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技艺古籍修复之“金镶玉”

2018-10-20徐晓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

徐晓静

摘 要:传统古籍修复中金镶玉逐渐被“冷淡”了,但“冷淡”不等于“消忘”,技艺不能丢。本文从金镶玉典故由来谈起,到金镶玉的起源、用料,再到金镶玉何时为之,最后谈金镶玉的利弊,供大家参考何时为、何时不为,以便更好、更合适地保护古籍,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籍修复;金镶玉;修旧如新;保护古籍

1 “金镶玉”典故的历史由来及古籍修复中金镶玉的起源

金镶玉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种独特的技艺,据传说这种技艺始于西汉时期。当时,汉王莽篡权,派人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传世国宝——玉玺,皇太后很生气,见国破家亡,一怒之下举起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受到猛烈撞击崩掉一角。后来工匠在整修时,用黄金镶上了崩掉的缺角,被称为“金镶玉玺”,“金镶玉”由此而得名。后来经过社会发展,金镶玉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在古代和现代玉件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金镶玉作品,可以说金镶玉作品在古代是一种最高规格、高档的艺术珍品,在现代也依然受人追捧。

在古籍修复中,因书页陈旧泛黄,衬纸洁白如玉,好像黄金镶在白玉上一般,所以称为“金镶玉”。

金镶玉的起源一直未见有明确记载,根据文献著录推测,一般认为起源于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家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中记载清初曹溶旧抄本《绛云楼书目后序》中有介绍金镶玉装订的方法:“古本狭小者,补缀后用白纸为里,四面放大,北京人谓之金镶玉,扬州人谓之袍套衬。”[1]清代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装潢》中记载:“书内破损处,觅合色旧纸补缀。上下短者,以纸衬底一层,无书处衬两层,则书装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病,书背逼至钉线处者,亦衬纸如之。衬纸之处钻小孔,一孔在衬纸,一孔在原书之边......是为保留古书之妙法。”[2]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黄丕烈《宋五服图解》跋记载:“因墨敝纸渝,损而重装,复以衬纸副其四周,不能睹旧时面目矣。装成并记。”[3]说的都是古籍修复中的金镶玉修复技艺。说明在清代的古籍修复中金镶玉的修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了。由此可见,金镶玉修复方式出现应该不会晚于明末清初。

金镶玉是古籍修复中采用“修旧如新”方法的一种体现形式,一种特殊的加衬纸方法。清代、民国大量的文献修复用了此种方法。

金镶玉,也叫惜古衬、袍套衬、镶衬。惜古衬,顾名思义爱惜古书之意。袍套衬,因这种修复过的书籍衬纸大而书页小,就像穿了一件袍套一样,长袍在内短套在外。镶衬,取意为镶加衬,不单独是镶边也不单独是衬纸,是二者的结合。也有文献记载:“除衬纸外,上下两端须镶出半英寸之白纸,其镶出之部分,仍须再衬,以免装成不平整。此种镶衬,南人呼之为‘装袍套,北人呼之为‘金镶玉,均名副其实。”

2 金镶玉的衬纸用料考虑

我们一般做金镶玉采用的是单宣或者棉连纸,因为单宣和棉连纸薄厚均匀、柔韧细腻、色泽洁白等优良的特点使书页和衬纸能“和谐相处”,纸张和书页接触时也把摩擦力和损伤降到最低,从而间接保护了古籍。①做金镶玉费工费料,所以用纸用料都是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不要浪费。②装订成册后与原书的厚薄对比,一般情况,所选用纸和书页薄厚程度相当即可,但是找到适合做金镶玉而且薄厚程度一致的用纸实属不易,在薄厚不同时,主要靠折边和不折边适当混搭来解决平整问题。③颜色和质地的考虑。用作金镶玉的衬纸要考虑到原书页纸张的颜色和质地,颜色不易过白也不易过暗,质地要相当,不能相差甚远。④金镶玉的下料计算。例如,原书页尺寸为高25厘米,宽18厘米,整叶展开之后为高25厘米,宽36厘米,金镶玉成书后尺寸预算为高30厘米,宽19厘米,那么下料裁切单张纸的尺寸为高40厘米+5厘米,宽34厘米+5厘米。下料时,要考虑主要纸张的帘纹,纵向为编制线的纹路,横向为帘纹。还要考虑护页的数量加进去,一般前三后二,每册书就需要多加五页;前二后二,每册书就需要多加四页;前二后一,每册书就需要多加三页。

3 金镶玉何时要做

金镶玉修复后的古籍外观改变较大,和古籍修复最少干预、修旧如旧原则乍一看是相悖的,但实际上和保护古籍、延长古籍寿命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基于古籍外观改变较大,所以它不是修复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也被“冷淡”了,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该做金镶玉修复时还是要毫不犹豫地出手。

3.1 比较适合做金镶玉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书籍文字,尤其是提拔、批校之类的文字,是在天头、下脚处靠近纸张边缘,甚至是顶着纸边书写的,俗话说的“顶天挨地”稍有书籍磨损就会损失文字,这种情况要用金镶玉的做法来保护书籍的资料价值。②书籍边缘或者边缘的局部破损、糟朽、焦脆、絮化、酸化严重,危及到内文文字信息,做金镶玉的修复来保护书籍的文字信息以及文字信息的载体纸张,避免书页直接与外界接触,防止纸张边缘受外界磨损、碰撞等,进而起到保护古籍的作用。③古籍的天头、下脚、栏框以外的空白处比较狭小,如前人不讲究地修复,古籍天头、下脚处磨损或破损后直接把磨损或破损部分裁切掉,使得古籍天头、下脚栏框以外的空白部分越裁越小,危机文字信息的时候,需要做金镶玉的修复。④书品较小,不仅不方便翻阅而且给人一种局促感,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做金镶玉,使书品适当变大,天头下脚和书背按照比例适当都扩大一定尺寸,不仅拿在手里大小合适翻阅,而且感觉书籍舒展大气很多。

3.2 可以考虑做金镶玉但不是必须要做金镶玉的情况

①书籍长宽比例不恰当的规格,如宽度和长度比较接近,俗话说的“胖墩”形状的,可以通过做金镶玉的方法,把天头和下脚部位扩宽,这样一来长度拉长了,寬度不变或者稍稍变动,使得长宽比例合适,从视觉和审美上给人舒适感。当然这种情况不是必须要做的,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书籍的具体情况来考虑。②书籍经前人不恰当的修复,比如天头、下脚因破损没有采用修补而是直接裁切掉破损部分,从而使书籍天头、下脚变小,但不至于危机文字信息的时候,如果介意接补会使书籍上多出一层糨糊(因为糨糊修补后,书籍一旦保存不善而受潮,特别是在南方的话,糨糊就会因受潮粘连其他书页;糨糊潮湿也有可能发霉、吸引虫子;接补的地方因多一层糨糊,相对比没有糨糊的书页部分要硬一点,所以也是下一次破损容易断裂的地方),就可以考虑金镶玉的修复。③一套书籍因某种原因造成的开本大小不同,为了整齐划一便于存放,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金镶玉的方法。④一些稿本、抄本、毛边本未经裁切的和纸边长短不一的、有毛边的,如果想要其整齐划一的效果,可以考虑金镶玉的做法。

4 金镶玉的优点及缺点

优点:①金镶玉修复后的古籍,其天头、下脚、书背三边都有镶衬出来的衬纸把书叶包围起来了,所以衬纸可以更好保护书籍的天头、下脚、书背,使其不易损坏。当书籍边缘发生摩擦、磨损时,首先有大出来的金镶玉衬纸被摩擦、磨损,而不会首先损毁原书页,所以金镶玉的衬纸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书籍原书页纸张的作用。②金镶玉的书籍,从外观来看比较规矩、美观,因为经过金镶玉后书籍变得整齐、干净,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从书籍内部来看,金黄色的书页镶以洁白如玉的白纸,层次分明,更加凸显书籍的高档和珍贵。③金镶玉后的书籍翻阅时书页比原来挺实,更有“骨感”。如果原书页是黄纸,那么经过金镶玉后,因黄纸后面衬了白纸,所以书页看起来会更加舒适和清晰;如果书页较薄,就会有后一页的文字隐约的透过来,干扰读者的视觉,经过金镶玉后,就会大大减轻甚至消除这种视觉干扰,使读者更方便阅读。

缺点:①从古籍的文物价值、资料价值以及后人考据等方面来看,原书的“旧貌”也都是丰富的历史信息载体,所以改变了“旧貌”就等同于丢失了一部分历史信息资料。②改变了原来的外观形状,如同黄丕烈记载的“不能睹其旧时面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修旧如旧”和“最少干预”原则。③金镶玉的衬纸直接紧贴着书口,在翻阅时,书口会受到金镶玉衬纸折口的摩擦和冲撞,使得书口容易受伤裂开。④金镶玉加入了衬纸,必会导致书籍比原来更厚,从而需要分册装订,会和原始的书籍记载的资料册数上有所出入,给后人的清查考证带来干扰。⑤金镶玉费工、费料,操作过程复杂。

5 感悟

古籍修复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技艺的匠人,我认为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应该一切以保护书籍为出发点去考虑,一切以延其寿命为目标,不因美观而刻意为之,不因潮流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中国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徐雁,王燕均.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3]黄丕烈.尧图藏书题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