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语境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再思考

2018-10-19袁川乔

建筑与装饰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形态业态

袁川乔

摘 要 文章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功过,引入综合融贯的思维,在新的城市环境与历史语境下,探究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业态”、“形态”、“文态”三态多因子复合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进而从“业态再引导”、“形态再梳理”、“文态再传承”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划策略,并探究“业态”、“形态”、“文态”三态的耦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形态;文态

前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在旧城更新、存量优化的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保护。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张,大量历史文化街区所处的老城区基本都成为旧城的核心區,它们往往位于旧城的腹地,呈现出复杂的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 “城市”特征,并且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承袭了该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2](李和平、吴骞,2015),成为时空历史信息的物质性空间缩影。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拥有异常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艰巨挑战。

1 现代城市语境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困境

在我国“文物单位-历史街区-文化名城”这个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语境下,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主要关注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在此基础上形成街区空间与功能发展蓝图。这样的更新发展策略适用于街区发展初期,对核心性的文化资源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保证了其历史格局的稳定延续。然而,面对当下历史街区作为大部分城市核心区域中的一个发展特区所面临的持续性时代发展需求,传统的街区保护模式缺乏精细化创新性的控制引导,忽视了原住民在城市发展中的自我更新意识,因此历史街区在传统的保护性旧语境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畸形生长,矛盾更新,终究难以融入积极有序的城市发展进程中[1]。

2 现代城市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三态耦合协同优化

2.1 现代城市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引导策略

业态构成决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主要功能定位,反映街区的商业氛围,应有倾向地引导业态构成,形成以老字号和传统资源性功能为基础业态、以体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主题性城市功能为主导业态、相关其他历史文化服务性业态为关联业态的多层次业态体系。在传统业态中植入历史文化的主题性体验、展览、学习、娱乐、休闲等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店可以加入制作过程的展示和体验,特色文化商品店可以增添历史主题性的教育培训和活动定制功能,旅馆酒店可以展示历史文化形成博物馆式主题酒店,由此形成具有创意性的历史文化展示、倡导休闲停留的新型业态,推动历史街区在业态方面的文脉传承和特色塑造。

业态经营主体涉及原住民、开发商、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规划中应注意保障原住民权益,引导其就近从事经营活动形成街区基础业态,同时引入适量的外界资本形成精品业态,政府扶植一批公共性、公益性的引领业态,形成多维度多主体的业态体系,有效的保障历史街区业态构成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实施性。

2.2 现代城市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形态梳理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体系是服务于旧时传统的居住生活,原始的街区空间形态必然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商业性旅游开发带来的大量人流,因此街区产生了拥挤混乱的空间秩序失调现象。针对当下的街区发展需求,在保证历史痕迹传承的前提下,优化现有空间体系,结合地形地貌及业态布局,疏通街巷步行体系,提升街巷可达性,利用间接性的空间手段疏解主干街道的爆炸式人流。同时在空间节点和主体性文化业态的位置开辟适量的开敞空间,为原住民及游客提供休憩、交流、集散的场所,重塑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下的街区空间秩序,提升街区文化活力[3]。

2.3 现代城市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文态传承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态”规划的主要目标,即是要将街区的历史文脉传承下去,延续并发扬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特色魅力,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最核心的内容和环节。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实体的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等要素,又有非实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要素,因此文态的优化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工作:在物质层面,整合串联各个重要文化节点的历史文化游览线,并结合开敞空间、历史建筑、历史痕迹做好历史信息的讲解与展示,利用灯光、绿植、构筑物、虚拟现实等展现方式表达过去的街区历史痕迹和文化事件;非物质层面,应挖街区的历史传说和传统节庆活动,在节假日或适当的时间节点组织文化表演和节庆活动,展现街区历史景象。

2.4 现代城市语境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三态耦合协同优化

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从“业态”、“形态”、“文态”三个方面优化历史街区保护策略的同时,应注意三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性,统筹考虑三态的整体性优化,实现三态的耦合协同,形成相互促进、系统整体的良性格局。在优化业态布局的同时,突出文态在功能性业态中的显示度,植入相应的文化设施、组织关联的文化活动,共同提升街区的文化品位和文脉价值。在优化形态布局的同时,考虑周边业态、文态的发展利用需求,营造地域性的特色空间,拓展历史街区在保护的基础上的未来发展动力。

3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影响因素众多、系统开放复杂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发展、寻求历史与未来的平衡点,既保护发扬历史遗产的价值和魅力、又保证历史街区发展不脱离现代城市语境,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综合融贯的思维,构建“业态”、“形态”、“文态”三态耦合协同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理性回归[J].上海城市规划,2011,(04):3-6.

[2] 李和平.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3.

[3] 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139-142.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形态业态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