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结肠透析治疗高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效果观察
2018-10-19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王强周晓花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王强 周晓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58例高龄慢性肾衰竭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70~92岁,平均(81.4±5.3)岁;病程4~16年,平均(10.5±0.4)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肾脏内科常规治疗,使用IMS-100A型结肠透析设备,实行高位结肠透析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透析治疗的时间为3个月,5次/周,3h/次,经专科护理人员操作。透析的具体操作:采取15ml的纯净水清洗肠道,直至没有粪便排出;采取浓缩的透析液、纯净水,配比成透析液后实行结肠透析。然后,利用结肠透析设备更换透析液,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透析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一般停留时间为120min;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经我院自制以大黄为主的中药汤剂进行保留灌肠处理,患者灌注量控制在100ml左右,每次保留的时间为3h。与此同时,应告知患者、患者家属结肠透析相关知识、需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结合老年患者年龄特点,取其头低臀高侧卧位,借助重力效应构成压力,以确保透析液完全灌注到结肠部位。因为老年患者腹肌、肠肌的张力较差,使其肠蠕动比较缓慢。这时,患者的肠道内就会滞留粪便。需要注意的是,结肠透析治疗前,需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灌洗肠道时对患者结肠位置实行按摩,进水状态时以逆时针按摩,排水状态顺时针按摩。透析的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然后结合患者监测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液的温度和注入速度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各项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行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例数(n)代表,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取χ2检验;当数据对比为P<0.05的差异性时,判定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各项生化指标的对比治疗后,患者血肌酐、尿素、尿酸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如附表。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对比治疗前患者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下降分别有49、47、45例,治疗后分别有32、29、34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附表 治疗前、后临床各项生化指标的对比[n=58,(±s)]
附表 治疗前、后临床各项生化指标的对比[n=58,(±s)]
时间 血肌酐(umol/L)尿素(mmol/L)尿酸(mmol/L)治疗前 523.5±161.6 25.1±6.6 463.1±90.1治疗后 451.1±149.4 18.1±3.9 368.4±102.8 t 2.5053 6.9539 5.2760 P <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属于慢性肾脏病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代谢废物体内潴留所致症状、代谢紊乱。透析治疗早期、中期慢性肾衰竭,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控制尿毒素情况的发生[1]。结肠透析,主要借助结肠生理学特点,将人体肠壁作为透析膜。经透析液中不同浓度的离子,构建跨结肠黏膜不同的离子梯度,促使血液循环中的潴留,存在代谢产物跨结肠黏膜运动进到透析液中[2]。中药制剂,采取保留灌肠的方式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将专用导管插入患者肠腔深处,药物加温后注入肠道中。药液具有流速快和容量大等特点,所以能够扩大结肠黏膜实际透析的面积。这种治疗方式,有效地转变了以往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式,不但可扩大透析的面积,提高肠道吸收的效果,且注入药物能在肠道内长时间保留,有效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临床生化指标中的肌酐、尿素和尿酸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由此能够看出,实行高位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对高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控制病症的进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式不适合对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结肠透析治疗,高龄肾衰竭患者的早期、中期临床效果较好,但终末期患者对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不能耐受。
总之,高位结肠透析对高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但本次研究的数据较小,临床方面还需加强对透析液配方、中药方剂的深入研究,以便从根本上提高高位结肠透析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