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8-10-20陈星豪何媛梁毅娟
陈星豪 何媛 梁毅娟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IT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学徒制的管理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创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IT类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全新的IT类学徒制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IT类专业 现代学徒制 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26-02
2015年开始,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营销方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2个骨干专业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联合办学,以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进行校企双主体机制联合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全面开展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建设,以行业标准驱动课程建设,与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共育机制,建设一支观念领先、技能娴熟、结构合理的学徒制“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探索建立创新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IT类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全新的IT类学徒制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同时拓展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上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
充分发挥企业实际的作用,采取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讨、深入企业调研、向一线管理和技能人员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充分发挥企业的特征,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理念建立和健全实训环境。吸收企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融入实训环境的建设中,包括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拓展到校企技术服务工作室、校企产品开发工作室等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型实训环境。
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本着校、企、生三赢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探索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进一步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取得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1.学校联合合作企业,依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并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针对协议不断完善招生招工制度,制度要兼容学院的招生录取原则和企业用工原则,并具有可行的实施性,力图达到最优化。
2.做好招生招工宣传相关工作,由学校主要负责生源招生工作,企业进行协助。学校负责教学方面的宣传(包含但不限于专业优势、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籍管理等),企业负责企业方面的宣传(包含但不限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史、学徒制企业推进介绍、岗位介绍、企业工作环境及福利条件)。
3.根据学徒的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的特点,规范化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录取的程序,遵循双向选择原则,签订明确各方权益的三方协议,确保在岗培训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鼓励试点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4.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实现日常教学与职业塑造的有机结合,育人与用人“两条腿”并进。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制度文化、产业技术等软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等硬环境融入职业化培养中,从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专业(群)建设、开展顶岗实习、指导技能大赛等方式共同培养人才,真正兑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承诺。
5.学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相应学徒班学习,同时具有学生与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学习期间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实习补助,落实学徒的各项保险,表现优秀者毕业后优先考虑提升为企业储备技术骨干。
6.在招生入学之后明确学徒制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职责,制定三方协议,从权益、保障、保险、待遇等多方面规范化和制度化。
7.确定学徒在岗的具体岗位,明确在岗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市场对人才技术素质的需求决定了培养的方向,企业处在生产的前线,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具有发言权。深度吸收企业的意见,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的标准、课程的标准、岗位的标准、教学效果评价等。
2.校企共同研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融入岗位内容、工作过程、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配套开发相应的教材。
3.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招生招工方式、经费保障、课程体系、实训安排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校企联袂结对组成育人成果共享的“朋友圈”,并为该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做好充分准备。推动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现代学徒制是“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学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企业用人意向和学校育人机制的共同点,达到培养与用人的高度一体化,校企共同研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实现校企合作签约,校企合作招生招工一体化,学生入学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培养,授课與授徒一体化,实训与工作一体化。按照学体制的企业化班组管理模式,一个师傅带若干个徒弟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轮岗、培训等。同时,实习和作息等相关安排应该按照企业一贯做法遵守合同法等相关制度。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与企业“双元”主体共同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1.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师傅;企业师傅具有一定的责任和相应的待遇,企业师傅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同时,对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工作具有建议权,按照带徒数量以及质量享受津贴。
2.加强教师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定时指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让专任教师及时了解社会前沿技术趋势,再把社会的知识带回到课程,实现教学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3.建立健全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互派员工进行双向挂职锻炼,完善校企联合技术研发的合作规则;同时,将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等校企互动的活动纳入教师考核范围,并有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4.建立针对双导师工作职责和权益的制度,采取选拔制度,采取优胜劣汰,建立对双导师的考核制度,明确双导师职责,从而决定待遇问题。
五、完善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学校与中关村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徒进行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
2.制定一系列保障学徒权益的管理办法。统筹兼顾学徒的教学质量、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以及合理报酬等。重视学徒的身心健康,建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体检制度,并落实相关保险,确保最大限度保障学徒的安全。
3.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订实用、立体化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三方相结合。同时,积极构建以实践为目标的额外考核机制,针对学徒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考核,以考促训,以考促质。另外,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同步监控各个环节的培训质量,以便动态地掌握和调整实习实训的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作为实践载体,依托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优质企业集群效应、雄厚的实践型师资力量和广域的实习实训资源,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招生规模;形成“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教学分段化、技能实战化、育人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特色,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2]学校私有云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学资源库平台[EB/OL].(2015-04-28)[2018-05-02].http://www.cnblogs.com/mobox/p/5955479.html.
[3]杨焱超,熊盛武,饶文碧,等.泛在学习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移动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
[4]邱春荣.高职云平台教学背景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5]李富.泛在學习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移动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手机微课堂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元立体学习资源包构建”(KY2016YB727)
【作者简介】陈星豪(1980— ),男,广西防城港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电网、大数据,计算机教学;何 媛(1983—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梁毅娟(1983— ),女,广西宜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编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