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8-10-20乔素云
乔素云
【摘 要】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往往情节生动,故事形象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低年级儿童极富想象力,常常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看待,与之同喜同忧,共哀乐。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时机;朗读方法
小语的这套教材(新课程教材)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拼音、识字、写字内容编排合理,图文结合,别具匠心。运用教材的编缉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步步落实“双基”,不搭花架子,不搞繁琐分析,扎扎实实地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着重谈谈自己在新理念指导下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的: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
新教材在低年级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朗读、背诵积累语言,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列入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训练,突出语言因素,力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所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所以,在朗读前要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如,教学古诗《春晓》,我提出三个朗读训练的要求:(1)初读古诗,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既不多读也不漏读;(2)细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思考:诗人描绘的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3)感情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天的早晨万紫千红,鸟儿鸣叫的欢乐景象,体会诗人对春天无限留恋的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明确,有的放矢,避免朗读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把握朗读时机
朗读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适时适当的朗读训练会使课堂教学顺理成章,事半功倍。《司马光》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教学时可把握事态发展的时机指导学生情感朗读。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写意外事故发生,花园里一片慌乱的内容,我觉得此刻“读声胜讲声”。我先范读课文,然后训练学生自读,在反复朗读中同学们的语气逐渐加快,一句紧接一句,从同学们急促的语气中不难看出他们已在朗读中悟出了事态的紧迫。第三自然段写事情出现转机,此时,同学们读兴正浓,情绪高涨,我再次安排以读代讲的教法,要求同学们结合句子中“搬起”“大”“使劲砸”等词语,读出司马光与众不同的表现,体会他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如此把握时机,强化朗读,不仅使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而且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
三、朗读方法要多种化
1.情景渲染法
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往往情节生动,故事形象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低年级儿童极富想象力,常常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看待,与之同喜同忧,共哀乐。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就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行阅读。(1)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中有三个人物:小白兔、小黑兔、妈妈。小朋友们先各自揣摩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然后一起讨论、表演、评论,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说,小黑兔应该用骄傲、得意的语气说话,小白兔是难为情的语气,妈妈的语气要亲切些,有的还边说边做动作。在角色朗读中孩子们表现出異乎寻常的想象力和表演才能。(2)在进行朗读时,播放音像或媒体,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家》这篇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如何才能读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呢?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许多穿者鲜艳民族服装的儿童跑到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图里,从而使学生体会生活在美丽、可爱的家里是多么幸福啊!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把这句话朗读几遍,这时,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再如《司马光》一课中当一个孩子掉在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喊,有的叫,还有的跑去叫大人。如何才能读出人们惊慌失措的情形呢?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着小朋友东跑西跑的情景和听着他们哭叫的声音,从而体会到当时人们着急的心情。再让学生把这种语感读出来。
2.运用插图法
低年级教材绘图精美,我们就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借助图画阅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如《春笋》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根据课文内容编者配了两幅图。第二幅图画的就是这段课文的内容。指导看图时,我提示学生:小朋友看看春笋生长在什么样的地方?地面上有厚厚的泥土,大大的石快,春笋怎样才会长出来呢?春笋是一下子就长出来了吗?接着我又启发学生该怎样读才能把图上的意思读出来,才能让别人也能明白呢?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冲破、掀翻、一个一个”要重读。这样指导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要重读哪个词,印象要深,读得也更有味道。
3.重点提示法
对含义比较深刻、蕴涵的情感较为复杂的句子,可用重点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我用小黑板出示这么一段话: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再把这段话的重音、停顿、节奏、情感提示语等指出,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试读,来掌握感情朗读的技巧,达到读出感情的目的。
4.运用比赛法
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少语感好、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让其他同学和他“打擂台”“挑战”。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为低年级学生搭建这种舞台,学生情绪高涨,人人争着比赛,效果很明显,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得很快。这也是我感到欣慰之处。我想: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5.理解内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把课文读好,这是大家的共识。如《草原的早晨》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很难把握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好这段话。我利用多媒体显示我国的内蒙古草原,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着羊群。再说:小朋友看,夜晚休眠后的草原,早晨醒来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草原大而美,羊儿乐,人更欢。你们看到这美丽的情景心里怎样?我们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愿意试试吗?理解了课文学生就自然读出了语气。学生读得很投入,饱含着对草原早晨的喜爱之情。
6.运用比较法
(1)句子比较法。苏教版教材词语精妙,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如《乌鸦喝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叼来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发,揣摩词语的精妙,指导学生朗读该句。
A:它叼来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B:它叼来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第二句话写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去,水是跟着慢慢升高的,升高的过程是慢慢进行的,所以要把渐渐读得慢一些。通过比较,学生也体会到了乌鸦喝着水的不易,从而在朗读时更能读出乌鸦喝着水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2)朗读比较法。可采用师生朗读对比,也可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调朗读进行对比等,使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教古诗《锄禾》时,我把整首诗平平淡淡地读了一遍。第二遍读时,我读出了诗的节奏,读出了农民伯伯在烈日下种田的辛苦。读完后,让学生讨论教师两次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第一次读得没有高低,第二次读出了重音。”也有的学生说:“老师读第二遍时,我好象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辛苦苦种田的情景。”我说:“你们说得真好!下面请你们按照老师的方法读一读,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显然朗读的效果很好。
长期进行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还培养了他们朗读的热情、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相信,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朗读的内容,把握时机,采用恰当的朗读训练方法,学生定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语境的灿烂,切实提高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