 cm,平均分蘖丛数为4.9丛/株,平均抽薹数10.8枝/株,花蕾质量4.3 g/个,鲜蕾产量17 897.3 kg/hm2;处理S1平均株高为43 cm,平均分蘖丛数为3.8丛/株,平均抽薹数7.6枝/株,花蕾质量3.5 g/个,鲜蕾产量7 849.4 kg/hm2;处理S3(CK)平均株高为35 cm,平均分蘖丛数为3.4丛/株,平均抽薹数5.7枝/株,花蕾质量2.9 g/个,鲜蕾产量4 248.8 kg/hm2。处理S1与处理S3(CK)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蘖丛数、平均抽薹数、花蕾质量和鲜蕾产量分别增加22.9%、11.8%、33.3%、20.7%和84.7%,表明处理S1黄花菜生长量和质量高于处理S3(CK),说明适当的林地整理(挖暗穴)和除草对黄花菜生长发育有利。处理S2与处理S1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蘖丛数、平均抽薹数、花蕾质量和鲜蕾产量分别增加11.6%、28.9%、42.1%、22.9%和128.0%。处理S2与处理S3(CK)相比,平均株高、平均分蘖丛数、平均抽薹数、花蕾质量和鲜蕾产量分别增加37.1%、44.1%、89.5%、48.3%和321.2%,表明处理S2黄花菜生长状况优于处理S1、处理S3(CK)。由此说明,在油茶林梯壁种植黄花菜采取挖暗穴、除草和施用精制有机肥可以促进黄花菜生长与发育。从防止水土流失角度分析,应尽量避免在梯壁上进行人为干扰,在梯壁上除草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但倘若不除草,林间尤其是边坡裸地由于光照较充足,蔓生较多五节芒、白茅等恶性杂草,与黄花菜争夺光照、水肥,影响黄花菜生长发育。因此,采用除草措施是必要的保证性措施,但要注意选择除草季节。明溪县盖洋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会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降雨量较大,除草期选择在6月以前较为适宜,做到除小、除早、除了。黄花菜生长、分蘖、开花都需要大量养分,需肥量较大,追肥可以促进黄花菜生长与发育,追肥以追施精制有机肥为好。精制有机肥含有较高有机质,不仅可以补充黄花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N、P、K大量营养物质,而且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Ca、Mg、Mo、B等中微量元素,尤其是含有较高的有机胶体,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稳定性和抗逆性,增强保水护土能力。

2.3 黄花菜不同栽植密度对油茶林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P3油茶林树高、地径、冠幅乘积分别为3.42 m、5.5 cm和7.14 m2,较处理P5分别增加11.8%、3.8%和6.3%。经方差分析,处理P3和处理P5树高、地径和冠幅乘积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处理P3较处理P5油茶林生长的状况略好,说明梯壁上黄花菜栽植密度对油茶林木生长的影响与梯壁上较高密度栽植黄花菜降低水土流失程度以及提高林分内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关。但这种影响具有时效性和空间差,早期的影响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延伸将对油茶林产生更大的作用,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结果将深入观察。

2.4 黄花菜不同经营措施对油茶林生长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处理S2油茶林树高、地径、冠幅乘积分别为3.57 m、5.6 cm和7.16 m2,较处理S1分別增加15.9%、5.7%和0.6%,较处理S3(CK)分别增加18.6%、5.7%和3.0%。经方差分析,处理S1与处理S1、S3(CK)树高、地径、冠幅乘积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油茶林梯壁上栽

植黄花菜采取不同经营措施,对黄花菜的生长、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而对油茶林生长影响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油茶林梯壁栽植黄花菜,不同黄花菜经营技术对黄花菜、油茶生长发育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黄花菜影响较大,对油茶影响较小。

黄花菜种植密度以株行距30 cm×30 cm较为适宜。

黄花菜采用较集约经营措施[即清除梯壁上杂草,挖暗穴(穴规格10 cm×10 cm×15 cm),栽植后,5—6月各除草1次,6月除草后选择雨后追施精制有机肥750 kg/hm2,均匀撒施在黄花菜植株上方5 cm处[8]]对黄花菜和油茶生长发育都有利。

4 参考文献

[1] 毛建兰.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及加工技术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7-18.

[2]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 怎样栽培黄花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 旷碧峰,刘阳华,高双红.黄花菜高产、优质栽培与加工技术[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4):1-5.

[4] 庄瑞林.中国油茶[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 油茶科学中心.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马力.茶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7,14(6):19-21.

[7] 张日清,王承南,李建安,等.关于油茶现代产业化体系建设的战略思[J].经济林研究,2010,28(2):146-150.

[8] 吴绍山,周雨波.庆元县张村乡锥栗园套种黄花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26.

猜你喜欢

黄花菜种植密度油茶
为什么干黄花菜比鲜的更安全
黄花菜“凉了”
小黄花 有“钱”景
为什么干黄花菜比鲜的更安全?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