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语桥”比赛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2018-10-20陈潇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对外汉语

陈潇

摘要:“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汉办主办的大型汉语国际比赛,现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本文通过对“汉语桥”第十六届比赛视频资料的筛选,分析比赛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并给出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以期更好地为推广国际汉语服务。

关键词:“汉语桥” 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00-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外国人想更直接了解当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种族或民族相互了解、理解并吸纳彼此的文化传统成为趋势。[1]“汉语热”成为潮流,“汉语桥”比赛应运而生。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下简称“汉语桥”比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主办的国际汉语比赛。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来自世界110多个国家的,非中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70万余人参与了比赛,其中有2500多名选手来中国参加了复赛和决赛。“‘汉语桥比赛中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和他们在台下的汉语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对汉语的运用能力,也可以视为对当前汉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因此,本文以第十六届“汉语桥”比赛视频为研究对象,透过选手在比赛中的答题表现,探讨比赛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从而阐释比赛带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一、由“汉语桥”比赛看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中蕴藏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3]“汉语桥”比赛涵盖中国语言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考察选手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了解程度。通过对第十六届比赛试题和选手回答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比赛中所折射出的中外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汇。汉语中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点体现在“互动对话赛”环节,选手与中国大学生进行合作猜词,描述者须在不说出该词语任何一个字的情况下,帮助对方猜中正确答案。如“蟾宫”一词,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一只三足金蟾,因此月宫也被称为蟾宫。如果选手不了解该传说,自然也就不懂描述者所说的月亮的别称——蟾宫。除此以外,“岁寒三友”“九州”“夫君”“曹操”“华清池”等词语,也需要理解文化含义才能顺利猜出。来自乌克兰的李茗然在猜“华清池”这个词语时,迅速与杨贵妃联系起来,准确把握该词特殊文化内涵。汉语词汇博大精深,像“楚辞”“拜师”“君子”这些词就难倒了很多选手。

在汉语中,同音词数量很多。埃及选手玮琪就讲述了她在跟老师一起吃饭时,把老师说的“蘸着吃”,理解为“站着吃”,于是默默地站起来吃饭的经历。的确,对于很多选手而言,同音字是难点。除此以外多音字词也是难点所在,例如比赛中有一题考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读音,“独乐乐”指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选手需要明白第一个“乐”读yuè,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欣赏音乐;第二个“乐”读lè,是名词快乐、乐趣的意思。

(2)语用。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在猜词环节,中国大学生夸奖爱丽丝漂亮,爱丽丝并没有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坦然接受夸奖,而是答复“彼此彼此”。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哪里哪里”也是答复别人夸奖时的常用语,表示自己担当不起。

胡文仲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有的选手在比赛中用“搞莫子咯”的长沙方言和“弄啥嘞”的河南方言给观众打招呼,也有在亮相时使用“咱们中国”一词拉近与评委和观众的距离的。“咱们”一词,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价值观,使选手自然地进入中国人的熟人圈。选手龚浩在比赛中为了节省比赛时间,在刚落座时就跟对面中国大学生沟通,强烈表现自己需要对方语速加快等需求。这种开门见山的交流方式,表现出美国选手直接、直爽的特征。但这种价值观会导致对方在沟通时遇到障碍,中方学生会觉得这个请求的表达方式不够大方得体,没有使自己感受到足够多的尊重。

二、“汉语桥”比赛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1)在文化教学中有意渗透语言文化符号。汉语教师要充分理解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符号。如提到“长城”就能联想到中国,提到“肉夹馍”就能想到西安,提到“西湖龙井”就能想到杭州,以及提到“红豆”就能联想到思念,提到“梅兰竹菊”就能联想到背后所蕴含的气节。语言文化符号涉及地理、历史、文学、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教师应整理出语言文化符号系统,当这些词语或者句子出现的时候,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注重互动,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2017“汉语桥”的决赛中,在答题环节引用了魔术元素,通过多媒体、舞台和魔术表演者三者结合,让选手如临其境,深度感受中国文化。这启示我们文化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安排游学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中国剪纸、泥塑、木雕等文化。通过篆刻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书法的分类。在春节、端午、中秋这种传统节日时,带学生感受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包粽子、做香包、赛龙舟等。这种亲身经历的形式,更利于学生感知中国文化,并且主动运用中国文化。

(3)预见文化冲突,共享多样文化。“汉语桥”搭建了一座中国与世界相连的桥,在这座桥上,每个人都应为维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启示我们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主动了解所教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提前预见文化冲突,主动引导学生跨过交际障碍,共享多样文化。通过对两国文化异同点的比较,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4)内容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在第十六屆比赛中,通过“我的汉语朋友圈—互动演讲赛”环节,将汉语考察与选手的社交媒体生活进行了融合嫁接。在节目的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考察的试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比赛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选手对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的题回答较好,但是问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回答就不尽如人意。例如“春运”一词,许多选手都没有回答上来。在评委问答环节,“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网红”难倒了参赛选手,因为不懂得“网红”的意思。这启示我们今天的文化教学,不仅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带着学生领略现今中国国情。老师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仅仅要完成书本上的教学。文化教学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示我们老师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

三、结语

来到中国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们,都是各个国家与地区汉语学习者的翘楚。他们不仅能够运用汉语表达想法,而且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随着“汉语桥”比赛的一次次成功举办,选手们在比赛中使用的语言就像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语料库,语言使用的背后则是对文化的领悟。本文通过对“汉语桥”比赛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启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把文化和语言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才能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汉语桥”比赛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但目前我国与“汉语桥”比赛相关的文献还很少,缺少对有效的汉语文化教学的总结,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7-378.

[2]史良富.汉语大赛与留学生的教学标准[J].世界标准信息,200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对外汉语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