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

2018-10-20任海杰

歌剧 2018年5期
关键词:威尔第凯利歌剧院

任海杰

《纳布科》是威尔第创作的第三部歌剧,也是他一炮打响的成名作,虽然在戏剧结构上尚有不足之处,但在音乐上,威尔第的一些标志性特色已经出现,并影响了他以后一系列的歌剧创作。上海歌剧院4月11日至13日上演全新制作的《纳布科》,既是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中的一部大戏,也是该剧在上海的首演,因此别具意义。

新制作的主创人员全部来自意大利,有趣的是,两位关键人物——艺术顾问皮尔·路易吉·皮兹和导演马西莫·盖斯帕隆,都是建筑师出身(后者曾长期担任前者的助手),因此他们的制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此番他们在上海大剧院呈现的制作,简洁大方,气派恢宏,色彩鲜明,很有建筑的崇高仪式感——左右耸立着圆柱,神像和金约柜居中,全剧布景大体一景到底,但每幕(共四幕)都有局部变化,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方便换景,并点明剧情的变化,总体平衡协调,符合当今世界歌剧制作的主流风格。演员(包括群众合唱演员)以服装色彩为基础分为两大阵营:蓝色基调为主的代表巴比伦人,圣洁白色则代表犹太人,一目了然,色彩分明,便于观众理解剧情。

演出共三场,我欣赏了首演和第二场。主演分两班。男中音张峰饰演的纳布科,沉稳老到,浑厚中带有抒情气质,兼具人物一开始的霸气和后来的屈辱感,第四幕中的咏叹调“祭坛,圣殿,将再次升起”,尤为深情感人,一展张峰标志性的特色。在世界歌坛屡获大奖的蒙古新秀阿马图维希·恩科巴特(今年才32岁),嗓音结实饱满,声若洪钟,能毫不费力地穿透乐队和合唱,唱功一流。更难得的是,他的纳布科能随着剧情唱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从霸气威严到失魂落魄、幡然醒悟,层次分明,丝丝入扣。这位新秀前途无量。

饰演阿碧凯利的斯洛文尼亚女高音里贝卡·洛卡尔,原先是女中音,后转为女高音,因此演唱阿碧凯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在威尔第歌剧的女声中,阿碧凯利与《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都是以阴狠冷毒著称,对演员的嗓音有着特殊要求。洛卡尔总体表现称职,只是偶爾在音区转换时略欠无缝接轨(如第一幕)。以演唱经验和嗓音条件而言,B组的宋倩饰演阿碧凯利无疑是冒风险的,但从第二幕开始,她竭力调整自己,扬长避短,紧扣人物性格,以声带情,渐入佳境,塑造角色的能力非常强,无论是独唱还是与恩科巴特的二重唱,都令人动容,富有感染力,丰富了阿碧凯利既可恨又可怜的人物形象。此番饰演阿碧凯利,是宋倩演唱生涯中的一次突破,如果能进一步改进唱法,将会更上一层楼。

美国男低音雷蒙德·阿塞托是位老戏骨,他饰演的撒迦利亚韵味醇厚,举止得体,表演出色,虽然声音的饱满度有时会略有不逮(可能是年龄原因),但韵味纯正。与之对比,佘杨嗓音条件不错,但韵味稍欠。

男高音于浩磊饰演的以实玛利(他一人演三场),给人以惊喜之感,音色、韵味、气息控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与阿碧凯利、费蕾娜的三重唱中,于浩磊最后的弱音纤毫毕现,富有质感和穿透力,显示了相当深厚的功底。在我观赏第二场时,身旁的一位观众问我:“那位男高音(指于浩磊)是不是意大利人?”可见于浩磊的美声已经可以“乱真”。他有望成为上海歌剧院的又一顶梁柱。

此番《纳布科》演出成功,指挥丹尼尔·奥伦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乐队、演员的调教和掌控,四两拨千斤,绝对大师级水平。乐池中的他,翻江倒海,呼风唤雨,生龙活虎!近年来,在与上海歌剧院合作的指挥家当中,奥伦的能力绝对是最强的!他在第三幕指挥合唱队倾情演唱有意大利第二国歌之称的“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指挥动作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在观众热烈的掌声欢呼声中,奥伦再一次指挥演唱此曲,第二场也是如此。两场演出聆听了四遍这首名曲,真是难得的幸福时刻。第二场的效果更胜第一场——合唱到了尾声,余音缭绕、不绝如缕后,观众才开始鼓掌——最佳的气氛和意境。《纳布科》中有大量的合唱,上海歌剧院合唱队高超的水平也值得大大点赞。

当年《纳布科》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其中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不胫而走,迅速从剧院传遍大街小巷。是夜,米兰全城万人传唱,群情激昂,甚至有市民举出“威尔第万岁!”的标语,威尔第一夜之间成为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如此盛况,在歌剧史上不是绝后,也是空前。此番在上海大剧院连续欣赏两场《纳布科》,笔者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深感歌剧艺术的魅力之永恒、之伟大!

猜你喜欢

威尔第凯利歌剧院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用戏剧的方式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