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北京市某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10-2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0191彭昊冯星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0191)彭昊 冯星淋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卫生年鉴》显示在2005年~2015年,中国大学培养了470万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而医生总数仅增加了75万。此数据表明中国的医学教育管理面临医学教育培养和就业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医生的缺口依然高达50万人[1]。本研究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影响因素,从卫生人力资源培养的产品视角切入,分析相关问题及可能原因,为中等医学院校教育完善学制和调整专业方向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原北京卫生学校就业管理处获取该校2011~2015年全部毕业生名录及其他相关信息,采集变量包括:毕业年份、年龄、性别、专业、学制、录取分数、政治面貌、民族、生源户籍、实习单位、毕业流向。
1.2 变量定义 以实际就业与医疗机构就业为因变量,以毕业生的毕业年份、毕业年龄、性别、专业、入学录取分数、政治面貌、生源户籍、实习单位类别作为自变量。将实际就业定义为就业,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及自谋职业,不包含升学、出国、参军等。毕业年龄分为17~19岁、20~23岁两组分析。录取分数分为正常录取与补录两个类别。政治面貌分为团员、群众。生源户籍分为城市、农村。实习单位分为医疗机构实习、非医疗机构实习。
1.3 统计分析 描述2011~2015年该校毕业生的毕业年份、性别、专业、生源户籍、毕业年龄、录取分数、政治面貌、实习单位等基本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就业、医疗机构就业与毕业年份、学制、专业、性别、年龄、录取分数、生源户籍、政治面貌、实习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应用Stata12.0软件。
附表 2011~2015年北京某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1~2015年北京市某卫生职业学校共有3660名中专毕业生,学制分为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类。其中,三年制专业包括:药品、技术、管理类,2011年355名毕业生均为三年制学生。2012年毕业生为四年制口腔、护理及技术类中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共341名。2009年学校进行了学制上的改革,将原有三年制药品、技术、管理类专业在学制上变更为四年制,故2012年以后毕业生均为四年制专业,包括了口腔、护理、药品、技术、管理五类专业。2012~2015年每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51人、1033人、780人。
2011~2015年所有毕业生中,四年制学生女性比例略高于三年制学生,分别为70.44%、60.00%。从毕业年龄上看,三年制学生19岁以下的比例(98.03%)高于四年制学生(63.72%)。在实习单位的类别方面,三年制学生医疗机构实习的比例(59.44%)低于四年制学生(69.83%)。而在生源户籍、录取分数、政治面貌方面三年制与四年制学生情况相似。总体来看,护理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为1446人(39.51%),其次为药品类专业1054人(28.80%)、技术类专业764人(20.87%)。而口腔类与管理类比例较低,分别为187人(5.11%)、209人(5.71%)。
2.2 就业流向及影响因素 从附图可见:2011~2015年口腔、护理、药品、技术、管理类专业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口腔、药品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其他医药卫生行业,且进入非医药卫生行业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口腔类专业由2012年的6.25%增至2015年的29.55%;药品类专业由2011年的3.65%增至2015年的8.10%。医院为护理、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年份的增加,护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医院就业的比例呈现一定下降趋势[2]。其中,护理类专业由2012年的72.89%下降至2015年的66.46%;管理类专业由2011年的66.46%下降至2015年的58.06%。除护理类专业外,其余专业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各专业在基层卫生机构就业的比例较低。其中口腔类专业毕业生历年基层就业的比例最低,2012~2015年分别为0%、6.25%、3.57%、0%。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附表所示。可见就业率随年份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OR=0.71,95%CI=0.64~0.78)。护理及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远高于其他专业(OR=2.59,95%CI=1.65~4.08;OR=9.03,95%CI=3.10~26.26)。与农村毕业生相比,城市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OR=0.62,95%CI=0.50~0.78)。年龄较大的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于年龄较小的毕业生(OR=1.28,95%CI=1.03~1.60)。团员的就业率高于群众(OR=1.52,95%CI=1.22~1.88)。
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年份、学制、专业、性别、录取分数均为就业的影响因素。随着年份的增加,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OR=0.56,95%CI=0.49~0.65)。四年制学生的就业率远高于三年制学生(OR=3.52,95%CI=1.94~6.37)。护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率远高于其他专业(OR=3.16,95%CI=1.96~5.07;OR=12.28,95%CI=4.17~36.17)。男性的就业率是女性的1.31倍(OR=1.31,95%CI=1.01~1.68)。城市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农村毕业生(OR=0.64,95%CI=0.51~0.82)。
2.3 医疗机构就业及影响因素 随着年份的增加,各专业医疗机构就业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各专业毕业生的性别、毕业年龄、录取分数均不是医疗机构就业的影响因素。政治面貌、生源户籍未对口腔、药品、管理类专业的就业造成影响。技术类毕业生中,团员医疗机构就业率高于群众(OR=1.79,95%CI=1.25~2.55)。护理类毕业生中,城市生源户籍医疗机构就业率低于农村(OR=0.59,95%CI=0.44~0.80)。除护理类外,口腔、药品、技术、管理类专业中实习单位为医疗机构的毕业生医疗机构就业的比率远高于非医疗机构实习的毕业生,OR值分别为11.06(95%CI=4.58~26.69)、9.53(95%CI=6.91~13.12)、7.68(9 5%C I=5.2 7~1 1.2 1)、3 1.1 2(95%CI=6.14~157.88)。
2.4 未就业原因 升学为各专业实际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均占据各专业未就业原因的50%以上。其中,药品类专业实际未就业学生中升学比例高达81.88%,其次为技术类(71.43%)、护理类(66.29%)、口腔类(50%)、管理类(50%)。口腔专业毕业生未找到工作的比例较高,为25.00%,其次为护理专业(13.48%)、技术类专业(10.71%)。
3 讨论
目前全球各国都面临卫生人力极度短缺的难题,特别是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卫生人力的招募和保留是阻碍卫生发展和全民健康覆盖进程的最大阻力[3]。本研究发现:2011~2015年间北京市某卫生职业学校各专业就业率不高。尤其是口腔、药品和技术专业这三个专业。就业率大幅下降,口腔和药品专业下降明显。护理及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就业的比例虽高于其他专业,但管理类专业进入医药卫生行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学校尽管进行了相应学制的改革,但“医疗机构就业比例低、就业难”的问题仍旧存在。在对实际未就业原因进行研究时发现,升学在未就业原因中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人民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学历素质的要求提高,基于此,升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成为了一部分学生的选择[4]。因此学校应该考虑扩宽中专毕业生升学道路,提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此外,四年制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三年制毕业生,四年制学生可能更加适应就业岗位需求,表明延长学制对就业也能产生促进作用。
面对当今的卫生服务与卫生人力需求的变化、卫生人力难以“下沉”到基层、基层人力缺乏的局面,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的挑战[5]。本研究发现城市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农村毕业生,提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可能应该更加倾向于农村背景学生,尤其是招收农村定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就业率,同时能更好地缓解基层卫生人力缺乏的困境[6];从专业的设置方面来看,需增加急需的医疗相关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细分类别,扩大该类别招生规模,培养专门化人才,如助产、护理、中医护理、农村医学等专业人才[7];在医疗机构实习的毕业生[8],在医疗机构就业的比率明显高于非医疗机构实习的毕业生,因此加强临床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临床医院的实习合作,对毕业生医疗机构就业非常重要[9]。
附图 2011~2015年北京某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流向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从学校二手数据分析是从入学年份的角度来分析,学校当时只提供了2008~2011年入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2011~2015年毕业。而2007年入学的护理专业由于学制是四年制,于2011年毕业,由于缺乏其信息,未纳入统计。2011~2012年由于学制变化,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数量有一定的波动,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将2011年和2012年毕业生合在一起作参照来分析趋势,不影响分析结果。
为应对新形势下卫生人力培养需求,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可以考虑通过延长学制、重点专业建设、定点招生、课程安排中加强医疗机构实习等手段,使培养过程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学校还可以考虑拓宽中专毕业生升学道路,提高毕业生的学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