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

2018-10-19张晓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新举措,其核心是人幸福度的提升,不仅物质生活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观,更重要的是乡土文化的回归与滋养。加大对传统村落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打造与传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要求,其所要营造的“记住乡愁”的民俗文化生态,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和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民俗文化 文化价值 乡土之声

传统村落是有别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主要指乡村,它形成比较早,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随着城镇化、乡村旅游化的发展,传统村落在逐渐消失,即便靠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村落,只注重经济价值的开放,而文化气息荡然无存。挖掘现代文化基础的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传统村落的优秀民俗文化,留住乡愁,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乡愁不仅仅要留住实物性的村落景观物象,更重要的是挖掘那种维系村民情感的非物质文化。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 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确定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年1月2日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提出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旨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以人民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农民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让农村留得住人,引得来人,成为人们共同守护的家园。

二、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

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地域、人文环境、生活模式和生产劳作密切相关,先辈们围绕农耕生活不断积累形成的生存习惯、文化习惯、行动习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护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它隐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一旦形成稳定下来,就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增强社会凝聚力,让社会生活变得有规律、有秩序。

时至今日,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受到一定的冲击,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其面临着生存危机。笔者认为,民俗文化这一带有历史烙印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反哺。让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记得住乡愁”,挖掘、打造、传承与传播蕴含丰富优秀文化基因的传统民俗文化,使之反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生态城镇、文化城镇、个性城镇、幸福城镇,成为了一个时代命题。

1.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前提。只有一个安定有序、其乐融融的乡村环境,其他战略目标才更容易扎实推进。挖掘乡村里的深藏的文化积淀,尤其起着维持人秩序、情感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乡村振兴要实现的文化回归,留得住乡愁 ,使乡村里的民俗文化转变为当下村民的文化自觉。

2.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情感,避免乡村空壳化。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是祖祖辈辈世代沿袭的文化事项,尤其在城市化进程还未起步的农耕社会。民俗文化虽带有草根民间化、朴素性和区域性,但其价值具有普适性,是村民情感维系的纽带,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在当下,农村人纷纷去城市寻找机会,对城市充满向往而反感农村的现实境况下,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现象。挖掘与打造维系人与人关系稳定的民俗文化,使农村乡土文化回归,转化为村民的文化自信,愿意留在农村,报效家乡,成了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3.给城市人提供一个可以洗涤灵魂的精神栖居之地。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但也出现了交通拥堵、钢筋水泥、生活节奏加快、喧嚣、拥挤等城市问题,使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少了一份宁静与闲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观,人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更是为了寻求一处可以安放自己灵魂,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栖居之地。挖掘乡村里的民俗文化,使乡村充满文化仪式、厚重人文气息,打造城市居民的后花园,让其在农村体验到原生态的人居环境,体验到最纯真的质朴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的旅游,也是实现村民收入的两全之策。

三、传统村落民民俗文化打造存在的困境及其路径

(一)存在的困境

1.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脱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用钢筋水泥重新建设,或搬离村落住进楼房,即便具有厚重人文历史的古村落进行了复古修复,开展乡村旅游,仅仅是借村落历史人物事迹、名迹来大力发展旅游,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真正文化内涵的挖掘。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了解名人历史事迹,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初衷未能实现,基于熟人的街谈巷议,或社会化媒介的人际传播,使口碑下降,游客数量减少,与其初衷南辕北辙。

2.年轻人的集體失语。村落形成比较早,较城市来说落后,村里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走出大山离开乡村,即便走不出去的年轻人,对村落的历史、民俗风情也知之甚少。民俗是世代沿袭的一种乡规民约,一种习俗,靠的是传承。在当下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下,年轻人在思想上已经远离乡村,乡土文化若即若离,传递的接力棒已经掉地断档。

3.专业人才队伍的缺失。很多传统村落修缮过程中,仅仅跟着村民的零散记忆去修复,执行任务的基本也是年轻群体,只是简单的去修造遗址,用的很多现代材料,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其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内涵也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彰显出乡村鲜明的地域特色符号。这与对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视,与真正当做一个工程,精益求精,一步步去打造其深层次内涵的责任担当缺失有关。

(二)打造的路径

1.开展村镇优秀民俗文化普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逐渐在淡出大众的视野,年轻人游走大城市,村镇老人相继去世,曾几何时,这些联络村民情感、维持秩序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青黄不接。笔者觉得,相关村委负责同志,担负起对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形成固定的普查完善制度,每隔一段时期,比如20年,定期收集梳理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人文轶事、工艺美术、建筑古迹、古树名木中所承载的文化积淀,采访村里的老人,通过其记忆口述历史,做好相关的记录与整理,完善村志,挖掘出这些自己祖辈赖以生存的民俗事项,并世代传扬。

2.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传统村落的历史功用之一即部落,一群人共同生活劳作的空间,离不开带头人的引领,离不了传统习俗约束,这些都是维系村民关系稳定的基础。在当下,传统村落依然是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小单元,不再像原先那么集中,凝聚力向心力较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牵头做好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打造的重任,鼓励民间艺人的创作,并为其创造条件和空间,保护修缮传统古老建筑,挖掘民俗文化,使其继续发挥价值。

3.打造民俗文化的当代实用性。历览传统村落的发展轨迹,是在民俗文化不断变异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风俗,成了乡村井然有序的生活。在村民生活生产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如今民俗的文化功用在渐渐消失殆尽,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当下生活的意义减小。如何挖掘传统民俗的当代价值,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的核心问题,也是民俗传承并继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在打造传统民俗文化的时候,要满足人的需求,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实现村民精神上的寄托,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奔向幸福生活。

四、传统村落民民俗文化的传播路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它的功用,滋养着一代一代人。让传统习俗回归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新战略,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其内涵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讲好村落民俗文化,传播好乡土之声,对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着重要意义。

1.教育的引导。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带有地域性,是这个地域村民的乡土文化,在传统村落空壳化的现状下,优秀民俗文化的打造、传承、传播面临种种难题,寸步难移。笔者认为,当地教育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传承下去终归依靠的是年轻一代。当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带入课堂,让学生知晓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习俗风情,将这种传统习俗文化,转变成一种对乡村的热爱、自信和自觉。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从学校特点和当地传统习俗文化出发,创立文学社、话剧社、绘画社、合唱团、影像爱好小组等第二课堂,以各种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拓展到传统村落,通过当地师生的参与、体验,营造一种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让年轻一代从小耳濡目染,沉浸在一种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里,这样打造与传播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不失一种长远的思路。

2.新媒体的助推。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人人皆有媒介的新媒体时代,受众信息的获取权和表达机会空前便利。我们可以利用当下的高科技产品,作为信息传播的武器,记录乡土故事,书写乡土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其传播出去。如,拍摄有关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纪录片,拍摄乡土景观照片,这样不仅可以留着乡村影像,也是将传统村落优秀民俗进行传播的有力手段。在当下信息传播发达之际,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打造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带来一定的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村民带来发展的机会,带动乡村发展,为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打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打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生共荣的和谐生态关系,留住乡愁,留住村民,吸引人才,靠的还是内在意蕴。打造与传播传统村落及其民俗文化,留住乡村,留住民俗文化,甚至打造出其现在的实用价值,对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提供了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J]. 民俗研究, 2015(03):39-46.

[2] 廖军华. 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2018(04):130-139.

[3] 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優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12):75-79.

作者简介:张晓(1988年10月-),男,西北政法大学2016届新闻学硕士,现任教于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研究方向:法治新闻与传媒法、新媒体传播、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