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设计

2018-10-20逯长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

逯长春

摘 要 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紧密耦合的整体性、相互协调的统筹性和优势互补的集聚性,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推进一体化改革将突破职教教师教育体制内长期存在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割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培养机构与使用机构分离以及教育机构缺乏协同与资源共享等困境。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设计、课程一体化设计、师资一体化设计和机制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0-0034-06

自1979年以来,为满足职业学校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我国陆续建立了数百所国家与地方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构建并完善了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对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化和内涵化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迈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开始由注重规模向注重内涵转变。教师专业化对教学的保障意义得到更高程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上述文件指明了职教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长期以来,职教教师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培养割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培养机构与使用机构分离以及教育机构缺乏协同与资源共享等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改革,希望借此使各自独立运作的单元组成一个紧密耦合与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紧密耦合的整体性、相互协调的统筹性和优势互补的集聚性。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学科、能力结构和来源具有更强的多样性,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一体化”培养机制改革对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设计

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设计是中职“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其主要包含“U-G-S-E”(大学-政府-职业学校-企业)四位一体协同的横向一体化模式和“职前与职后”相衔接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一)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词汇。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育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描述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徐涵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1]。

归纳上述观点,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如下核心要素: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对于职教教师教育模式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首位的和引領性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手段,是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鉴于新时代职教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职教教师教育要以“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合格‘双师素质教师”为主旨,在构建职教教师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课程设置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这是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依据。培养模式一体化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二是手段,即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诸要素在不同方向上的一体结合。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要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以统一的目标引领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目标一致、多元协同、前后衔接、理实协调的教育共同体,见图1。

图1 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设计

(二)横向一体化:“U-G-S-E”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

要使职教教师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于一身,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单靠传统以大学为单一主体的教学是难以实现的。从教师教育国际发展趋势看,教师教育的中心开始下移,由单纯以大学为基地转向把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2],走向“U-G-S”(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方协同培养模式[3]。职教教师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其专业技术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形成高度依赖于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由此,职教教师培养需要大学、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简称“U-G-S-E”)四元协同。在“U-G-S-E”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中,大学、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优势互补,发挥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一般而言,大学在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在职教教师培养中主要进行理论知识教授、发展学术能力和初步培养实践能力。政府具有政策制度制定与资源保障优势,有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在职教教师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顶层设计,如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对课程框架、教学模式等提出标准或要求,以及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对资源进行统筹调配等。中职学校是职教教师工作的实践场域,其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和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形成的必备要素,主要关照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开发与磨练。企业是生产实践场域,是专业学科知识和职业规范的实践场所,其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教师专业学科素养、企业生产与职业知识形成的必备要素,主要负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开发与磨练。

在“U-G-S-E”四元共同体中,“合作”与“平等”是主轴,大学发挥着必需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政府具有顶层设计、促进与保障作用,职业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可缺少的支柱。大学与政府要积极搭建协同平台,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推进多元主体在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联动与协同。

(三)纵向一体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衔接

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二者缺乏联系、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因此,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亟待建立[4]。加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整合,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5]。职教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要求更加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主体身份:职业师范毕业生、非职业师范毕业生和企业人员。加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要统筹三类主体的教育。一方面,整体设计职师生的职前与职后培训课程,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尤其是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科学设置教师在职教育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和课程框架,提升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以整体性课程框架为参照,按照补偿性原则对其他两类新进教师进行集中式短期培训,然后再按成长阶段发展教师能力。

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结构体系,必须在整体改革方案中贯彻和渗透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将教师职前培养、新教师入职辅导和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整体考察,进行前后贯通、相互衔接的全程规划与设计。二是在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设置、培养途径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调整、职后培训的落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要以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前提[6]。

简言之,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就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科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7];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为依据,整体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校、政府、中职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制,形成“前后衔接,协同共生”的新机制。

二、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面对的绝非是单个教学事件,规划教学行动需要基于整体性思考。教师教育课程整合性不够,教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具有一定片面性和零碎性,学习者难以生成统合性认知框架,不利于学习者整体分析教学事件,改进教学方案,也制约教师教育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课程一体化设计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设计的核心,其关键点是如何在培养目标引领下实现不同价值诉求的整合协调。

(一)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設计的内涵

课程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构造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中职“双师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教育的培训目标和内容体系是对传统师范教育的革新,一方面,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整体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对教师养成的割裂,关照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同阶段目标的整合,促进教师的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其突破了传统师范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内容上,不仅关注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还关注促进教师入职后进一步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在形式上,不仅关注传统师范教育的学科课程设计,更加关注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和专业能力综合课程的设计”[8]。

“根据一体化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相互衔接的专业内容体系”[9]。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中职“双师型”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一是职前与职后课程的一体化,即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将中职“双师型”教师职前与职后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培养培训课程衔接起来;二是教育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育类课程建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课程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凭借,两者可相互渗透,如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演讲、PPT制作、内容讲解、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养;三是课程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有机协调,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学习次序、学习时间方面恰当安排,提升学习成效;四是培养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将分散在大学、职业学校、企业和其他教师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如企业中存储着大量的实用性培训课程,它们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笔宝贵财富,高校可以将其整合进大学课程体系中。见图2。

图2 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

(二)推进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

推进培养培训课程一体化是一个任务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构建一体化课程要以专家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指导。专家型教师具有专业化的知识、高效率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洞察力等三个共同特征[10],是职教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根本纲领。在推进课程一体化进程中,一要科学设计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内容[11],即基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明确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培养培训各阶段的课程标准。二要妥善处理“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课程”“专业学科理论课程”“专业学科实践课程”的一体化关系,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转换或新的生成。三要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整合力量,提升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促进各方资源开放共享。

课程形态是影响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建议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和知识特征灵活采取学科式课程、模块化课程、综合化课程和项目式课程四种基本课程模式。学科课程具有知识的系统性特征,专业基础性强的课程建议采取这种课程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为其他课程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模块化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模式,模块化强调标准性的接口和在模块内的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性、灵活性、效益性等特征。当设计好一体化课程标准后,各个培养培训机构可以据此就部分课程开发具体内容、实施方案和教学资源。综合课程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课程之间的渗透性,帮助学生统合认知,促进整体理解。项目式课程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建构完整的行动能力。此外,理论与实践是两类不同的知识,恰当安排两者的学习进程,使两者有机结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采取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突出参与互动,总结提升教育教学经验等方式[12]。

三、职教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设计

在培养规格上,职教教师教育具有“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的一体要求;在教育方式上,职教教师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跨界性特征。为培养培训高素质中职“双师型”教师,亟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实践特征和跨界特征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团队。

(一)形成一体化教师团队共同的人才培养信念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团队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团队的基本特征,是保障团队采取一致行动的信念保障。一体化的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团队必须要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如此,团队才能采取互补性、协同性的教育教学行动。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高度结构性专业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多方协同参与。培养中职“双师型”教师是集体性责任,是大学、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科目教学人员共同的职责,各利益主体应秉持大的利益格局观进行深度协作。在共同的职责下,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审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谋划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整体课程框架,多主体分工协同,既要担负好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要渗透其他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打造职教教师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团队

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样需要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资具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能力和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职业师范教育理论化倾向比较突出,表现在:教育类课程和专业科目的理论性过强、理论内容过多、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之比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中职“双师型”教师,其人才培养的结果往往是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低、缺乏教育信念、理论知识浅尝辄止、教育实践能力不强。中职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既要传授可复制、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也要教授具有生发性的基础理论,要让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思考及在此基础上的模式构建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可从两方面予以理解:一是教师团队是“理实一体化结构”,即大学、中职和企业协同的“三元一体”教师团队结构。大学教师受制于高等教育体制性和组织性因素,总体是偏重于理论性和学问化的,教师教育需要来自实践领域专家的协同。二是教师个体的“理实一体化素养”,即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教育类教师要对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发展十分了解,对职业學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十分熟悉,对中职教学具有一定经验和感悟,专业类教师应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中职专家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向学生传授教学模式的时候能阐述模式的理论根基,从而增强职师生对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和对教育理论的兴趣;企业实践专家不仅应擅长技术实践,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必要的实践环节阐述其原理,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应着力打造“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团队,既要增强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从实践领域挖掘、培养一批具备深厚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专家队伍。要以雄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三)构建职教教师教育“三元一体”教师团队

“三元一体”教师团队是职教教师教育“U-G-S-E”横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落脚点之一,见图3。“三元一体”教师团队需要统整高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组成高度协同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教育的精细化合作分工,促进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集聚效应。对于职业师范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可以由高校教师和中职专家型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框架下协同教授。其中,高校教师教授比较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知识内容,中职教师教授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并共同合作将学生引入中职学校真实的课堂中,指导他们进行教学观摩、评课和践习,最终促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耦合。中职专家型教师更早更深入地介入职教教师教育能尽早唤醒职业师范生的角色意识,提高专业与职业认同水平,形成专业承诺,树立教师职业理想,激发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分析教育现象,形成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向职业师范学生讲述产业与职业技术的发展、意义、技术工艺及前沿等背景知识,承担专业实践或部分理论课程的指导或教学工作。企业实践专家在讲技术理论时,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激励性。企业实践专家深度参与职教教师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抽象复杂专业知识的兴趣与信心,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生成与整合具有突出意义。不仅如此,对于参与合作的三元主体而言,“三元一体”合作机制还具有加强彼此间交流、学习、反思与提高的作用。构建“三元一体”教师团队在组织机制上,需要高校主导和具体组织落实,高校应以教师团队建设和协同为契机,加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制度与方式的改革创新。

图3 职教教师教育“三元一体”教师团队

四、职教教师教育机制一体化设计

职教教师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复杂而系统、多方协同与高度专业化的过程,需要一体化机制统整相关教育要素。

(一)职教教师教育机制一体化内涵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其反映了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键性”特征。职教教师教育机制一体化包括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体化和培养培训规范一体化,机构一体化需要规范一体化予以规定和保障,规范一体化需要机构一体化予以承载和运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只有完善机制一体化,才能有效促进多元协同与资源整合,更高效地进行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所谓培养培训机构一体化,就是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构协同,强化“大学、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多元主体深度联动与协同。所谓培养培训规范一体化,即要从教师职业活动过程、职业素质、成长路径以及多元利益格局共赢的整体视角来设计教师培养培训的整体框架,包括标准、内容、实施方式,以及相关培养培训机构的主体责任、各阶段的衔接和协同方式、运行机制等,它是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一体化的核心,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保障。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和一体化的重要成就。推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亟待政府和高校构建完善“职前与职后”衔接和“U-G-S-E”四方协同的规范制度,见图4。

图4 职教教师教育机制一体化

(二)职教教师教育机制一体化建构

职教教师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是教学要素的承载者,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协同主体。机构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一是依托教育厅构建省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目的是共同商讨教师教育问题、交流经验、协商教师教育政策与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二是依托大学(或企业培训基地)实施教师教育集团化、联盟化运作,推进培养培训机构协同与资源共享,其组织领导由大学、政府、职业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负责,推动和保障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如华中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牵头成立湖北省教师教育联盟,促进各学校发挥自身师资、课程和资源优势,推进联合培养和资源共享[13]。一体化制度是框架标准、互动协同、激励控制三大制度体系的相互契合。框架标准是一体化协同轮廓与指导纲领;互动协同是一体化行动推进的实践层面;激励控制为一体化成功运作保驾护航。各利益主体均是一体化制度的建构者,其中政府和大学在制度建构中具有统筹主导作用。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设计面向主体多元、要素多样、协同事项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体化制度建构实践中应关注四项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到机构、规范、实施方式和课程等一系列要素,应以系统性、整体性为基本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做好规划设计,规劃好阶段衔接、主体责任和协同流程,强化制度、机构、组织机制、实施方式、课程、评估、业务流程等各要素的有机协调。二是循序渐进原则,一体化既是一项努力追求的目标,更是一个不断领悟和发展的过程。要依据客观条件和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基于客观条件的日渐成熟,不断对一体化进行丰富和深化。三是开放性原则,职业教育开放性和跨界性特征要求教师教育要持有开放、包容、平等、进步和学习的态度,加强协同关系,面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与现实问题,不断创新发展。四是强化激励机制,要更新教师教育发展理念,以学生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品牌发展、合作共赢为导向,创新利益分配格局,优化激励机制,增强激励力度,最大限度激发协同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联动性。

参 考 文 献

[1]徐涵,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11.

[2]吴安春.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兼议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26-28.

[3]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4):146-151.

[4]贺文瑾.完善培养培训机制,促进职教师资专业成长[J].当代职业教育,2013(11):1.

[5][7]肖瑶,陈时见.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8):149-152.

[6]赵国金,高艳梅.对新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29-31.

[8][9][12]艾兴.一体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建设内涵及核心内容[J].教育研究,2015(8):118-121.

[10]罗伯特 J.斯腾伯格,温迪 M.威廉姆斯.斯腾伯格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张厚粲,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11]陈颖.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J].民办高等教育,2007(9):29-32.

[13]李向农,洪早清.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变革与创新——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4(4):5-8.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