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正歌剧

2018-10-20欧南

歌剧 2018年5期
关键词:亨德尔巴洛克作曲家

欧南

十多年前,当我在写《歌剧经典》一书时,亨德尔的歌剧唱片极为少见,DVD更是难得一见,这使我下意识地判断亨德尔的歌剧现在大概已经很少演了。但让我惊讶的是,没过多久,市场上突然冒出很多亨德尔的歌剧碟片,让我既诧异又新鲜。其实,亨德尔歌剧碟片的出版量,事实上比巴洛克时期的很多作曲家的都要多,但在国内的我们却是茫然不知。

亨德尔无疑是歌剧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他却生活在不爱意大利歌剧的英国,最终只能放弃歌剧的创作,改为写清唱剧,这是幸抑或是不幸!不过,对于亨德尔这种既是天才又很实惠的作曲家来说,只要有银子落袋,这世上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事。

在亨德尔出生的德国,虽然有着自己可以傲视欧洲的音乐文化,但在17、18世纪时,德国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国土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真正出现自己的民族歌剧,是在韦伯的《自由射手》以后的事情了。而在这一时期,德国的歌剧主要还是意大利风格的。是许茨将歌剧带入了德国,由于新教而引起的三十年战争,使得德国歌剧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644年,纽伦堡的管风琴师施塔登写了一部田园风格的歌剧《泽勒维格》,这也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之一。虽然后来也有一些本国音乐家写的歌剧作品,但影响都不是很大。

一直到了1678年,汉堡建立了德国第一家剧院后,德国才算是有了自己比较像样的歌剧生活。这也是在威尼斯以外的欧洲第一家公开的、公众性的歌剧院,虽然用德语演唱歌剧,但歌剧的样式依然是意大利风格的。有所不同的是,德国人把歌剧理解成“歌唱剧”,也就是说:他们把意大利歌剧中的“宣叙调”换成念白——这在后来的莫扎特歌剧中也得以保留——成为一种“带音乐的戏剧”,在19世纪一般的“轻歌剧”多采用这种念白的形式。

德国最早出现的歌剧被称为“汉堡乐派”,它的两个主要代表是W.弗兰克和莱茵哈特·凯塞。弗兰克是最早为汉堡的歌剧院写作的作曲家,他一共写过14部歌剧,但这些歌剧由于剧本质量太差,渐渐地也就被人遗忘了。而凯塞是汉堡歌剧院最重要的作曲家,且创作数量惊人,超过百部。他的歌剧主要是受法国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凯塞的创作能再深刻一点的话,他简直可以和莫扎特、舒伯特等相提并论。但凯塞的音乐更多的是轻快的、取悦人的,他的旋律美妙动听,结构流畅自然,不失为一个及时行乐的天才作曲家。

在巴洛克时期,德国最出色的歌剧作曲家就是亨德尔。可惜,他的绝大部分歌剧作品都是在英国完成的,且是具有意大利风格的正歌剧,并非具有本民族风格的德国歌剧。

亨德尔和巴赫同年,生于1685年,但他们两人的遭遇却截然不同:亨德尔在世时已是享誉欧洲的作曲家,巴赫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管风琴师;而两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亨德尔的音乐雄浑外向、气势壮丽辉煌,巴赫则沉敛、内省,这似乎注定他的价值会被同时代人所疏忽。

亨德尔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兼理发师,由于家族中并没有音乐家,出于通常的考虑,父亲希望亨德尔能学习法律,但亨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音乐天赋。果然,亨德尔在18岁时即被任命为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但一心想作曲的他并不满足于这一职业,为了实现寫歌剧的理想,亨德尔去了当时德国的歌剧中心——汉堡歌剧院,旋即于第二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Almira),并于1705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演,仅仅过了一个月,他的第二部歌剧《尼禄》又上演了。

亨德尔似乎天生是个不安分、好走动的人。在汉堡待了几年以后,他来到了歌剧发源地意大利,这对他作品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亨德尔一生所写的四十余部歌剧都是意大利风格的歌剧,这和他早年游历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等意大利歌剧重镇不无关系。

在意大利生活了五年以后,1710年亨德尔离开意大利出任汉诺威宫廷乐师,但这仅仅是一个过程,亨德尔私下早已心仪音乐生活更丰富于汉诺威的英国首都伦敦。当时,意大利的歌剧在伦敦正风靡一时,亨德尔在征得雇主的同意后,请假前往伦敦。1711年,亨德尔的正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在伦敦上演时引起轰动,这使他更加乐不思蜀、流连于伦敦了。1714年,亨德尔在汉诺威时的“旧主人”继位成为乔治一世,虽然他恼怒亨德尔“喜新厌旧”,但由于生性喜好音乐,也就不计前嫌,赦免了亨德尔,这使得亨德尔得以在伦敦定居,开创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有意思的是,亨德尔在伦敦虽然也写了不少歌剧,但使他流芳百世的却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清唱剧。可以说,是清唱剧使亨德尔得以成为和巴赫比肩的巴洛克音乐巨匠。

亨德尔大多数歌剧都是在英国写的,这是他除了清唱剧之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一般人都以为亨德尔只是一个清唱剧作曲家,其实不然,亨德尔不但是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也是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和那个时代很多堪称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如:吕利、斯卡拉蒂等一样,他们都曾经是音乐史上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由于正歌剧有些过于的严肃和刻意的崇高、悲壮,使莎士比亚故乡的人对比有些烦闷。世俗的人们想及时行乐,这是每一个时代的通病。1728年,伦敦上演了盖伊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引起强烈的轰动,这使得意大利风格的正歌剧显得岌岌可危。《乞丐歌剧》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插科打诨的讽刺、幽默和搞笑,比那些严肃的正歌剧更能打动人们的心。人们来剧院就是为了娱乐的,不是来受教育的,观众的口味就是音乐家的坟墓,亨德尔的歌剧甚至成了《乞丐歌剧》讽刺挖苦的对象。

或许在英国用意大利语演唱歌剧多少有些滑稽,英国人并不喜欢意大利风格的歌剧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点和高傲的法国人一样。而亨德尔后来致力于清唱剧的创作也正是懂得迎合观众喜好的心理,和通常用拉丁文写的清唱剧不同,亨德尔的作品都用英语写成。所以,亨德尔的清唱剧被后人认为其实并无多少宗教感情,纯粹是一种市场谋略是不无道理的。他原本就不是个理想主义者,音乐对于他来说只是谋生的工具,是打开名誉富贵的敲门砖。令人欣喜的是,亨德尔总是能找到满足观众需要的突破口,他的清唱剧《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等,不但征服了英国的听众,也征服了全世界。

亨德尔是个有着旺盛精力的作曲家,且有着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光歌剧就写了将近50部,虽然当时的歌剧在整体水平上都很粗糙,没什么情节,且有着大量的抄袭痕迹——这种现象在当时也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从剧情角度上来说,巴洛克时代的歌剧基本上都是类型化、套路化的作品,远不是我们后来听到的威尔第笔下那种成熟的意大利歌剧。而观众也不像现在看歌剧时那么文明,仿佛像是去教堂领圣餐,而不是去享受音乐似的。当时的音乐厅没有座位,像个大农贸市场,观众可以在剧场随意走动,甚至扔东西,吐痰;可以大声捧角,也可以大声呵斥,扔烂苹果、臭鸡蛋。总之,周遭的一切都是吵吵闹闹的,而演唱者往往也只重炫技,对歌剧本身的内容并不关心。

亨德尔在伦敦写的第一部歌剧是《里纳尔多》,这是一部专为英国的舞台而写的意大利歌剧。当时有评论认为,以前的意大利歌剧多是为达官贵人写的,不太注重舞美和布景,而亨德尔改变了这种面貌,且以丰富的音乐变化、富有创意的木管和色彩斑斓的配器,给舞台营造出多姿的色彩。在这部歌剧之后,亨德尔接着推出了《忒修斯》(Teseo)、《西拉》(Silla)、《朱里奥·恺撒》(Giulio Cesare)等多部歌剧,在伦敦算是站稳了脚跟,也赚到了大把的银子。不到40岁,亨德尔就在伦敦的布鲁克大街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说混得风生水起。

三幕歌剧《罗德琳达》上演于1825年,在亨德尔的歌剧中,这部歌剧并不是太重要,但写得却是非常紧凑,人物性格也非常鲜明,和一般巴洛克时期多是陈词滥调的歌剧相比,这部歌剧显得简洁、生动而充满感情。尤其重要的是,这部歌剧改变了人们觉得巴洛克歌剧啰唆烦闷的印象。亨德尔在这部歌剧中的音乐,有一种坚定而优美的旋律色彩,尤其是器乐和木管,显示了一种充满质感的华丽情调,充满着亨德尔高度个人化的器乐风格,让人联想起他的《水上音乐》《焰火音乐》。

这部歌剧的内容简单,格里莫阿尔多篡夺了米兰国王贝尔塔里多的王位,并想娶王后罗德琳达,沉浸在悲痛中的罗德琳达以为自己的丈夫已经去世,并拒绝了格里莫阿尔多的求婚。而心怀不轨的佞臣都灵公爵加利巴尔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竭力撮合格里莫阿爾多和罗德琳达的婚姻。最终贝尔塔里多回来,揭穿了整个事件的阴谋,夫妻终于团圆,加利巴尔多因事情败露被处死,贝尔塔里多赦免了格里莫阿尔多的不忠,后者也如愿以偿地娶了贝尔塔里多的妹妹埃杜伊杰。

情节当然也有些陈词滥调,尤其是突出了国王的大度,颇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而剧中除了以上五个角色之外,还有一个贝尔塔里多的友人乌努尔夫。该剧可以说是亨德尔优美咏叹调的轮番轰炸,剧中六个人物逐一出场,每个角色都奉献出具有人物性格特征的优美唱段,可以说是一道云集了巴洛克时代富有装饰特征的旋律大餐。其中,格里莫阿尔多、罗德琳达、埃杜伊杰公主三人的演唱都充满激烈的情绪,反映了他们彼此不同的心理状态。都灵公爵加利巴尔多的音调则是舒缓、轻悠的,风格器乐化,显示了一种奸人坦荡的气象。而国王贝尔塔里多和乌努尔夫在当时用的阉伶女中音(现在用假声男高音),更能显示出巴洛克歌剧特有的华丽风貌,其装饰技巧之华丽,演唱之婉转流畅,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亨德尔的这部歌剧可以用自始至终华丽的动感、殿堂般的灿烂,和挂满月桂花的、金灿灿的装饰物来形容。难怪后来贝多芬在听了亨德尔的音乐后,会如此激动地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砍下我的头颅献在他的墓前。”从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表现来看,这话并非言过其实,亨德尔多姿的音乐色彩的确能唤醒你听觉的疲乏。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歌剧没有后来的那么复杂。在当时,歌剧的功能只是简单的娱乐,人们对一个故事或者对于阉伶歌手美妙歌喉的期待胜于去思考歌剧的意义。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在评论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时说过:“那时的咏叹调仅仅是精雕细凿的、高度修饰的、过分考究而外表光滑,穷尽一切潜能,但也使人精疲力竭。感情遭到稀释,以至摧毁了戏剧。”这或许也是现代听众不再喜欢巴洛克歌剧的原因,仿佛像看到当时贵族戴的假发一样,总觉得有些假模假样的做作。然而亨德尔的这部《罗德琳达》不是,它虽然也有程式化、套路化的成分,但绝对不会让你烦闷。

猜你喜欢

亨德尔巴洛克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暗调巴洛克之二》
“没规矩”的巴洛克
作曲家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