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微有效开展古代诗歌教学的前提

2018-10-20袁迎春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有效教学

袁迎春

摘要:古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展古代诗歌教学的前提是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展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 有效教学 文本解读

古典诗歌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材也在不断增加古诗文的比例。理解古诗词就是理解古诗词所传递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开阔文学欣赏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但是,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在于,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没有深入地解读作品,而文本的深入解读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古代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把握

入选教材的古代诗词都是传颂千古的经典作品,很多诗里常常有一两句妇孺皆知的句子。然而,在教学古代诗歌时,教师不能只抓住这些名句反复强调,却忽略了对整篇内容的解读。这样一来,学生只见章句不见篇,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从而对作品的理解流于表面。

如提起岑参,学生都会想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而这首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虽然描绘的是朔北苦寒之地,作者却流露出春花绽放的欣喜之情。这时,教师若与学生说,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虽处极寒之地,却有战天斗地的乐观豪迈。这一解释可以说是不对的,因为这与全诗所表达的内容不符,所以有人说这句表达的并不是欣喜之情,但是,是悲凉之意。而这种理解又是值得商榷的。因此,要想正确的理解这句诗,教师就要和整篇诗歌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首诗开始写出塞北的苦寒,继而表达初见边塞奇异风光时的惊喜,然后转入严寒难耐的愁绪,而“中军置酒饮归客”起至“风掣红旗冻不翻”又变为热烈喜庆的氛围。由此可见,全诗始终由愁与喜两种情感交织而成,两种情感相互交织,最终在末尾两联“合”为一体。武判官归京心切,虽然天色已晚且“雪满天山路”,仍然匆匆而去,诗人则久久伫立,直到其身影消失,依然凝视着马蹄印不愿归去,其内心既有悲怆又充满了期待。将“风掣红旗冻不翻”与“忽如一夜春风来”进行对照,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心是火热的,寒风也无法将之吹动,所以我们从这一联中可以读到诗人内心的炽热。可见,唯有将“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联放入全诗中品读,才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一联的真正作用。

想要整体把握古代诗歌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情感线索是什么;第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感是怎么推进的。

如《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是羁旅之苦与悲秋之恨,苍凉是其感情基调,且情感的抒发很有特点。而今,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诗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全诗共用了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意象分为三组,第一组由下及上排列,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第三组是从远到近的排列,中间的“西风”略有变化。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诗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达到了感情的总爆发。又比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前三联是写景,后一联是抒情;写景是由远至近,由大到小。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前三联和最后一联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作用?

二、细节分析

整体把握是对作品的一个整体印象和感知,学生除了要深入了解作品外,还要分析和领会作品的细节。

在教学古代诗歌时,教师不能总是向学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怀?”然后就结束了对作品情感的分析。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解读“诗中是怎么表达情感的?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这些画面为什么能够传达出这样的情感?”等问题。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词是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除了理解句义之外,教师还需要解读在这两句词中,作者写了什么景物?借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要借助這些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又如本词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词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解读:“销魂”与“西风”有何内在联系?“西风”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又有什么意义?作者把思妇与菊花相比有何用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的解读作品。

又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除了要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整体情感之外,还要对每个意象、每个画面进行分析。“枯藤老树昏鸦”烘托出怎样的意境?能从“昏”字读出什么意味?“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能带来怎样的感受?“古道西风瘦马”何为瘦马?马为何而瘦?“夕阳西下”和前三幅画面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深意?“断肠人在天涯”在画面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师只有解读了细节,对作品的情感理解才有了依托。

三、读出“言外之意”

“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之美,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这种技巧同样也可以运用到诗歌中,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和比较含蓄的基调,以及擅长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局部表现整体、以虚表现实,追求“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所以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征。因此,解读作品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寻隐者不遇》全诗共有二十个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有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首诗留下来大片的空白,为读者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教师要以此挖掘诗歌的内涵,深入诗境,启发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首先,这首诗没有提及隐者是谁?来访者又是谁?为什么来拜访隐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这里就有一个写人的手法问题:环境烘托。隐者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高石巍峨、气势磅礴、森林葱郁、松柏挺拔,象征了隐者的高风亮节、气度不凡的神韵,就像是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卷。古典诗词语言含蓄,讲究留白,所以教师要匠心独运,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以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韩宝江.送别诗的“留白”艺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有效教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