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彦槐书法艺术探微

2018-10-20潘旭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
关键词:婺源鉴赏书法

摘 要:齐彦槐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科学家。他工书法,远宗晋唐,于宋、元、明、清诸家均有涉猎,亦精诗文及鉴赏,是清代中晚期一位颇有建树的帖学大家。文章根据齐彦槐存世的书法作品,着重介绍其书法的师承及成就,并探讨其书学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齐彦槐;婺源;书法;鉴赏;帖学

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嘉庆十三年(1808)召试举人,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江苏金匮县知县。有《衙斋书壁诗》十九首,纪其治绩迁苏州同知,保擢知府,陈海运议于巡抚,得旨优奖。工诗文,出入韩苏,尤长骈体律赋,兼擅书法(图2),精于鉴藏。

所著《梅麓诗文集》二十六卷,《海运南漕丛议》一卷,《北极星纬度分表》四卷,《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一卷,均载于《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齐彦槐降生之时(1774)正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他的文治武功,开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但百年的承平使清王朝暗藏了很多积弊,由盛转衰。同年发生了屈大均《广东新语》案,及遣阿桂、明亮攻金川。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也开觊觎中国,就在这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波格尔以同西藏通商为名,从不丹进入后藏,拜会了六世班禅喇嘛。在齐彦槐逝世的前一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齐彦槐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齐彦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学人,其在江苏任上时为官颇有政声,清积案,毁淫祠,关心民瘼,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亲自设计改革农具。在感到漕运的积弊后又提出了“海运南漕”的建议,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青睐。但最终未能实现政治抱负,隐居江苏宜兴,筑湖山书画楼,寄情诗文书画。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时期,清军入关经过100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但由于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人学者的兴趣逐渐由诗词歌赋转向了考据学、训诂学、金石学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这一时期刻帖浸盛,收藏考据之风盛行,出现了翁、刘、梁、王、成、铁等代表性书家。但文人“游于艺”的情怀未能得到真正发挥,书法一艺相对于前代更显低迷。加之缺少富有时代气息的杰作的出现,后世注意于此的发论就显得鲜见,一代风气大抵如此。处于乾嘉末期的齐彦槐,就其一生整整68个春秋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怀和创作出的书法作品而论,无疑是在乾嘉学派学者中较为引人注目和富有才华与成就的。站在清代文化史的立场,结合齐彦槐一生的主要成就而论,他在文学、科技、漕运、鉴赏、金石、藏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都堪为有清一代之名家。但无论是《清史稿》《清儒学案》《履园丛话》等大都言及其在天文、漕运与改革农具上所做的贡献,鲜有提及他的书法艺术。本文则主要对其书法艺术成就及书学思想作一个阐述。

1 取法渊源:出入于唐宋诸贤法度内外

齐彦槐祖居婺源冲田,此地风光宜人,山川灵奥,淑气所钟,可耕可读。齐曾有《冲麓村居》诗来描绘冲田的田园风光:

芳郊雨初霁,桑者意闲闲。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

山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暮春东皋望,归来自闭关。

冲田齐氏为书香世家,绵延数代,齐氏故居至今仍悬“父子进士”“叔侄进士”两块匾额。祖父齐松,号存斋,“博学好善,治家严肃”(齐学裘《见闻随笔》卷二《曾祖存斋公行略》),名重于乡里。父齐翀,字羽丰,号雨峰,博学多能,精诗文,乾隆癸未(1763)登进士,曾主讲山西晋阳书院,后迁广东电白知县,官至嘉应州知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主修《嘉应州志》,又撰有《思补斋日录》《三晋见闻录》《雨峰诗钞》《雨峰文钞》《杜诗本义》《南澳纪事》等。齐彦槐则自幼聪慧,早闻名于乡里。《婺源县志》称:(齐彦槐)颖悟异常,初入塾学作文,援笔立就,倜傥不群。年十四以经古入泮,旋食饩,学宪汪文端公见而奇之,谓“皖省人才,当让此生独步”。子齐学裘,字子贞,一字子治,号玉溪,晚号老颠,“以诗名著江左,文人咸相引重,以为绰有父风云”(毛祥麟《墨余录》)。工书法(图3),亦能画,有《蕉窗诗钞》《劫余诗存》《见闻随笔》二十六卷、《见闻续笔》二十四卷。孙齐梅孙,工汉隶,得西岳华山碑真本,吸精髓而弃糟粕,挥洒纯雅。祖孙四代皆以诗文书画鉴赏名于当世。

与历代绝大多数的书家一样,齐彦槐的书法启蒙也来自家学,父亲齐翀为两榜进士出身,其传世书法虽然鲜见,但从天津博物馆所藏齐翀铭文砚(图4)来看,其书法楷法森然,得晋唐人小楷书的神韵。青少年时期的齐彦槐在父辈师长的影响下崇尚古意,一味追求“毫发象似”,这一点对齐彦槐书法创作的发展与书学思想的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早期“求古”“求似”的取法倾向,为他后来的书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在34岁时就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但这种价值取向也限制了他的眼界,使齐彦槐终身都在帖学的领域徘徊,并未像同时代的其他金石学家一样碑帖并重。好在后来随着学识的增长和丰富的收藏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和完善,使其成为嘉、道时期著名的帖学大家。从齐彦槐传世的书法作品看,其当先从颜真卿入手,其友平翰在《宝稧室法帖跋》中云:“予与梅麓先生同官江南,为忘年交。虽同官而各守一方,未能时时聚会,迨梅翁退居吴趋,予适移元和,始得晨夕过从。读画论诗往往各具只眼。于书法则同取夫鲁公,对长史论,谓予无俗笔,小子可教,予亦服膺,至老不失。”后转而习宋四家,于苏东坡、黄山谷得力犹多。中年以后追崇米芾、朱熹、董其昌之用笔,于南宫用功最深。《皇清书史》引方濬颐《齐彦槐墓表》云:“(齐彦槐)工八法,藏弆既多,临摹入化,颇得海岳、华亭两家神髓,求书者无虚日。”但他学米芾也并非盡事模拟而没有丝毫的知变意识。对他传世书法的考察中也可以发现,他的书法结体并不像米芾那样跌宕豪放,笔致也不像米芾大开大阖,而且愈趋晚年则愈显圆熟俏丽之姿。这种圆熟表现在书写的流畅与不经意上,俏丽则表现为以压紧笔画中段而活跃笔画两头,体现出在细微处表现宋人尚意的风格追求。朱熹作为婺源的先贤、理学集大成者,在齐彦槐的求学时代一定会对其有很大影响,表现在书法方面则主要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影响,在齐彦槐晚年的信札及题跋书中尤为显现。在熟悉清代书法史的情况下,从齐彦槐的书风着眼可以看出明显受到清代书家陈希祖的影响,有着较为直接的师承关系。他们的师生关系也在齐彦槐的诗文中得到体现,如《梅麓诗钞》之《养疴集》有《陈玉方师挽词》诗二首兹录于下:

之一:

名场蹭蹬且焚鱼,岂料还山愿亦虚。

乌鸟酬恩殊未已,龙蛇当岁欲何如。

黄泉爱弟今联袂,白发悲亲正倚闾。

肠断扁舟风雨夜,一灯无复课儿书。

之二:

书家往往号知津,谁是沧江透纲鳞。

解脱四禅亏得髓,沉酣万卷自通神。

每求长史精微法,那得香光寿考身。

落落数行碑版在,他年当有印心人。

作为清代集米、董于一身的书法家陈希祖(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方,江西新城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陈希祖出身名门望族,其性恬淡,虚心好学。为官期间仍埋头书卷和潜心著述。于古文诗艺、天文、算法、水利皆洞悉其理,尤精书法,誉满京师,而书名独盛。初师张即之,兼得董思翁神髓,与张照(得天)、刘墉(文清)鼎足。顾莼为其《云在轩诗集》所作序称:“玉方书名独盛,四方来者多方求得片纸只字为荣。”包世臣曰:“陈希祖习董书,形神皆肖,人称之为华亭后身。”著有《云在轩稿》。齐学裘《见闻随笔》卷二十五:“(陈希祖)文章妙天下,惜为书名所掩,其书远宗右军、鲁公,近法董思白,得晋人空灵之妙,国朝书家,自张得天司寇、刘石庵相国而外,无有伦比。年五十六,告终养南旋,訪先大夫于梁溪河上,为留月余,畅观书画。为先大夫书春晖堂三字匾,又书厅楹帖云:守祖宗一脉真传,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又书先大夫《重修泰伯墓碑记》。联屏卷册不一而足……”(图5)齐彦槐作为陈希祖的门生,无论是书法的师承甚至书学思想的形成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2 传世书法墨迹的品评

《霁月、廉泉》联(图6),纸本墨笔,钤“臣彦槐印”白文印、“梅麓”朱文印,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后由其家人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著录。此联作于嘉庆庚申年(1800),齐彦槐时年26岁,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作品。此联的书法及用笔宗黄山谷,亦略参柳悬诚笔意,但无山谷之野逸与峻拔,个别点画略显丰腴。其《梅麓诗钞》之《双溪草堂集》下有《题刘文清楷书卷为林少穆廉访则徐作》:

用墨虽丰韵有余,涪翁曾论子瞻书。

世人不识骅骝骨,辛苦临池作墨猪。

可见齐彦槐当时的书风曾受刘墉的影响。从此联来看,可以大致了解齐彦槐早期的学书倾向,用笔比较工稳,结体和气息尚显稚嫩,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还是师承前贤为主。

《杂临各帖》册(图7),洒金纸本墨笔,钤“梦树”朱文印、“臣槐”白文印、“甲午生”白文印,《上饶历代书画集》著录。作于嘉庆庚午(1810),齐彦槐时年36岁,是其中进士的第二年,当在翰林院为庶吉士,尚未散馆之时。册页共四开:《临蔡端明》,即临蔡襄书《吴皇后题徐熙牡丹图诗》;临蔡襄《书戴处士屋壁》;临蔡襄《即惠山煮茶》;临黄庭坚《后汉人得道阴长生诗三篇跋》。白谦慎先生曾将明末清初的书家的戏拟之风称为臆造性临摹,其实这种风气始终贯穿着整个清代书坛。齐彦槐这四页临古帖作品及婺源博物馆收藏的《临颜平原叙》都属于这类范畴,与其说是临帖还不如称为抄帖,写的只是帖的文字内容,笔法与章法上极少有原帖的风格。书此帖时正是齐彦槐中进士入翰林春风得意之时,运笔使转精到,流畅而不乏萧散之味,可谓纵横有度、张弛有道、气韵生动、步骤闲雅,整个风格清劲精整、雅饬从容,体现出齐彦槐的书法逐渐趋于成熟。

《次韵和榕皋先生重遇宾兴晋六秩纪恩之作》卷(图8),洒金纸本墨笔,钤“彦槐私印”白文印、“梅麓”白文印、“梅花居士”白文印、“汝堂”白文印,《上饶历代书画集》著录。作于道光壬午年(1822),齐彦槐时年48岁。此时其书艺已臻于成熟,已明显具有董其昌的笔意,用笔精巧,笔法流畅,笔画连带自然,丝丝入扣,气韵古淡潇洒,骨力通达使笔致浑厚润泽又不失苍率之趣,轻盈爽利,其将董思翁书法形态、神韵与境界都得到极好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其在用墨与结构上的精研,并巧妙地将董氏的奇崛纵意化为自身的儒雅温婉的风貌神态。《梅麓诗钞》有与“榕皋丈”另一诗云:

香光学米书,不减吴云壑。

梅花比标格,珊珊如绿萼。

先生早入室,讵止宾依幕。

当其运笔快,风利不得泊。

顿之则山安,质重故不薄。

解人不可得,此意久寂寞。

愿为墨林生,藏之天籁阁。

从此诗及《双溪草堂书画目》中所著录大量的董其昌书画作品及潘曾莹《题梅麓前辈遗像》(图9)亦云:“香光传墨妙,坡老悟前因。”可知思翁对齐彦槐书风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此作小字夹注亦使整篇的章法显得错落有致,妙趣横生。这类作品在齐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也最为世所重,多见于唱和诗稿及书画题跋。

《半庭、四壁》《得趣、清言》联(图10、图11),纸本墨笔,钤“彦槐私印”白文印、“梅麓”朱文印,前者为近代收藏大家钱镜塘旧藏,二联均《上饶历代书画集》著录。前者作于道光丙戌(1826),齐彦槐时年52岁;后者从书风来看创作年代亦当为同时期。此二联均可视为齐彦槐大字行书的代表作品,在笔法、体势上均更趋丰富。其中结体精婉劲峭处得米南宫笔势,笔法上明显汲取了董其昌的飘逸流丽,对米、董的融合比较娴熟自如,表现出他取法前人而形成自己“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的书风,是其得意之作。此类大字作品尚有《焦山题名》、行书《乐志论》等。

3 书法思想:功夫在书外

齐彦槐是清代最著名的收藏鉴赏家之一,收罗甚富,甲于东南,藏有历代法书名画千余件。其子齐学裘《见闻随笔》:

先大夫梅麓公,生平酷好书画,由庶常先为宰牧,丁内艰,处为经师,所得养廉束脩,及售手制钟毬、墨刻赵帖之资,多半购买书画古帖,终日鉴定,乐此不疲者四十余年。晚岁去肤存液,手定《书画录》若干卷,藏之宜兴湖山书画楼,不轻示人。

其对书画的喜爱以至于见到自己心仪的铭心绝品之作而向友人强索的地步,并自做诗以纪之,《梅麓诗钞》之《双溪草堂集》卷上有“董小楂编修以所藏赵吴兴《过秦论》示予,留之数月,爱不能释,近有书来索,且云五年后当惠赠,遂重装归之,并做诗以坚其约”:

鸥波妙墨世原稀,况复香光论入微。

赵璧竟从千里去,吴钩今许五年归。

米颠豪夺终无赖,季布盟言岂有违。

寄语山灵好呵护,莫教化作朵云飞。

对古代名家书画的朝夕赏玩使其具有很高的书画鉴赏能力,对其书风及书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其书学的思想集中也体现于《闻玉方师论书纪以二诗》中:

之一

书者艺之一,乃云通神奇。

所以能通神,万卷中得之。

今人闻此语,辄谓古人欺。

古人生于今,深信了不疑。

吾师真古人,不为世俗为。

作书其余事,息息与古追。

寻常造函丈,罕见师临池。

问师何所学,架上经史诗。

师言吾读书,初不在文词。

古人有真精,取之以吾思。

十日不執笔,吾手无所离。

一日不执卷,吾心如有违。

旨在师此论,书家几人知。

何独作书然,万事皆如斯。

之二

师复与我言,法度不可失。

自从右军来,万变一语毕。

鲁公先变法,新意筋骨入。

四家皆学颜,面貌异祭侄。

松雪早升堂,香光晚入室。

要自慧眼观,千沤体原一。

西施秀在骨,颦笑宁自必。

奈何东邻女,捧心效其疾。

春风吹万物,岂问梅李橘。

生气鼓荡之,自然花且实。

运笔贵有意,法岂在形质。

或者叩槃求,闻钟以为日。

嗟予乃钝根,于兹理犹窒。

但觉中边甜,师言如食密。

从以上诗中可以得之,齐彦槐主张学书首先要有深厚的学养,要有“书外功”,以诗文寄情于书画,认为书法是文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次要从古人处汲取营养,熟悉历代书法的传承及渊源,并主张“我法成时古法休,立家太早亦堪愁”,即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再者学书者当为能沉得下去跃得出来的“透纲鳞”,即“钗股漏痕书法之妙画者”(黄宾虹语),即“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在继承前人的书法艺术的精髓后进行升华。

齐彦槐的书法以米、董为榜样,上及颜真卿兼及北宋诸贤,转益多师,虽“韵胜不逮”,然终能“变体”而“遒劲可观”。也因当时乾嘉学派中金石学处于兴起之初,当时的学者尚处于考据与帖学的范畴较多,再加上齐彦槐主要生活在苏南一代,对北碑尚未有明确的关注,更着心于南帖,终其一生也就从未跳出传统帖学的范畴。但作为书家可惜天不假年,未能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终未能成为有清一代的著名大家。

齐彦槐交游广于当时的文坛艺林,有林则徐、陶澍、潘世恩、潘奕隽、钱泳、包世臣、屠倬、平翰、释六舟等,都是当时在各方面皆有建树的大家名流。时有诗文书画往来,或诗文唱和,或鉴赏书画,或谈碑论帖,形成了以苏、常为中心的文人书画团体。齐氏父子又可堪比明季文氏父子。齐学裘在其父亲殁后,虽然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乱,家藏书画文献大都因兵燹散失、家道中落、经济情况极其困难的情况,仍然秉承先父遗志,编订祖父及父亲诗文集刊刻行世,又摹刻历代名迹汇成《宝稧室法帖》,编订《双溪草堂书画目》及《寿鼎斋丛书》,其著作《蕉窗诗钞》《劫余诗存》《见闻随笔》《见闻续笔》又记载了大量晚清掌故及艺坛轶事。其孙齐梅孙幼承家学,也为晚清著名金石书画家,孙媳李如琼亦为晚清著名女画家,可谓一门风雅,艺林之佳话。

参考文献

[1]齐彦槐.梅麓诗钞[M].光绪齐氏家刻本.

[2]齐学裘.见闻随笔[M].光绪二年天空海阔之居刻本(1876).

[3]齐学裘.见闻续笔[M].光绪二年天空海阔之居刻本(1876).

[4]齐学裘.寿鼎斋丛书[M].光绪天空海阔之居刻本

[5]方濬颐.二知轩诗文集[M].光绪刻本.

[6]赵尔巽等.清史稿[M].民国刊关内本.

[7]徐世昌.清儒学案[M].民国二十七年刊本(1938).

[8]李放.皇清书史[M].民国辽海丛书本.

[9]叶衍兰,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M].民国影印本.

[10]史树青.清代学者法书选集:小莽苍苍斋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1] 婺源博物馆藏品集萃编辑委员会.婺源博物馆藏品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2]婺源博物馆.婺源博物馆藏珍——书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3]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焦山碑林典藏精品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14]吴长庚,潘旭辉.上饶历代书画集[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婺源鉴赏书法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诗书画苑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