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理论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启示

2018-10-19赵贵松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治理培育

摘 要:规则意识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未来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构建。根据治理理论,从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强调只有学校、政府、社会、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形成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

关键词:治理 大学生 规则意识 培育

一、规则的含义

什么是规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法律、道德、制度、习俗、纪律或者行业准则等。规则意识,是人们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属于思想意识层面。对规则的理解和尊重,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是指人们在做出某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需要从认知层面的自觉、意志层面的认同与行为实践层面行为方式保持一致。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观念是一种规则意识,法治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规则意识的培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对规则的尊重遵守是一种教养、风度、文化,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品格。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大学生也是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走向的重要群体,大学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尊重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对引领整个社会遵守规则的风气和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

(一)功利性导向,漠视学校纪律。

据调查,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出现“代课替课”现象,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是近些年高校校园内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为失范现象。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了503名大学生调查统计显示,52.09%的大学生表示身边出现过“替课”现象。[1]据了解,“替课”现象最初只是同学间偶尔间一种互助行为。 近些年,“代课替课”有偿化,每节课被标价5元、10元或者更高的价格,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体育课、早操、早晚自习全都可以标价兜售,且交易较为隐秘,往往是通过聊天软件发布,私下单线联系,网络支付等方式进行交易。针对学生的有偿“替课代课”行为,是否违反纪律,笔者目前没有发现那所高校对此有明确规定。另外在一些高校,部分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每次在考试结束后给科任老师发微信红包,并且现在学生这种发红包现象很普遍,学生甚至比老师还要“世俗”,老师反而被学生“社会化”。不禁让人细思极恐[2],现在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

(二)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迎合社会不良风气。

大学生是处于未成年到成年人转变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青年当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大学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生活、学习,逐步过渡到校外大社会当中,这是成长成熟适应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规则意识的形成必然会受到高校周边环境和学校校风学风的影响,比如说,部分大四为了找工作方便,制作假的成绩单,而高校周围就存在这样的涉嫌违法犯罪的打印复印店[3],再比如,临近期末考试,复印店的缩印业务就很火。[4]另外,学长学姐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模仿和跟风行为虽然不是主流,但不得不说是这些学生主动或被动去适应社会的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一方面想学会像成年人一样灵活处事的手腕,另一方面觉得当前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比如大学里总有一些顺口溜:“没有逃过课、挂过科就没有读过大学”、“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四年是不完整的”等等,此类错误的规则意识难道是成长成熟的一种代价?

(三)高校部分师生关系不规范、教育引导存在一定问题。

师生关系具有规范性,课堂是最能体现师生关系规范性的场所。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变在师生关系中反映出来。在当前高校扩招,学生就业难的境况下,学生明目张胆向老师询问考试内容,一些高校部分教师不忍心让学生挂科,因为课程不及格可能影响学生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于是就存在部分老师给学生勾画考试范围或者考试重点。教师的不忍心助长了学生课堂上明目张胆地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在学生心理预期中科任老师会在学期结课时划重点、划范围,那么这门课程就是可上可不上的,反正考试前科任老师要划重点划范围。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现向学校向老师要分的现象,“他们会罗列出各种理由,保研、出国、申请奖学金、评优,好像你不给他提分上去你就是跟他的人生过不去。”[2]在过往,也只有差生担心自己不及格,会向老师要个“及格分”,现在看来,“要分”不再是差生的专利,而是大学生的一种群体的行为,“他们会觉得别人去要分了,自己不去就会落后,所以一出分就都去磨老师。”[2]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却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我们在评价这些大学生无规则意识,要求科任老师划重点、划范围,打电话要求老师打高分的同时,是不是也得反省一下,教师在考试前划重点、划范围或者在某种情况下的宽容行为是否助长了这种风气。对于当前大学考试,一所大学的新进教师认为:如果向学生暗示或直接说出题目或答案都是良心上责任上接受不了的…模糊正直与投机的界限,对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伤害更为严重。[5]

四、治理理论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启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6]治理所尊崇的价值主要是平等、共享、协商和责任等……,在现行大学管理中融入治理元素……在大学运行中凸显教师、学生和多元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柔性化的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体系。[7]19-20规则意识和对尊重遵守规则是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及其对规则的尊重往往是一个随着社会阅历增加的过程,大学时期是其成长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体,而忽略了政府社会治理、家庭教育和受众(即学生,学生也是主体之一)自律性建设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治理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单一主体在应对大学治理存在问题时,都可能力不从心。理想的大学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确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和学生自己等利益主体的比较优势与责任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主体网络。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学校、社会、家庭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利益主体,学校是规则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特别是家人对规则的尊重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规则意识更不离不开整个社会尊重规则的大环境。建立由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培育的模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为此,对政府來说,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商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认识社会的良好“窗口”。对高校来讲,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对规则认知和学习,加强自律性学生组织建设,引导学生自发遵守规则。对家庭来说,家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认识规则、尊重规则和遵守规则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社会大环境是一面镜子,社会成员尊重规则的行为对大学生正确规则意识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社会是一所没有教师和书本大学,每个人都在其中。无论是在网络生活还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学生,他们可以从他人的行为判断其是否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这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影响着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判断。总的来说,只有学校、政府、社会、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形成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娜.“代课代考”明码标价,小心中招[N].长沙晚报,2016-12-14(A8)

[2] 叶雨婷. 网络语境下,师生关系更脆弱[N].中国青年报,2016-11-28(09)

[3] 董春梅.手法赛刘谦,复印社大变成绩单,挂科成优秀,20元轻易买来4年苦读[N].新文化报,2010-3-24(06)

[4] 董春梅.校园复印社缩印忙同学,这样不好吧[N].新文化报,2015-1-4(A05)

[5] 王生智.今天,这大学老师该怎么做?[J].文化博览,2007,(3):8-9.

[6] 蒋建湘,李沫.治理理念下的柔性监管论[J].法学,2013,(10):29-37.

[7] 尹晓敏著,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4

[8] 比如说那天某位同学缺课,科任教师点到,其同学或者好友友情帮忙答道。此种情况特别是部分高校“生师比”较高,且存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是经常存在的。

作者简介:赵贵松(1984-),男,河南南召人,法学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处,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德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从身边的小事说起”(编号:DY201709)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治理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