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中的应用※
2018-10-19李孝波门九章何丽清李俊莲高建忠
张 萌 李孝波门九章 冯 明 何丽清 李俊莲 高建忠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秉承“立足经典方证研究,探索临床辨治规律”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开设《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专业实践课程近10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将培养以实践为主导,以方证为主体的临证思维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重在解决当前中医研究生教育实践不足的弊端。本课程以掌握一定自主学习方法与科研素养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解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与结构式学习,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上,已做出有益的尝试。
翻转课堂最早在美国可汗学院的创始人沙尔曼·可汗的推广下,逐渐受到全球各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相结合,即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为主的线上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1]。翻转课堂的兴起在于其充分发挥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课堂、远程教育等先进教学技术的优势,对提升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能力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尝试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的教学过程,探索其在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为中医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方法与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教学研究的对象为山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6人。总学时为72学时。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3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教学活动。学科秘书为本次教学过程的教学助理(TA),负责联络授课教师、分配学习任务、监督自主学习过程等工作。
1.2 教学目的 利用“互联网+”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初步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教学活动,以期形成可推广的中医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途径。
1.3 教学方法设计
1.3.1 资源制备 TA组织门诊跟师学生,完成以下内容:(1)使用手机直播平台APP直播授课教师门诊实况,时间不作硬性要求。(2) 使用索尼FDR-AX40数码摄录机录播授课教师门诊情况,由授课教师选取特定病例,要求以内科常见病为主,就诊记录完整,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拍摄前,首先向患者说明直播/录播真实世界诊疗流程的目的与保密措施,签署知情许可后,方可拍摄。
1.3.2 课前学习 授课教师以每次资源制备的内容为素材,抽离出与中医临床基础经典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伤寒论》中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要素、《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在临床中的鉴别要点、温病中三仁汤方证与甘露消毒丹方证的鉴别要点等等。知识点由TA向学生发布,作为本堂课的讨论主题。TA同时负责监督课前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课前学习由各组组长组织全体组员观看直播/录播视频文件,进行“远程跟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学习主题开展资料查阅、组内交流等学习活动,形成本组观点。
1.3.3 课堂内化 翻转课堂尤为重视知识的内化。通过组间交流、教师引导与总结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主题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课堂上,授课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将本组观点现场展示汇报。其次,根据选题时所思考的内容对各组观点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对主题知识点展开深入而多元的探究。
1.3.4 课后研讨 在TA的安排与监督下,学生于课后,将课堂上的内容依照重点、难点、疑点等归类总结,并形成小组研讨简报、PPT或者小论文等具体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这一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与运用,也将课上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生自学的动力与开展科研的思路。
1.4 教学评价方式
1.4.1 形成性评价 采用学生间互评、TA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的方式,各占总成绩比例为4∶2∶4。小组互评在课堂上完成,主要根据每位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以及课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TA评价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课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利用课后感悟、研讨简报或PPT汇报、病例解读、科研思路汇报等课后书面作业作为评价指标。
1.4.2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使用自制的分为七项评价内容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由每位学生独立填写,每项内容采取百分制,以定量的方式反映教学效果达到的程度。
2 结果
2.1 形成性评价结果 在“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课程开展翻转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学生期末总成绩平均分为89.1分,成绩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75%,见表1。
表1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2.2 教学效果反馈结果 “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每项评价内容均以百分制分值表示,最后得出均分,避免使用单纯是非判断性分析。问卷反馈结果显示,以下各项指标平均分值均达到85分以上,提示学生对翻转课堂思路下开展的“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教学效果较为满意,见表2。
表2 教学效果反馈结果
3 讨论
3.1 翻转课堂的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课堂所带来的教育教学革新已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与欢迎。中医学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已适时地引入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2]。其中,翻转课堂更适合于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独立开展。翻转课堂的先进性在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节奏,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习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因此,翻转课堂符合教师教学为导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双主”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单极教学理念[3]。中医学专业实践课是在中医学理论素养具备的前提下,着重解决如何将中医理论过渡到临床运用的课程。因此,其教学应当以强调如何构建有效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课堂设计为导向。有调查发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互动性更易于医学类研究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4]。翻转课堂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达成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3.2 翻转课堂本土化 然而,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引入我国大学教育难免“水土不服”,需要实行“本土化”[5]。所谓“本土化”,即要求高校教师在充分理解所授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与自己原有的课堂特色完美融合。这既需要寻求二者间的结合点,也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手段,改进翻转课堂引入后可能出现的新瓶颈。我们发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翻转课堂在资源制备、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学习评价四个方面,需要有所改良,以确保更高效地完成“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的教学任务。
首先,翻转课堂课前学习所需的素材制作是否精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因为专业所限,或临床、科研任务重等原因无法完成制作复杂的课前素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便携式设备对授课教师进行临床实录,因本课程授课教师均为享誉本省的名医名师,研究生跟师学习积极性较高,故课前素材可学性强。其次,“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教学大纲由本学科授课教师团队自主编制。学科从中医临床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出发,在强化《伤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的背景下,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疗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课堂主题的选取较为灵活,可以不受相应课程本科教学中重点与难点内容的限制。再次,翻转课堂对课前、课中、课后的组织实施具有较高要求,无疑给授课教师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因此,我们引入TA辅助教学,教师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评价者的角色组织课堂教学,而课前与课后管理工作则交由TA完成,TA作为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着重统筹教学活动中的各项事务。TA由本学科青年教师(学科秘书)担任,青年教师尚处于教学经验积累期,工作主动性较强,可有效保障翻转课堂的良性运转。最后,评价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吸收当前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式,从教师、TA、学生三个角度出发,参考动态的,多层面的评价结果,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反思课程设计各环节的缺陷与不足。
3.3 翻转课堂的反思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次“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引入翻转课堂思路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过程顺利,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在启发学生对经典方证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在强化学生对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疗思维建立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成效。当然,我们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比如:①本专业研究生人数较少,可以适当增加相近专业研究生选修本课程;②为体现翻转课堂的连贯性,课前学习与课后探究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次研究72学时偏多,今后可适当压缩学时,延长每次课堂前后的时间;③课前素材制作仍需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通过进一步熟悉制作流程,相信工作效率会有所提高。另外,今后不断扩充的素材库,可以帮助我们挑选出更具有代表意义的临床实录以供学生学习与研究。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理念引入我校“中医经典临证方证导读”研究生课程中,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由此说明,在中医学研究生专业实践课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