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8-10-20胡辉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

胡辉平

摘 要 安徽省建设制造强省的战略举措,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调查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现高职院校存在专业结构与先进制造业对接错位和对接滞后、专业设置未能充分结合区域产业分布特征、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等问题。高职院校需依据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育新兴专业,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9-0048-05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重要内容就是专业与产业对接。在安徽省建设制造强省的战略布局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自身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加强与制造强省重点培育产业和改造提升产业的有效对接,在制造强省建设中主动作为,有所作为,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价值所在。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质量提升的新常态,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高职教育加强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促进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我国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升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战略重点领域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这需要高职院校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专业,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

创新驱动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中国正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方式的新发展方式。这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提升质量品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讲要塑造特色品牌,把发展方向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品牌质量上吸引生源;从制造业提升品牌质量角度讲,高职院校应该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业严守质量“生命线”,塑造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安徽建设制造强省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2017年5月,《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发布,提出实施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安徽制造强省建设带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大,为高职院校在专业服务产业方面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学校提供了服务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但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的转型提升提出了新挑战。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不相适应

2017年,安徽省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共76所,占安徽省高校总数的69.7%(全省高校109所)。截至2017年1月,安徽省高职院校共设置410个专业、2877个专业点。其中,第一产业专业数19个,占专业总数的4.6%,专业点55个,占专业点总数的1.9%;第二产业专业数131个,占专业总数的32%,专业点79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27.7%;第三产业专业数260個,占专业总数的63.4%,专业点2024个,占专业点总数的70.4% 。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数呈现“三、二、一”的结构布局。根据安徽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2∶49.7∶39.1调整为10.6∶48.4∶4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1%。安徽省产值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格局。

注:本表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进行分类统计。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最多,分别达到63.4%和70.4%,其次是在第二产业,其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分别为32%和27.7%,在第一产业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最少,分别只有4.6%和1.9%。这说明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数在三次产业中的“三、二、一”布局排序与安徽省“二、三、一”的产业布局存在一定偏差,安徽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求尚不相适应,第一、二产业相应专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相应专业比例偏高。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匹配情况来看,安徽省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安徽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偏差较大,分别达到16.4%和-22.4%,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第二产业的产值发展,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又超过第三产业的产值发展;从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与三大产业结构匹配情况来看,安徽省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与安徽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偏差较大,分别达到20.7%和-29.4%,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没有跟上第二产业的产值发展,在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又远远超过第三产业的产值发展。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制造强省产业对接滞后

根据《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安徽省将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7个高端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

纵观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高职院校目前已经设置的目录内专业来看,都有相应的专业设置与制造强省重点培育的七大产业和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对接,但对接的专业不全面,专业布点数也不多,有的产业仅有一个学校开设一个专业,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另外,受计划经济和学校办学历史的影响,安徽省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表现为大而全,没有清晰的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类别和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表现为过时落后,很多高职院校的存量专业是过去传统专业的改版或延续,没有紧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如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有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面宽泛,而对于智能产品开发(智能家电开发、智能玩具开发、智能家居开发)、汽车智能技术、光电显示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等专业目录内紧缺专业却没有学校开设。

(三)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充分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分布的特征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对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布局,合肥市将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产业集群;芜湖市将重点打造机器人、特种显示、新能源汽车、太赫兹产业集群;蚌埠市将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新型显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业集群。合芜蚌三个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建设与安徽省建设制造强省所要重点培育的产业高度吻合。而根据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在合肥市共有36所高职院校,其中有23所学校开设有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芜湖市共有5所高职院校,其中有4所学校开设有与区域产业相关的专业;蚌埠市共有2所高职院校,目前没有学校开设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合芜蚌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少,专业设置未能真正体现区域产业的特征和差异性,未能与区域产业的优势结合。

(四)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制造强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从2017年安徽省高职院校与制造强省建设的专业对接、专业布点数和招生数来看,全省共开设的对接专业54个,共招生20995人,占2017年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总数410个的13.2%,占2017年高职院校招生总数194054人的10.8%,从规模上不能满足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的需要。从招生学校的个体来看,制造强省建设急需的专业,如汽车智能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等专业分别只有2个学校进行招生,招生总数只有500余人;制造强省建设急需的专业,如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新能源装备技术等22个专业分别只有1个学校招生,招生总数为1600余人;制造强省建设急需的专业,如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有色冶金技术2个专业,虽然进行了专业布点,但2017年没有招生。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针对安徽省“二、三、一”产值结构发展格局和打造制造强省的战略部署,安徽省高职院校应放眼全局,审时度势,加强市场调研和人才预测,积极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规划,到2025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43%左右。安徽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制造强省重点培育的七大产业和提升的五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现有专业结构,适度增加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和专业布点数,保证人力资源对第二产业的持续供应。同时,在满足第三产业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安徽高职院校应相应减少第三产业专业比重,适度控制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减少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的过度重复设置,避免就业拥堵和结构性失业。

(二)建立政府调控、企业需求与学校特色相协调的专业设置机制

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时跟进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建立政府调控、企业需求与学校特色相协调的专业设置机制。政府要站在全局、全域和全程的视角,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做到全面规划、全域调节和事后监管。要加强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根据制造强省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的“放管服”机制,对于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但生源较少的专业采取政策倾斜和资金奖励的方式,激发学校办学积极性和学生报考积极性;对于教育部公布的红牌或黄牌专业,可以从专业申报、招生计划审核上进行限制,避免就业压力过大。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论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防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导向下,高职院校还要依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师资状况和办学特色来调整专业结构,要主动放眼国家宏观战略,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逐步淘汰旧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新设紧缺专业,改造自身的师资结构和专业结构,停办与学校特色不相符合的专业,减少人才供给严重过剩的专业布点,努力做到专业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接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专业内涵建设与办学实际条件接轨,满足国家战略、用人单位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针对不同区域重点培育和提升产业,开拓新的专业领域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布局和重点培育、提升的产业,结合自身的师资优势和专业传统优势,调整、改造或新设专业,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安徽省高职院校要根据制造强省建设“一手抓高端制造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两手抓”战略来进行专业设置或专业改造。比如,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要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主导产业来设置或改造专业;在高端装备产业方面,要围绕机器人、3D打印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成套生产线、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先进农机装备等主导产业来设置或改造专业。

(四)以区域产业布局组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布局,实行高职办学的行业化和区域化。依托高职学校、行业组织和用人企业组建“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专业集群发展,资源整合利用,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安徽省高职院校要依据制造强省重点打造的产业办专业,通过组建行业型和区域型职教集团,加大区域产业的专业集中度,整合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形成专业规模和服务合力,更好地服务制造强省建设。截至2013年7月,安徽省共有19个职教集团,其中17个是以具有行业优势的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几乎没有与制造强省产业建设对接的职教集团。19个职教集团中,由中职学校牵头组建的有12个,高职院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

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完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积极牵头或协助引导高职院校组建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加大专业集中度,加强专业群建设,凝聚专业发展力,服务制造强省建设。要通过职教集团平台,整合政校企资源,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围绕制造强省对区域产业的定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扩大对接制造强省产业的专业招生数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积极开发利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使之成为校企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和“孵化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皖教发[2017]9号)[EB/OL].(2017-06-17)[2017-09-10].http://www.ahedu.gov.cn/30/view/344915.shtml.

[2]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7]1号)[Z].2017-01-16.

[3]趙向军,等.安徽省职教集团发展现状调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9-163.

[4]徐孟林.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5):8-12.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