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交感反应在针刺治疗青年原发性多汗症中的应用

2018-10-20逄紫千王智宇赵悦彤曾常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多汗膀胱经原发性

逄紫千,王智宇,赵悦彤,杨 倩,曾常娥,孙 蕊,阎 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多汗症从病因来分,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是指平时在手部、足部、腋部和面部对称性多汗,如在情绪激动或环境温度升高或活动后出汗比正常汗量增多。继发性多汗症多因机体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多汗症状,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目前国内外文献研究[1]认为,引起原发性多汗症的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中枢调节障碍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发出过多、过强的兴奋刺激,影响腺体分泌,但不影响血管内皮[2],通过乙酰胆碱(Ach)介质指令汗腺大量分泌汗液。晚间入睡后大脑进入抑制状态,不发出神经冲动而出汗停止。所以认为原发性多汗症患者的汗腺在数量和结构上并无改变,只是功能亢进的结果[3]。世界范围内多汗症的发病率为0.6%~1.0%,我国多汗症的发病率约为4.6%[4]。多汗症常在少年时期开始,青年时期明显加重。笔者随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SSR检测,发现健康学生与主诉多汗学生的SSR起始潜伏期(Lat)和峰-峰波幅(Amp)存在差异。故笔者认为,原发性多汗症不仅仅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乙酰胆碱释放增加,可能还存在交感神经纤维的损害。笔者选择在校本科学生健康者30例及主诉多汗症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原发性多汗症的学生采用针刺治疗,并采用临床症状评定和SSR检测评价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在校2012—2016级本科学生5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得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书,分为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多汗组。健康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1.5)岁。原发性多汗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2.0)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0±2.7)年。其中四肢多汗12例,头面部多汗7例,躯体多汗8例。根据临床症状分级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15例,中度8例,重度4例;其致病因素中精神紧张多汗12例,运动多汗5例,焦虑多汗3例,进食辛辣多汗6例,药物多汗1例。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所有多汗症患者均根据临床诊断参考标准确诊为多汗症[3,5]。主症:过多的出汗至少要6个月以上。次症:1)身体两侧多汗部位呈对称性分布;2)每周都会发作一次及以上;3)初次发病年龄<25岁;4)有家族遗传史;5)睡眠时出汗停止;6)影响日常生活。纳入标准:1)无明显诱因,肉眼可见汗腺分泌亢进持续6个月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的2项者即可确诊;2)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3)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因甲亢,糖尿病,结核,肥胖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多汗症以及药物引起的多汗症。

1.3 疗效标准 痊愈:出汗停止,与正常人一样不受环境因素和紧张情绪的影响;显效:出汗明显减少,受环境因素不明显;有效:汗出有所减少,但稍热的环境及轻微的运动均可以使汗出量明显增多;无效:出汗较之前无变化。

1.4 治疗方法 1)取穴:合谷、劳宫,曲泽、三阴交、复溜、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2)操作:采用0.30 mm×40 mm毫针,背部腧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0.5~1.0寸;四肢部腧穴均为直刺,进针深度为0.5~1.0寸。治疗时嘱病人取俯伏坐位,暴露穴位局部,先泻合谷,后补复溜,其它腧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间隔行针1~2次,1次/d,连续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健康对照组不进行针刺治疗,只进行SSR检测。

1.5 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 采用丹麦Keypoint4Ch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控制室温25 ℃以上,肢体温度保持在32℃以上。电刺激法检测SSR:采用表面电极,手心、足心记录,手背、足背参考,以鞍形刺激电极刺激右侧腕部正中神经,其间置地线;电刺激时程0.1 ms,带通0.1~100 Hz,灵敏度0.1~2 V/s,扫描速度1 s/D,刺激量30~50 mA,每次刺激间隔时间超过60 s,以减少刺激部位的适应性;分别测量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Lat及Amp,取最短Lat和最高Amp用于结果分析。异常结果判断标准:1)未引出SSR波形;2)以健康对照组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x±2s)为标准, Lat延长、Amp降低为异常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Lat和Amp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常率以阳性例数/整体例数的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多汗症组治疗前后SSR参数比较 见表1。

表1 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多汗症组治疗前后SSR参数比较(x±s)

2.2 原发性多汗症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2。

表2 原发性多汗症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多汗属于自汗范畴,治疗多选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等经络。笔者选择合谷、复溜配肺俞,以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合谷透劳宫,配厥阴俞,以补心肾,助卫气;取手厥阴心包经曲泽以治身热;三阴交配复溜以除三阴经湿寒之气;足太阳膀胱经大杼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风门为足太阳与督脉交会交,刺激二穴以激发全身阳气的运行,可达到调和营卫的作用。《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俞是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的要穴,对其进行刺激可起到固本培源,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对上胸段背俞穴及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腧穴配伍针刺可疏风宣肺,振奋心阳,使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可以增强上焦气化功能。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6]。研究[7]表明,膀胱经第一侧线腧穴与受交感神经支配的主要内脏有密切关系,其病症触发点和穴位都有类似的自主神经反应。研究[8-9]证明,交感神经链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下,刺激该部可以调节促汗和血管舒缩活动,与针灸理论相一致。因此,本研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T1~T4节段的大杼、风门、肺俞和厥阴俞以达到刺激胸段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的目的,以调整上焦气化功能。本组多汗症患者采用以上穴位针刺治疗后,症状改善较好,除多汗症状得到改善以外,患者还感觉到手臂或双腿较治疗前有力量,双手或双足有温热感。

SSR是一种检查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的电生理指标[10]。笔者前期对存在原发性多汗症的在校大学生进行SSR检测时发现,有部分多汗症学生存在SSR异常。故本研究采用SSR检测,评价青年原发性多汗症患者的交感神经纤维异常特征及经过针刺治疗后的改变。本组研究发现,多汗症患者交感神经纤维的异常特征为Amp明显低于健康者,Lat也有延长的趋势。采用临床标准统计方法(x±2 )时[11],本组27例多汗症患者中,Amp 8例异常,阳性率为29.6%,P<0.05;Lat也有延长的趋势,8例异常,阳性率为29.6%,但P>0.05;全组27例中SSR异常10例(37.0%)。根据以上数据,笔者考虑:1)Amp与Lat异常率的一致性可能说明,多汗症患者除Amp异常外,确实存在Lat异常,即青年多汗症者除交感神经兴奋度异常外,还存在交感神经纤维的实质性损害。2)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多汗症患者的汗腺纤维密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并未达到临床病理标准,处于亚临床改变状态,在同等刺激条件下进一步代偿性兴奋,表现为多汗。通过本组选穴针刺治疗8个疗程发现,SSR结果显示原发性多汗组Lat较治疗前缩短(P>0.05);Amp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笔者既往的研究显示,针刺对周围神经纤维有实质性的修复作用[12-14]。本组多汗症患者针刺治疗后, Amp和Lat均恢复到正常值范围,且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9%。

综上所述,针刺对青年原发性多汗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稳定。SSR检测有助于发现青年原发性多汗症患者交感神经纤维亚临床损害并可做为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多汗膀胱经原发性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