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采访经历的“特别”收获
——记王继才同志坚守开山岛先进事迹首次报道之行
2018-10-19孔祥鑫
□ 文/孔祥鑫
内容提要 七年前,在王继才夫妇坚守海岛的第25年,本文作者与同事们登上海岛,夜宿海岛,与王继才夫妇同吃、同住、同巡岛、同劳动,开始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新华社也成为第一家报道王继才的中央媒体。本文回顾了七年前开山岛之行的特殊采访经历。
2018年7月27日,守卫江苏开山岛32年的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守岛英雄的逝去令人沉痛,但令我们稍感欣慰的是,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在七年前将守岛英雄的精神和故事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给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如今,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在各条战线产生强烈反响,这也是新华社报道团队一个“特别”的收获。
一、挖掘新闻人物,集体夜宿海岛
祖国黄海之滨,江苏省灌云县燕尾港镇境内,只有0.012平方公里的开山岛,是我迄今为止近10年记者生涯最难忘的采访调研地点之一。
2011年,我还在新华社江苏分社担任记者,江苏省连云港市是我当时的调研基地,这里所辖的区县也就成为我扎根蹲点时间最长的地方。
2011年深秋,我从地方武装部获得线索,在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内,有一座被称为“黄海前哨”的开山岛。一对守岛民兵夫妇从1986年开始就坚守于此。地方干部称,此前只有省内的媒体报道过他们的事迹,并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影响力。
听闻守岛夫妇事迹,既感动又惊叹。做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既要有感动带来的冲动,更要有激动过后的冷静思考和实地调研。开山岛的战略地位重要程度如何?守卫海岛的日常工作是什么?为何只有这对民兵夫妇长期在此坚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和同事们决定登上海岛,一探究竟。
当我们靠岸上岛,一座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荒山映入眼帘。长年海风呼啸,使得海岛环境恶劣,岛上的植物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颗树。皮肤黝黑而又粗糙的王继才夫妇看到我们到来十分开心,他们说,岛上好几个月都没有其他人来了。
初步交流,我们得知,开山岛民兵哨所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一类民兵哨所,是连云港海防的右翼前哨阵地。10多位民兵先后在此守卫过,但因条件艰苦、孤独难忍,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坚持了13天。
1986年,王继才接到任务,初登海岛的48天,因为孤身一人,也曾动摇过。此后,妻子王仕花辞掉工作来陪伴丈夫,王继才下定了坚守的决心。夫妇俩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简单交流过后,我与同事们决定夜宿海岛,与这对守岛夫妇进行深度对话。只有与他们一同工作和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更多故事,才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经历的一切。
二、深入观察细节,畅谈生活过往
王继才夫妇并不善言辞,长期与外界隔绝,他们的性格愈发内敛。传统问答式的采访肯定无法了解他们的全貌。我们想,只有通过一些特殊的采访方式,才能全方位了解这对守岛夫妇。
刚上海岛时,太阳还没有落山,我们一边与王继才夫妇聊天,一边观察岛上的环境。岛上种植的树种比较单一,王继才夫妇解释说,种植最多的树种叫苦楝树。岛上环境恶劣,很多树种都难以存活,他们试了很多种,苦楝树最终栽种成功了。
□ 2011年11月2日,本文作者孔祥鑫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域的开山岛,采访守岛25年的民兵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沈鹏/摄)
在一棵由夫妇俩亲手栽种的无花果树干上,我看到,上面刻着“2008年8月8日,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这样一句话。我问起这句话的由来,王仕花说,“岛上没有电,我们平时只能靠听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我和老王在收音机中收听了开幕式的升旗仪式。我们想象,在鸟巢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一定很美。”
听到这番话,我们都有些哽咽。我们又了解到,在20多年的守岛岁月中,他们已经听坏了快20台收音机。
夜幕降临,王继才与我们相约一醉方休。我们得知,岛上的给养主要由路过的渔船帮助送来,他们在海岛周边养了螃蟹等海产品。王仕花利用岛上食材为我们做了一桌饭菜,老王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美酒。
喝到动情处,王继才向我们吐露心声:在海岛上,他曾经为妻子接生经历了生死考验,也因亲人去世不能下岛而遗憾和痛苦;他曾经面对犯罪分子重金和美女的诱惑无动于衷,也因多次与犯罪分子斗争而遭受毒打;他曾经多次发现、制止犯罪行为,感受到立功后的欣慰,也始终感受着执行任务,坚守海岛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夜晚来临,我们准备睡下,我们住的屋子四处漏风,窗户没有玻璃,听着海浪的声音很久才得以入眠。第二天清晨,我醒后躺在床上,静静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此时更能体会这对夫妇坚守的不易。起床后,我们与王继才夫妇一起在海岛上进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他们说,这样的升旗仪式,他们25年如一日的坚持。
采访与写作不是单纯地倾听与记录,而是与他们一起分享和经历,成长和感悟。无论是刚上岛之初的“闲聊”,还是和王继才对酒谈心,亦或是第二天与王继才夫妇,一起巡岛、一起劳动,我们都没有营造出采访的气氛,但采访却时刻都在进行着。
他们给我们讲述25年来,在岛上经历“逸闻趣事”,我们则感受着夫妇俩25年坚守海岛的艰辛与坚毅。随着交流深入,我们登上海岛之前和初登海岛的诸多疑问也被一一解开。
三、持续跟踪关注,报道传承接力
离开开山岛,岛上的经历不断闪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经过梳理总结,我决定从升旗切入,采写关于王继才夫妇的第一篇报道——《江苏开山岛:两个人坚持25年的升旗仪式》。根据王继才夫妇的感人事迹,我又参与采写了通讯报道《孤岛夫妻哨,爱国赤子情——探访网络热传的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孤岛夫妻哨”》。
随着我们的关注,开山岛的变化越来越大。王继才夫妇也成为我们始终牵挂的对象,我和同事们多次报道这对守岛夫妇。
2012年元旦,原天安门“国旗班”的第八任班长赵新风等人,向开山岛民兵哨所捐赠了一座2008年奥运会专用升旗台。开山岛民兵哨所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我们采写了《开山岛民兵哨所:不寻常的新年升旗仪式》。
2012年国庆节,开山岛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海岛有电了。夫妇俩在岛上的生活不再枯燥,他们观看了当年的中秋晚会和国庆晚会。2012年十一,也是王继才53岁的生日。10月1日当天,我采写了《江苏开山岛守岛夫妇:守卫海岛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2013年初,我调入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 ,报道王继才夫妇的“接力棒”交到了江苏分社其他同事手中。随着记者的持续关注,这对守岛夫妇的故事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2014年,王继才夫妇成为中宣部表彰的“时代楷模”,他们成为了时代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