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实践路径研究
2018-10-20杨波
杨波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精准扶贫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对策: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注重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扶贫体系;提高扶贫队伍的能力,保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强化后勤保障,落实过程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高校教师 精准扶贫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08-02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置于重要的地位。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好教育扶贫工作。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在扶贫实践中已经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扶贫的内涵不够丰富,实现路径比较传统,教育扶贫的绩效评价和作用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参与较少,相关研究案例也不多。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探讨发挥高校教师作用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推进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智力资源等在地方扎根,助力地方脱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校教师精准扶贫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看,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改进和优化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在选择扶贫对象、实施扶贫项目、跟进扶贫情况以及评估扶贫效果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在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想使精准扶贫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依靠科学的论证体系,全面地把控扶贫项目的效益性以及可行性。
高校教师的精准扶贫,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第一个方面是针对高校中的贫困学生家庭,通过提供相关的奖励措施,以及提供扶持政策,来减轻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层面的压力。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精准扶贫工作时,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这些形式的资助使得贫困地区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给贫困学生提供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样一来,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就切实发挥了教育扶贫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高校将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针对所在地区或者周边地区的贫困区域,采用送资金或者送技术、送资源等方式,为来自这些贫困区域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其早日脱离贫困。
二、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效果的发挥。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到目前为止,还有部分高校教师没有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没有理解这项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某些高校教师的思维还比较局限,对于精准扶贫的内涵以及实施意义缺乏明确的了解,认为就是单纯的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化,精准扶贫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期促进高校教师在精准扶贫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
在高校教师精准扶贫中,目标定位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高校教师精准扶贫项目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在定位目标的过程中,已经注重了扶贫的效果性,但是,因为很多高校教师缺乏相关经验,或者是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足,就导致对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开展的扶贫项目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扶贫项目缺乏科学性,不仅会影响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整个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精准扶贫体系有待完善
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精准扶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着不够深入的现象,后续的开发没有通过政策和制度进行完善和强化。今后高校教师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应对后续的开发体系进行完善和更新。
三、高校教师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首先要从学校领导入手,先提高领导的思想认识,让领导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内部宣传,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保证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落实。然后,提高精准扶贫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定期组织扶贫,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扶贫的意识,将以往的“输血式”扶贫逐渐发展为“造血式”扶贫。
(二)注重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多元化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道路上,为了提高实践效果,必须保证科学性和多元化。第一,保持科学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将自身的扶贫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各项扶贫工作切实帮助扶贫对象脱贫。将精准扶贫不同的目标和对象进行系统的划分,纳入扶贫计划之中,避免出现分散扶贫或者重复扶贫的情况,使得各项扶贫任务都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坚持多元化,立足高校教师自身现有的智力水平和技术资源等,开展多元化的精准扶贫实践活动。例如结合市场需求,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化的精准扶贫实践路径。
(三)建立健全现代扶贫体系
根据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加大相关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各项扶贫工作都可以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扶贫工作的内容,对高校教师以及其他扶贫人员的各项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从高校教师的职业专长出发,制定相应的精准扶贫体系,落实责任制,保证高校教师可以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保证扶贫对象可以切实享受到扶贫带来的效果,真正地脱贫。高校教师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依托科学的规划,才更容易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扶贫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建设扶贫体系时,要充分依托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条件,为高校教师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大的发展助力。
(四)提高扶贫队伍的能力,保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扶贫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提高扶贫队伍的能力,保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首先,扶贫的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每年都要举办一些科学的专项教育扶贫培训,对扶贫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培养他们的科学扶贫意识,提升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其次,要完善扶贫监督和绩效机制,对扶贫队伍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对扶贫情况进行追踪,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强化激励制度,对于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高校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帮扶不力、进度缓慢的教师,也要采取惩罚措施。
(五)强化后勤保障,落实过程管理
高校教师在进行精准扶贫时,要提高社会的认同感,保障后勤的服务质量,强化后勤保障。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充足的保障。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落实过程管理。一是计划管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于不同的阶段的工作计划,确保持续跟进,计划不能脱轨。二是项目管理。对于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控制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账户,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杜绝贪污和浪费。四是信息管理。对扶贫对象要建立档案,做好信息收集和储存工作。对于高校教师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使用的资金,都要在校内或者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学生和公众的监督。
(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扶贫水平。高校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现实需求以及具体的技术能力水平,结合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扶贫方案,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丰富的、直接的帮助以及服务。还可以构建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使贫困地区可以接收來自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生、贫困区的精准配置。
总之,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这不仅是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完善自身的社会职能以及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高校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在扶贫过程中,应结合自身能力,完善相关体系,立足实际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敏.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科教文汇,2017(35)
[2]党文毅.关于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究[J].小作家选刊,2017(19)
[3]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4]曾咏梅,彭丽,黄映国.精准扶贫给农业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3)
[5]潘期辉,杨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0)
[6]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
[7]甘茗,刘琼豪.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伦理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7(5)
【基金项目】2017—2018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7BEL09)
【作者简介】杨 波(1978— ),男,广西全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与职业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