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博物馆馆藏书画鉴赏
2018-10-20刘清华
刘清华
摘 要:据《上蔡县志》《瑞州府志》等地方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少移民从中原腹心地带——河南汝南迁移来到了上高县地域。汉唐以来,上高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靠近豫章古郡,受儒、道、释文化影响较早且深,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自唐至清,上高学子中进士者48人,中举人者125人,秀才历代不计其数。他们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出类拔萃者。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唐代“咸通十哲”之一的诗人任涛,明代的王纲、罗九逊、聂珙、曹汝兰,清代的晏斯盛、郑秉恬、陈云卿、晏棣、李祖陶、黄懋材,晚清民国时期的晏旭升、严谦等。这些卓越人才为政能造福一方,为文能挥洒翰墨,陶醉于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书、画艺术佳作,是当今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上高县;博物馆;馆藏书画;鉴赏
生活于唐代后期的任涛,年轻时诗文风流,享誉当代,与许棠、喻坦之、温宪、郑谷等文化名人被时人尊称为“芳林十哲”(即“咸通十哲”)。他的诗集传行于世,为人喜爱。在他所创作的诗篇中,“露搏沙鹤起,人卧钓船流”一句脍炙人口,被常侍李骘大加赞赏。这句传世名句与文人画鼻祖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开创、引领潮流的理念非常吻合。
明代时“朝士半江西”,上高籍名宦名人也不少。出类拔萃者有永乐朝进士王纲(河东田心今塔下乡人)、万历年间进士曹汝兰(南里团马湖今南港乡马湖人),均历居高位,负廉能、大器之名。晚年回乡归休田园,专心著书立说,各有学术、诗文刊行传世,颇得立功、立言的文人抱负。曹汝兰之孙曹志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文脉世家,薪火累传。生于文人书画盛行之世,他们公余也免不了舞文弄墨。虽然他们的书画真迹不曾传世,但观赏其涌泉流风、光彩照人的诗文,一样可以想见其动人的风采。
清代的江西承宋明文风鼎盛、“文献之邦”的余绪,也有说不尽的文采风流。上高籍名宦好文艺之事者也不乏其人。如清初袁州推官黄鼎彝(河西湾溪人)热心公事,公余居家颇喜翰墨,一生著述丰厚,有《雪浪诗稿》《闽游草》《粤游草》《后田茅屋杂著》《易经四书金针》《敖阳三事始末》传世。康、雍、乾时期,蒙山浒江晏斯盛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鸿胪寺少卿、安徽布政使、山东巡抚、户部侍郎,在职清廉,深孚民望。其著有《梦蒙山房集》《易经解》《禹贡解》等书刊行于世。
清代后期,上高籍的名宦、文化名流郑秉恬、陈云卿、李祖陶、晏棣等人,均是诗文俱佳的学者和能书能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道光朝名宦郑秉恬,芦洲乡均陂人,1822年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山西多地知县,为官廉能清正,颇得民心。他与清末著名的外交家黄懋材、著述等身的李祖陶、数学家傅九渊合称为“上高四哲”。1836年因母忧解任归乡后,先后主讲豫章书院、鹅湖书院。郑秉恬的诗文清新超俗,其书法更为世人称道。他主讲豫章书院时,求书者踏破门槛,致使他无法专心工作,只好辞聘。郑氏书法声名影响及于京城,但其书迹遗存于上高的并不多,仅上高县博物馆有他书写的“凤宿高梧”石刻1件,上高县图书馆藏其手书对联真迹1件。其家乡均陂村尚存砖石结构的三重檐“榜眼及第”门坊,传为郑秉恬所立。坊上横额“榜眼及第”“鼎甲遗庐”和楹联字迹是否为其所书,有待论证。从馆藏书刻遗迹看,郑氏书法与当时渐成主流的碑派书法明显不同,也与清代流行的馆阁体迥异。其字兼具颜字之雄、柳字之劲、赵字之畅,气韵连贯,笔势虽雄强而章法有度,在楷书领域可以说是到达炉火纯青的化境。受郑秉恬的影响,同乡后进、同治朝进士、翰林编修陈云卿(今新界埠乡桐山人)也成为了书法艺术界颇有造诣的名家。陈云卿深得“悬腕”“中锋”“藏锋”“中正”“宽博”“停匀”之道,不仅书法实践出类拔萃,而且在理论上颇有造诣。他针对时弊,提出了“健与硬异”“秀与俗异”的中正平和之论,实为难能可贵。在当时碑学昌盛、由“尊碑”渐向“抑帖”而“尊碑”的极端发展之时,“健与硬异”的观点确为真知灼见。
约与郑秉恬同代的清嘉庆年间监生晏棣(界埠堆峰村人)书法、绘画、镌刻挥洒自如,俱至精境,是一位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书画艺术全才。其人家境富裕,为人慷慨,乐于助人,喜好游历和交结天下画友,嗜好与人切磋诗文画艺。他不仅能书、能画、能诗,还对本朝书画历史和书画理论深有研究,著有《国朝书画名家考略》和《国朝书画名家考略续论》两部艺术论著(现收藏于上高县图书馆)。因此,他博古通今,见识非凡,非一般能写会画的平常人可比。晏棣的特长是擅画兰竹。他创作的兰竹石刻条屏8幅(每幅纵150厘米、横41.5厘米、厚2.7厘米),兰花、翠竹各4幅,每幅题有诗文款,刻有印款,书、画、印俱精,为典型的文人画佳作,其作品现珍藏于我馆。
晚清民国时期,上高書坛画苑又出现了两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名家。一位是以画葡萄名闻全国的晏旭升(天山人),另一位是以擅画竹出名的严谦(县城河南街严家人)。晏旭升自幼就喜爱画葡萄,一生孜孜不倦,着力于此。从我馆现珍藏的4幅葡萄画来看,他画葡萄以中锋用笔为主,笔势豪放泼辣。短截的藤茎、缠绕茎、叶面和叶筋、葡萄果,都以水墨写意成形,墨趣盎然。其画构图稀朗,一般以合抱状的曲状斜出或下垂藤枝构图,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藤茎、枝蔓和果实纯以书法写意而成,穿插、安放自然,枝、叶向背伸展变化丰富、活泼,面貌极富质感,墨晕清润秀雅。藤枝叶果一般不多,但朴素大方,取势妥当,题以潇洒飘逸的诗文款,气象鲜活,画幅气象夺人心魄。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晏旭升被奉为“画圣”,确为名至实归。晏旭升除擅画葡萄,还擅画花鸟。我馆除珍藏了他的4幅葡萄画外,还藏其菊花图1幅。严谦,字恭柏,号虚谷,擅长画墨竹图。其画竹以书法入画,运笔峭利爽快,转折顿挫,得心应手。用水、运墨、赋色技法活泼,构图简洁,尽得天真妙趣,我馆珍藏其墨竹1幅。民国时期以擅长书法而闻名的上高中学第一任校长黄拱辰(团结村人),则以“江西三点半墨水”中的“半点墨水”而享誉省内。其楷书兼学颜、赵,得晋唐神髓;其诗文、绘画亦具相当功力。
除了以上名家的作品外,我馆还珍藏有不少作者生平事迹待考的书画艺术佳作,整体来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征。
第一,以传统的反映士夫情结的文人书画为主。从绘画题材来看,表现士夫文人傲、幽、澹、逸情结的“四君子”画和隐逸情结的绘画占主体部分。如《风雪骑驴过桥图》《隐居图》,也是典型的士夫画。书法取法汉晋,以追求“秀润、古朴、苍健、自然”的书风和崇尚简朴自在的学者风范;书画艺术形式则取清雅的水墨表现形式;技法则以书入画,偏写意,偏向书画同源的审美趣向,讲究诗、书、画、印一体的气韵和意境。这些特点完全契合清代书画艺坛的潮流。清代士夫文人书画占主流地位,无论山水还是花鸟,或是书法,追求笔墨情趣,水墨写意盛行。
第二,带有新旧交替和转折时期的明显特征,在题材、风格技巧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晚清、民国时期,尤其是进入民国以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经历重大变革,文艺界新思潮汹涌澎湃。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书画的内容、形式也有不少变化。例如晏旭升,青年时为本县廪生,幼读诗文,受过传统的国学熏陶,有很深的国学素养,通晓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并掌握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他接受了现代新式学校教育,就学于江西政法学校。民国年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度担任过上高县教育会会长。晏旭升生活的时代特征和人生经验、知识结构反映到了他的水墨葡萄画上。一方面,他的水墨葡萄画具有明显的文人画特征,这表明他对传统国画的审美价值有很强的认同倾向;另一方面,他的水墨葡萄畫已经不是纯传统的宣示自己人格理想、展示“士夫逸气”的士夫文人画了。他的墨葡萄绘画技法也是处在非工、非写之间,构图和表现明显受到近代以来植物学知识和影像技术传播的影响。汤兆复的《指头画虎图》立轴、无名氏的《鱼乐图》立轴也反映了这种变化。虎图绘一壮硕老虎,兽王蹲踞仰首,吊睛雄视上空翩翩飞翔的蝙蝠,寓意“仰福”的民俗意义。《鱼乐图》笔调细腻精准,细线勾画鱼鳞、斑纹,萍藻勾染生动。此画虽然主体形制仍属于传统国画形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但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明显具有现代感。鱼乐是中国老庄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但它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并不是文人独有的理想。
综上所述,我馆珍藏的书画佳作颇具特色,反映了古代先贤们的审美意趣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我们保存它、鉴别它,目的是使来者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