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2018-10-20张国威孙傲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新时代

张国威 孙傲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迫切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做到把握方向、增强时效、助力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认识层面、文化育人层面、实践育人层面出现的新挑战,具体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即:加强思想引领,凝聚精神力量;坚持以文化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四类协同机制”开创实践育人新格局,以期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12-02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顺应时代需求,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做到把握方向、增强时效、助力发展。

(一)把握方向

习近平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国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教育要把握方向,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首先,教育出发点要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保持高度统一。在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迷失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大学生找准人生航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勇于承担教育主体责任,要积极调动大学生主体性,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握大学生思想方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最后,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做到“因事而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握方向。

(二)增强时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容、变换方法,增强时效性。适应时代变化,紧扣“时”,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着眼于时代发展,接收各领域最新热点消息,做到及时、适时、准时。一是顺应时代发展,做到及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思想开放、言论自由的今天,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思想影响,要利用好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正确时代导向。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做到适时。国内外形势变幻多样,世界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国家间利益竞争,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掌握好时代用语,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简单化。三是抓住教育时机,做到准时。善于将时事热点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利用好国家重大节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同时要立足于大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大学生由感性认知升华到情感共鸣。

(三)助力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提高人才质量、助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面对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勇于承担责任、助力时代发展。第一,高校要自觉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负责,真正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发挥领导作用,明确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需求的高度统一,明晰新时代教育的内核,将国家要求具体落实到教育阶段全过程,进而助力新时代发展。第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学生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愈加强烈。因此,高校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将以往的一般性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激励大學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奋斗中去,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教育大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助力新时代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取得飞速发展,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重视,但不可避免的是思想认识层面、文化育人层面、实践育人层面还存在些许问题。

(一)思想认识层面:高校重视程度不足

一方面部分高校重视科研建设、学科建设,学科教学强势富有创造性,但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无法准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敌对势力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干扰无处不在,对大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困惑,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敏感事件,制造社会矛盾,境外一些组织不断恶意传播政治谣言,腐蚀大学生思想,大力倡导“普世价值”,高校对此重视不足,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建设,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

(二)文化育人层面:未能突出学生高级素养

首先,部分高校文化建设目标存在功利化倾向,更重视就业率、考博率等眼前利益,如:为了激励大学生考博,教学楼门前张贴博士录取率等,它是一种以考试为本,而不是以高级素养为本的校园文化。[1]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娱乐化倾向。高校着重强调校园文化的娱乐性,忽视了其教育性、思想性。比如部分高校举办文化节,重视外在形式的追求超过对内容建设的追求。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自信难以建立,使得大学生素养培育难以达到既定要求。

(三)实践育人层面: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重视理论指导,轻视实践育人。一方面课程相关实践活动开展较少,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隔阂,无法准确传达课程育人目标,高校尽管组织实践活动,但多数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实践育人环节不协调。高校与社会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协作机制,难以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实践单位参与度不高、社会关注度不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实践育人环节不协调,大大影响了实践育人效果[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论断、新思想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加强思想引领,凝聚精神力量;坚持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

(一)加强思想引领,凝聚精神力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教育引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要突出主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将理想信念教育、时代主旨精神教育等核心精神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做到学科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齐头并进,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激励大学生昂扬向上、以饱满的精气神迎接挑战,帮助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信念内化为奋斗不息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不怕困难的具体行动。二要层层递进,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特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有效组织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理论知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大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又理性认知达到情感共鸣。三是要弘扬主旋律,把积极向上的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丰富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准确把握思想动向,教育主导者要守好底线、站稳立场,做好“中国课堂讲中国故事”;加强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的探讨,各类问题研究要与国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相统一,在原则性问题上敢于说不,坚决抵制负能量的言论。

(二)坚持以文化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首先要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保持校园文化娱乐性与思想性并存。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反映高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目标,要坚持以文化为主题,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娱乐因素引入,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要将高雅的艺术引入校园,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娱乐层面,要坚持高雅文化与娱乐通俗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其次,狠抓校风、学风建设,构建具有人文意蕴的校园环境。校风、学风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习惯与行为养成,利用好隐性教育手段,发挥他们的熏陶与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要具备独立精神,兼收并蓄,增强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原则,加强校际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透过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内涵精神与时代价值,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接受、内化教育内容。同时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准确辨别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后传统文化。此外,将高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以此生产出先进的校园文化产品,满足先进性的同时兼具广泛性,达到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产品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三)形成“四类协同机制”,开创实践育人新格局

实践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通过“四类协同机制”主题实践平台的构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课程协同共建,努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主抓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课程实践参与度。坚持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调动大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大学生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二是教师协同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课程授课能力,同时企业对教师团队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甚至个别课程可以让企业专家讲授,不断加强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此外,高校要努力挖掘著名校友在企业、行业中的职业经验、职业技巧,以此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让大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机结合。三是基地协同共建,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形式包括:专业实训基地、就业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业务规范相结合,实践内容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为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建设服务。四是能力协同培养。坚持大学生能力培养立足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建立适合当今大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依据社会、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能力培养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储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8(2):54-58.

[2]蒙柳.實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21-23.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