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火针配合委中放血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观察
2018-10-19陈凤业
陈凤业
(莆田市第一医院康复科,福建 莆田 351100)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脉痹”范畴,伴有湿疹症状的称“湿疮”、出现溃疡症状的称“臁疮”。它的主要病因是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因其往往合并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是下肢浅表静脉出现迂曲扩张和蜿蜒屈曲,伴有下肢酸胀、疼痛,严重者可见溃疡,导致行走困难,影响工作和生活。该病常见于长期站立的人群以及重体力劳动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笔者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贺氏火针放血疗法治疗40例该病患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而且可以减少因手术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和高额治疗费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我科门诊的40例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为(59.4±2.6) 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4±2.6) 年。治疗组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为(60.4±2.4)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2±2.8) 年。
1.2 临床轻中重分级标准 轻度:患者下肢静脉怒张较轻,下肢偶尔有酸重、乏力不适感,在劳累和夜间症状加重。中度:患者下肢静脉怒张明显,突出皮肤表面,有少数静脉曲张瘤,患者下肢常有沉重感、乏力不适感,尤其是在患者劳累和夜间时候,症状加重。重度:患者下肢静脉曲张明显,高于皮肤表面,呈迂曲状,小腿部常有静脉瘤,小腿皮肤色素沉淀,形成溃疡,患者下肢疼痛,影响行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失效或兼有深部交通支轻度障碍。
1.3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新编诊疗常规》的相关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者,以及治疗过程不能坚持该方法治疗者;②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③孕妇及年老体弱者;④年龄大于75岁;⑤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有血栓;⑥有意识障碍,痴呆者,生活不能自理者。
1.5 治疗方法 使用贺氏火针放血疗法[3],对照组选择贺氏中粗火针(直径0.5 mm,长5 cm),操作前告知患者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嘱患者提前10 min补充适量糖水。操作时让患者扶墙站立,患肢套上一次性塑料袋,在患者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处选1~2个放血点,先用75%酒精严格消毒,医者左手持酒精灯靠近患处,右手穿戴医用手套,持贺氏火针,将贺氏火针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处,先加热针体30 s,再加热针尖至通红,移开酒精灯,右手将火针快速刺进曲张的静脉处并快速拔出,使瘀血自行流出,无需用棉球按压,待血流自行停止,用干棉球擦拭干净即可,嘱患者24 h内放血处勿碰水和抓挠,以避免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选择患者患肢委中处腘静脉,用中粗火针(直径0.5 mm,长5 cm)加热至通红后,疾进疾出,由于委中出腘静脉出血量大,往往喷射而出,医者操作时注意站立方向,勿让血喷到身上,每次放血量约50~100 mL。
1.6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根据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度评分 (VCSS)进行评分[4],比较治疗前后VCSS评分。见表1。
表1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严重度评分 (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下肢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患肢无静脉曲张、无酸痛等不适感;好转:患者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轻,走路、站立时坠胀感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2]。
1.8 统计学方法 VCSS评分使用SPSS 13.0版本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火针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而且治疗组的痊愈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VCSS评分比较 由表3可知,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症状改善,VC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CSS评分比较
2.3 追踪复查 在患者治疗结束后半年内进行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共随访了36例,其中4例患者在5~6个月左右复发,复发患者均为病程6年以上,VCSS评分及临床分级为重度。
3 典型医案
患者胡某某,女,59岁,2016年1月21日于我科门诊就诊。主诉:左下肢静脉扩张伴酸胀7年。症见左下肢小腿处青筋暴露,静脉迂曲扩张隆起,伴左下肢酸胀、乏力,久站或劳累后加重,舌质暗紫,苔少,脉沉细。中医诊断:筋瘤,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左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先用贺氏火针烧红后点刺曲张的静脉,使瘀血尽出,再用火针点刺委中处的腘静脉。每周2次,共治疗16次后,左下肢静脉曲张消失,下肢无酸胀感,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临床体会
在中医学中,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称为“筋瘤”。《灵枢·刺节真邪》篇言:“筋曲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返,发为筋瘤,”《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多为气虚无力导致血瘀,日久壅结所致,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各种并发症。西医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轻度中度穿医用弹力袜,重度则考虑手术,但是手术治疗成本高,术后也可能产生各种并发症,较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从西医解剖角度来说,下肢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从外踝后方上行至腘窝后注入腘静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和大腿前内侧面上行,至耻骨结节外下方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位置表浅,易发生静脉曲张。股静脉收集下肢所有浅、深部的静脉血,最后流向心脏。如以下路径所示:下肢浅静脉→胫前、后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贺氏火针是贺普仁教授所创,《针灸聚英》描述:“破瘤、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景岳全书》云:“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助火力不能速也。”贺普仁教授在临床上常常应用“三通法”治疗疾病[5],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疗效可靠。微通法是指用毫针针刺的方法,温通法是用火针和艾灸的方法,强通法是指放血疗法。火针在古代又叫“燔针”,能增加人体阳气,激发局部经气,根据“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曲张的静脉,使淤血排出,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同时火针兼具温通经脉、升阳举陷的功效,火针的温热作用可激发曲张血管壁的张力,从而刺激静脉瓣膜的功能恢复,改善下肢静脉的血循环[6]。
“放血疗法”,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点刺患者体表上某一穴位或体表静脉,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从而达到治病目的。放血疗法在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之记载来看,放血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小针解篇》篇云:“菀陈则除之”,即久病成瘀,从而导致各种瘀血的症状,应以放血疗法而除去。《针灸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也说明了刺络放血的重要性。
放血疗法的治疗范围,可分为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7]。经脉指较大的静脉,形状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络脉是指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血管,这些小血管在没有病变时表现不明显,在病变时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红丝状等,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放血的基础上,选择委中处的腘静脉放血,使下肢的瘀血排出更多,而且委中放血可以起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贺氏火针放血疗法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简单易学,疗效可靠,简便廉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但目前对于其治疗作用机理还研究不透彻,临床操作不够规范,目前的文献报道都是趋于对临床经验和疗效的总结,少有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笔者希望以后对火针放血疗法的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以及作用机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