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研究

2018-10-19国梦云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国梦云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作为先进文化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就已经开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因此,在今天推进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有充分依据和经验的,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只要创新出有效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创造性转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i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创造历史,是最应具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资本的。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许多学者开始更加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在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实现现代化转化,怎样有效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怎样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是在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依据和困境时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开拓视野进行研究。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视角,旨在较为全面地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依据,揭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面临的多种困境,并对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推进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提供参考。

一、创新思维,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能够持续推动文化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只有在理论与实践中重视对它们进行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和多次创造,才能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增添底气。其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生长根基,在推进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ii但是,在推动文化转型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利用效果不佳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摆脱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无效和利用不当的现象,就需要在“创造性”方面下大功夫。尤其是在促进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方面上,更要改变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关注时代语境,结合现实需求,转变和开拓视角,培育创造性思维,以不同的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新的解析和挖掘,将其所具有的各个层次的现实价值运用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重构和改造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立足实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内容

作为先进文化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的工作,也同样重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工作,不断地赋予其以时代性内容,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我总结、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文化成果,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重视文化创新的优良传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新实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创造出了不同层级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地成功转化。如今,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继续立足实践,体现新的时代风貌,才能实现其持续地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为方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化进程的及时对接;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扫除阻碍优秀传统文化創造性转化的绊脚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理论指导,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和语境下都强调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为了人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内容时,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性质,针对革命时期文艺创作脱离群众的现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iii另外,他还明确指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iv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价值导向,真正做到通过“以文化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四、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创造历史的国家,中国具有深远、悠久、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一方面为各国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国家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各国上层建筑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频繁的摩擦与斗争。那么,如何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既有效抵御外来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又能利用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来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呢?首先,我们必须以我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根本,坚定本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v因此,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时,必须保护好文化不断发新芽的“根”。其次,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破任何虚伪面纱伪装下的文化霸权主义。随着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日益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加严峻,一些不换好意的国家大力鼓吹价值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借助输出本国所谓的“先进”文化,标榜自己文化所包含的“普世价值”,以此达到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这实际上是霸权主义在文化的领域的充分表现,只有对其保持清晰的认识,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戳破文化输出背后的谎言。最后,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不能抱以全盘否定和肯定的形而上学态度,应立足本国实际地借鉴、吸收和再创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并筑牢本国文化的堡垒,抵御腐朽的外来文化带来的危害,净化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环境。

五、因地制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

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和人口分布的广泛性,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多样文化,并且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这些种类多样的文化便成为了我国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厚基础。然而,由于这些文化的形成背景不同,每种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都形成了其特有的语言体系、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人们历代生活在被这种文化包围的社会环境下,便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产生了排外性。历史上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发生的斗争十分常见,就连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中也同样存在着由于“主客籍”斗争形成的小团体主义。因此,要想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过程中,既能适当保留文化原有的鲜明特色,又能有效促进文化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就必须重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文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提高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因地制宜地挖掘和运用多样的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创造出更富有继承性与大众性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在制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措施时,既要看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进行宏观和总体的思考和规划,也要捕捉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克服“一刀切”的错误倾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效推进它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接轨。而由于传统思维模式、教条主义思想和视野单一等方面的约束,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强大的阻力。摆脱这些阻力,就必须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辟出多种模式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注释:

i 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61-66.

ii 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山东社会科学,2015(5):176-180.

iii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54-858.

iv 孙慧琳.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8-31.

v 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76-180.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5,24(5):161-164.

[2]郝智浩,许春玲.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现代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16(14):182-184.

[3]倪稼民.苏共执政权丧失背后:“文化力量”的缺失[J].社会观察,2011(5):14-15.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173.

[5]廖小琴.全球化场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与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5,49(4):12-2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854-858.

[8]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義,2017(1):61-66.

[9]孙慧琳.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8-31.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