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与自贸区发展互动研究

2018-10-18李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互动模式自贸区

李莉

摘 要: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自贸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互动,是有利于双方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自贸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的创新模式,是以共享、共赢为原则,高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战略目标,在政府主导和其他组织中介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动态柔性契约组织,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双赢。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2;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76-02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自贸区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然而自贸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紧缺,如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就缺乏四类18种人才,包括高层次的3种管理型人才,高层次的4种贸易型人才、高层次的7种技术型人才、高层次的4种服务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地域发展特色、自贸区特色和产业需求,才能培养出契合的人才。因此,如何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自贸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互动,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模式

(一)基础性模式:挂牌实训基地

高校与企业的互动最多是通过基础模式实现的。基础性模式,其基本做法就是学校为合作的企业挂牌,签订合作协议,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一模式也是21世纪初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学校以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由企业接收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产业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践,得到锻炼,提升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企业也能满足自身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这种模式属于单一性的互动方式,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低成本劳动力,学校的目的仅在于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没有在师资、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局限在点上,没有线、面的结合。

(二)紧密型模式:订单模式

随着教育的发展,挂牌模式已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加深,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订单模式。订单模式是以工学结合为原则,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合作的院校开办专门的专业班级,定向服务于企业。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研究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课教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派出的讲师组成,理论部分由学校教学,实践部分由企业教学。在技术交流方面,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也会派专家到学校学习交流。此外,企业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立项的方式与学校展开横向合作,有助于双方共同发展。订单模式比挂牌模式的互动性更强,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仍然是单线的。

(三)综合性、交互模式: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1.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内涵。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是基于战略联盟的概念,把企业战略联盟组织形态运用到校企合作中,以共享、共赢为原则,高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战略目标,在政府主导和其他组织中介作用下建立起的动态柔性契约组织,联盟成员通过联合协作,实现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产学研合作当中的一种创新模式。

2.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核心任务与目标。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与双向互动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其目标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最终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优势。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较之前两种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互动主体更广泛。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成员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联盟成员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而基础性模式与紧密型模式的互动合作仅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其二,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交互性更强。基础性模式与紧密型模式的互动是“高校—企业”“企业—高校”的单线互动。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成员在共享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共享平台,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共赢、社会资源的互补、多元文化的交融。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交叉的,是网状的互动关系。其三,互动领域更加广泛。前述两个模式的互动领域仅停留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与产业相结合;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除了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互动,还包括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互动的领域更广泛、互动方式更加多元、创新性更强。

二、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一)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前文的论述说明,建立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有利于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自贸区良性互动,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矛盾,实现双赢优势。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与自贸区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互动模式,是应用型技术大学与自贸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通过合作,高校对自贸区的人才支撑体系与“人才短板”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培养人才,不仅为自贸区需求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孵化与成长环境,更为自贸区带来新生的人才与科技等资源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自贸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市场化与产業化,能更好地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以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为基础的互动中,高校利用优势学科与自贸区的人才需求特点相结合,科学进行人才预测,为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革提供方向,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学科,进而引领、示范、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形成适应自贸区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自贸区发展与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自贸区也获得了与产业及企业发展相对路的人才,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由于科研与技术的合作,可以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二)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的有利条件

自贸区建设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创新条件和合作机制。为促进自贸区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等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自贸区人才政策,如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了《福建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工作的十四条措施》等十多项人才政策,其中包括统筹人才培养开发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政策指出,要组建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军民融合创新研究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以及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推动科技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有机结合,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整合优化现有高校教育资源,加强高校自贸试验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依托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这些有利政策为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有利条件。

三、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是在共享机制下实现教育与经济共赢的组织。目前高等校专业教育与产业未能很好地融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信息不通、共享不足造成的。自贸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建设,一方面,要搭建資源共享平台推进各方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师资共享,实现资源互补。建立起教学、培训、生产、科研、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公共资源平台,面向所有成员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中介组织,整合优化合作资源,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共享。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学生、人才的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实习实训信息、创新创业项目、合作项目、技术服务项目、人才技能训练、专业技能鉴定等信息,并提供相关服务。

(二)设立自贸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

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即在对自贸区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当前产业发展,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合作在自贸区园区内、或者在学校设立专门培养该类人才的民办学院、独立学院或教育基地等,对其实施特殊培养政策和制度、创新教育模式,双方甚至是多方优势互补、有效利用资源,培养自贸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形成“园中校”“校中园”的人才培养“特区”。

(三)国际化产学研合作

自贸区人才培养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建立国际化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例如,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面向海外人才,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广东自贸区突出粤港澳合作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合作,重点引进港澳人才到横琴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成闽台教育合作新热点,福建自贸区福州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与台湾育达科技大学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客基地成为该校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创客基地也为台湾育达科技大学的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协助;厦门片区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与台湾5所学校展开合作,助力两岸航空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2):129-131.

[2] 钟利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内涵、模式及机制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0-13.

[3] 余小光,刘望,童孟良,廖红光,张翔.建立以园区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实践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13-16.

[4] 董海燕,葛竹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J].江苏高教,2013,(1):102-104.

[5] 易星,杨晓星.校企联盟提升校企合作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12-14.

猜你喜欢

互动模式自贸区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证券投资课程教学中多维度互动模式的研究
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