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主体”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2018-10-20曾昭惠凌红蒋全胜
曾昭惠 凌红 蒋全胜
【摘 要】 文章探讨成都棋艺学院的创新“双主体”一体化办学体制。打造“棋艺大师+教学名师”的“双师”专业师资队伍;构建休闲体育(棋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培养适应棋牌产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激活并培育了棋文化市场。
【关键词】 高职;双主体;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棋艺专业创建于2012年,主要培养棋文化传承人才,学院是全国最早创办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为适应成都棋城日益增长的棋类人才需要,在成都市政府的主导下,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支持专业建设与发展,建成了国家棋文化教育基地、亚洲象棋文化推广交流中心。紧紧抓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以培养棋文化传承和棋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双主体”一体化办学模式,构建了“双途径”、“双基地”、“双平台”的教育模式,在棋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一、创新高职“双主体”棋艺人才培养的办学体制
棋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针对棋类运动专门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在这个特殊的培养体系中,需要创新教育体制与全民运动体育体制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
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优势和成都棋院专业竞技优势,在成都市政府引导、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指导下,统筹布局、系统组织,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棋院联合成立了全国唯一一所棋类学历高等教育专业学院——成都棋艺学院,开设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三个休闲体育(棋艺)专业方向。成都棋院学院采用“双主体”培养模式。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棋院两个主体为主,其他社会棋牌俱乐部为补充,进行棋艺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发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棋院两个主体的资源优势, 努力探索“双主体”协同办学体制,实现人才共育、项目共担、文化共传、发展共创。在“双主体”一体化办学模式设计中,从决策层面、管理层面、执行层面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决策层面,建立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棋艺学院管委会,统筹、整合、优化与配置经费、场地、师资、项目等多方资源。在管理层面,建立“学院院长+棋院院长”领导下的学院管理机制,分别负责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协调教学资源建设、大师聘任与管理、项目引进等。在执行层面,建立院长领导制下的组织体系,负责宣传推广、文化交流、棋谱整理、书刊编辑、课程建设、推广棋牌运动培训,开展中小学棋艺社会培训和棋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服务项目,组织中小学棋类竞赛和教学软件开发等。(见图1)
二、创新高职“双主体”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创新构建了“双途径”“双基地”“双平台”的“双主体”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了“双途径”人才培养模式
在“双主体”一体化跨界办学体制下,以“学生+学徒、大师+名师、课堂+赛场、大师引领+分层管控”为理念,共享师资、教学场地、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等,通过 “双途径”培养棋文化传承人。(见图2)
途径一:按照“文化基础-专项竞技-拓展竞技”能力递进,构建文化基础、职业竞技、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将教学案例/项目、职业竞技大赛、岗位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过程,通过“老师教+学生学、大师引+学生赛、企业带+学生做”的方式,开展“课堂+远程视频+赛场”的“三场域”教学,培养高水平职业运动员。
途径二:按照“综合素质与专业基础-教学指导-专业拓展”能力递进,构建棋文化、教学指导、产业发展课程模块,开发教学案例/项目、师徒对弈/棋类赛事、岗位实践/棋文化特色项目,通过“老师教+学生学”、“师傅引+学生练”、“企业带+学生做”的方式,培养俱乐部教练、社区指导员及运动管理人员。
2、针对两类生源,创新设计了“双途径”教学方式
在棋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生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运动员生源,即成都棋院的现役高水平职业运动员;一类是普招生源,即成都棋艺学院通过普招的高中毕业生,这两种生源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棋艺基础。因此,成都棋艺学院以坚守棋艺文化传承为核心,突出棋技与棋文化素养协调培养,创新设计了两种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培养途径,构建了“双途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一:针对高水平现役职业运动员生源,以提升棋文化传承能力与竞技能力“双能力”为教学目标。强化棋文化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注重对现役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夯实棋文化基础+增补竞技项目+教学教练技能为重点,着重构建文化基础+专业拓展+教学教练技能等课程模块;将中小学教学案例/项目、中小学教练、指导员岗位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过程,通过专业老师示范性教学,国家金牌教练、国家级大师的实验性教学,提升现役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棋文化传承能力和竞技能力,完成 “双能力”教学目标。
教学体系二:针对非职业运动员(高中毕业生)的普招生源,以棋文化传承能力与市场服务能力的“双能力”为教学目标,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加强技能教育,岗位技能训练与实践,培养统招生源学生的棋文化传承能力与市场服务能力,完成“双能力”教学目标。
3、创新设计了“六位一体”的“双途径”课程体系
研判两类生源的基础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棋艺人才培养规律,突出棋文化传承特色,逐渐构建了“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实训项目课和实习实践综合课“六位一体”的“双途径”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在这个模块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学、形势与政策、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英语、体育7门课程。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到各种国际国内棋艺大赛、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军营、棋院、俱乐部等社会服务中,以此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服务意识、多语言能力,增进棋文化仪式感,促进其对中国棋历史的了解等。
专业必修课。在这个模块中,共计开设职业形象与礼仪、办公自动化、普通话、人际交往与沟通、幼儿心理学、应用文写作、棋史、棋文化与中国智慧、书法、棋类媒体10门课程。聘请棋艺大师、冠军言传身教为学生讲授中国棋文化的内涵,以行动诠释棋文化的神韵,以点评名人的对局剖析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启蒙、开化、点拨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棋文化的精髓。
专业方向课。在这个模块中,开设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三个方向的共计15门专业方向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在这个模块中,分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限选课包括国际跳棋、五子棋、桥牌和市场营销;公共选修课包括易经、黄帝内经与养生、职场心理、电影音乐赏析、中国古镇文化、古典文学、道教文化、现代管理艺术、茶文化等课程。
实训教学项目课。在这个模块中,开设职业竞技大賽、棋之诗颂读、棋文化剪纸研习等项目。为强化学生进一步从实践、实战中领悟、掌握棋文化,将棋文化的底蕴融入到学生的思想、行动、思维中,在开设棋文化课的同时,为学生让学生在学棋中品味文化、在对弈中深化理解,在网络研究学习中探究棋文化真谛。
实习实践综合课。在这个模块中,开设专周实训、定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课。为达成棋文化传承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生未来职业面向,针对性开设棋牌教育教学法、棋牌行业裁判、棋类创业、俱乐部管理等棋牌经营与文化教育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中小学辅导、教学、裁判教练的胜任力和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品质、有棋文化底蕴、会下棋、善教棋的棋文化传承教育人才,成为中国棋文化传承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4、打造“棋艺大师+教学名师”的“双师”专业师资队伍
以教练教师化、教师教练化为途径,建立棋艺大师+教学名师的“双师”专业师资队伍。将传统棋艺师承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通过教学名师的引导与示范,把棋艺大师培养成教学名师,把职业运动员(棋手)培养成教学老师;另一方面通过棋艺大师的言传身教和棋艺训练把教学老师培养成棋艺名师。同时将道场制与书院制等传统教育模式引入到现代职业教育,实施小班授课、开展师承教育、道场教育和书院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通过棋艺学院的教学制度设计,要求教学老师至少掌握1-2项棋牌技艺。主要通过棋院大师一对一训练方式和与在校学习的职业运动员(棋手)转换身份、切磋交流技艺,深入棋院挂职实践半年以上等形式以此训练教学老师的棋技棋艺,增进对棋文化的理解。
通过棋艺学院的教练制度设计,要求棋艺大师、棋手学习基础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并熟练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学名师的教育教学授课、一对一示范、中小学生兴趣班教学训练等方式,以此提升棋艺大师、棋手的基础教育教育能力,增进育人树人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5、搭建棋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棋文化交流与推广“双基地”
以“弘扬国粹精华、传承棋牌文化”为理念,着力文化传承功能,构建棋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棋文化交流与推广“双基地”,推广棋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见图3)
建设棋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基地。围绕棋文物文博文创事业链、产业链,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棋城”振兴计划,以实现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目标,开展棋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以成都棋牌文化研究中心为载体,开展棋谱古籍整理与编辑、棋文化特色书籍出版;依托现代信息实训室、智能录播室,校企联合开发棋文化视频、音频和围棋数字学习平台,建成“书香棋韵”网络虚拟棋文化博物馆;创作《以梦为马》棋文化微电影、《棋与成都》棋文化纪录片和《棋韵棋魂》棋文化舞蹈。
建设棋文化传承交流与推广基地。在文化自信和棋文化大众化背景下,依托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和亚洲象棋推广中心,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国际传播、学术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棋文化交流与推广格局。以打造国内品牌赛事为抓手,大力宣传棋牌活动及棋文化。如举办全国大学生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锦标赛,全国城市围棋联赛,国际象棋甲(乙)级联赛,学院棋王棋后争霸赛。以官员、明星、大师、冠军进校园和走出去为途径,推动棋文化国际化与学术传播。如世界冠军/国际特级大师乌克兰国际跳棋名手尤里、国际象棋棋后谢军等国内外大师级棋手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以开展棋文化进社区、校园、企事业、军营活动为载体,开展棋文化大众普及与推广。如开办“成都棋艺学院少儿棋牌培训班”,实施“一校一棋”棋文化推广模式,走进震区映秀小学、社区和军营等,开展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服务。
6、构建棋文化传承人学历教育和棋文化创新与传播“双平台”
以棋文化传承为目标,开展“双主体”协同办学,“双途径”培养棋文化人,“双基地”传承棋文化的实践创新。围绕棋文化传承的“产学研展赛”,打造国内一流多功能棋艺比赛大厅、国内外特级大师工作室、国内首个棋文化数据库等硬件载体和软件系统;通过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3个休闲体育(棋艺)专业方向建设,开展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教练、社区指导员及运动管理人员两类人才培养,打造棋文化传承人学历教育平台;通过构建“一基地二中心”,开展棋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和棋文化交流与推广,打造棋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平台,形成棋文化传承人学历教育与棋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双平台”。(见图4)
三、高职“双主体”棋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就业竞争力强
10位职业运动员提高了学历层次,培养出中国首位男子国际跳棋国际特级大师,培养43名棋文化传承教育人才,毕业生全部就职于成都棋院、深蓝国际象棋俱乐部、弈博围棋道场、杭州棋院、厦和棋院、东湖棋院等单位,专业对口率达到100%,职业运动员薪酬15000-20000元,其他学生薪酬5000-7000元。
2、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双主体”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棋文化内涵丰富、实践技能突出的学生,而且有效规范、改进了专业教学团队中存在的问题,打造出了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教师针对不会下棋、不了解行业的现状,利用下企业和校企合作的良机,认真向棋艺大师跟师学习,纷纷取证补强了自身的短板。棋院大师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水平、带教能力、带教方法。
3、激活并培育了棋文化市场
(1)建设开放式、服务型实践教学和数字化在线平台,挖掘隐性需求,激活并培育棋文化市场。依托教育公共资源优势,建设服务大众、服务社区、服务学生、服务军营的棋文化公共传播交流平台;建设开放式的培训、竞赛、娱乐、体验特色平台;建设棋文化数据库。
在校内建设成都市棋牌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亚洲象棋推广交流中心,整合棋院、棋校、俱乐部等传播交流平台资源,通过这些平台开展棋文化公共传播交流活动,开展棋文化普及、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并以此挖掘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对棋文化的潜在隐性需求。以棋文化研究带动棋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发展,以棋文化教育普及,扩大棋文化受众,以棋文化社会服务,实现在大众生活中的延伸。以此唤醒复兴棋城辉煌。
在校内外打造培训、竞赛、娱乐、体验等特色平台,进一步激发大众对棋文化学习热情,建成博弈堂(象棋)、手谈坊(围棋)、峥嵘堂(国际象棋)、智能录播室、阅览室等。开办悠哉居/杨一弈趣等特色围棋培训班(学生自主创业)、棋艺比赛大厅、“新棋点”棋艺社团,打造2600平米的“书香棋韵”棋文化体验馆和棋文化长廊。在校外中小学、中职学校建立基地。如成都市礼仪职中、成都市鼓楼街小学等21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平台一方面让大众对棋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与认识,另一方面棋艺培训班、棋艺比赛、棋艺社团活动等也培育了新的棋文化市场。
广泛搜集棋文化元素,数字化呈现棋文化内涵,平台化集成棋文化资源,创建“棋之缘、棋之诗、棋之艺、棋之韵、棋之美、棋之道、棋之城、棋之故”等八大主题的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版权的“棋文化数据库”。棋文化在线平台建设,使得棋文化以更广泛、更快捷、更方便的形式传播,对棋文化市场培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以制度为保障,将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培育相结合,引领棋文化繁荣。制度化地把棋艺课程以多种形式融入中小学教学课程活动中;制度化地把棋艺人才以多种形式输送到社会。与棋院、棋校、俱乐部等一道培育良好、规范的棋文化传承教育人才市场,以此壮大人才队伍,引领棋文化繁荣。
以协议培养方式,将棋艺课程嵌入中小学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以一月不少于16节课的课时标准开展棋艺教学。学院则通过顶岗实习制度和严格的选拔聘用制度,让学生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学习中获得相应水平的报酬,以校企、校校合作为理念,通过订单培养、定制培养等制度设计,让优秀学生在棋院、棋校、俱乐部、社会培训机构等带薪实习,在岗就业等。这一批学生和职业运动员(棋手)在教练授课中,不仅教会中小学生下棋,还将在棋艺学院中掌握的棋文化、棋故事、棋艺大师的精神无形中传播给中小学生。这种常态化制度设计,使得覆盖的中小学、各类棋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俱乐部等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进入进一步充实了他们的师资力量,挖掘了棋文化教育市场,有效的培育了社会对棋文化传承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6(02).
[2] 倪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减与建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03).
[3] 傅雷.围棋基础教育市场运作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03).
[4] 惠戈.中国围棋国际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03).
[5] 魏书娟.大学图书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透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6] 段致平.企业项目主导与双核兼容的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作者简介】
曾昭惠(1966—)女,四川成都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棋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凌 红(1960—)女,四川蓬溪人,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蒋全胜(1960—)男,四川成都人,成都棋院院長,国家象棋大师,研究方向:职业棋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