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龙市产业扶贫的模式及经验启示

2018-10-18李煜闫瑾徐爽王禹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产业

李煜 闫瑾 徐爽 王禹淇

摘 要: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缓解农民贫困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和龙市在扶贫过程中依托当地产业优势,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全面升级,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和龙市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阐述和龙市产业扶贫的经验及启示,为其他县域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产业;和龙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39-03

贫困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当前政府持续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产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城乡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等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1]。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来缓解贫困问题,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政策帮助和支持。2016年国务院引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脱贫目标和产业发展脱贫思路等政策方针。2017年颁布《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产业扶贫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在这些政策背景下,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持续升温。本文结合增长极理论,从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角度阐述和龙市产业扶贫经验,为其他地方研究产业脱贫提供典型实践案例参考和理论借鉴。

一、和龙市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和龙市农业产业模式

1.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大米产业

和龙市以平岗绿洲为核心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和龙市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 500公顷,有机大米认证企业共有7家,分别为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元池大米有限公司、延边东城无公害农特产品有限公司、东城淳哲有机大米农场、和龙市清湖河香米业有限公司、和龙市西城镇龙香有机农作物种植专业农场。其中,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和龙市积极发展有机大米精深加工。

2.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方式。和龙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推行清洁生产、现代化生产、节能生产、循环生产等生产方式,推广种养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结合、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构建资源高效化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实现物质、能量、信息在各产业间闭环流动,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和龙市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主要包括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长白山貂业有限公司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1 000公顷循环农业项目。

3.大力发展林下特色产业

和龙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7%,所以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大力开发林下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林下名优特产作物以及特色林下养殖。其中,林下名优特产作物主要包括人参、北冬虫夏草、五味子、灵芝、天麻、猪苓、桑黄、高山红景天等中药材,黑木耳、香菇、松茸等食用菌,刺嫩芽、桔梗等长白山区特有的山野菜;猕猴桃、蓝莓、葡萄等浆果。特色林下养殖主要包括森林猪、森林鸡、林蛙等特色畜牧以及孔雀等珍禽养殖。和龙市主要林下特色产业企业包括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延边大阳参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雪山种貂养殖有限公司、和龙市佳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

4.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养殖业

和龙市生态观光养殖业主要包括冷水鱼繁育等休闲观光渔业和珍禽、貂等特种观光养殖以及狩猎体验等休闲娱乐产业。和龙市生态观光养殖业主要包括和龙市青龙渔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雪山种貂养殖有限公司等。

5.推进现代特色畜牧養殖业发展

充分发挥和龙市森林、生态养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畜牧养殖业,以发展适度规模、高效养殖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坚持生态协调可持续,促进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以延边黄牛、森林猪、森林鸡、稻田鸭、林蛙、有机蜂、种貂、驴、观赏动物等养殖为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集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畜牧业产业体系。

6.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农耕文化、特殊的民俗风情都成为了和龙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具体工程主要包括平岗绿洲休闲观光农业、果蔬采摘园升级建设、千家民宿升级改造、食材花园庭院景观建设工程、环202国道及长白山环线景观带打造工程、牡丹园及稻田景观及朝鲜族民俗体验。

(二)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1.“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农业产业发展合同,实现龙头企业与村集体深度合作,有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例如,润土10万吨有机果蔬加工项目,由河北润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资金、项目以及管理团队,村集体提供土地等生产要素,农户以资金或劳动入股,获得分红或工资收入。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最终实现农户的稳定增收。和龙市发展“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较为成功的例子还有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机大米产业。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发展,生产基地连合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和龙市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吉林龙鑫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与当地的中草药栽培基地合作,由生产基地负责组织农户进行中草药的种植以及提供初级农产品,由该公司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并负责对初级农产品的收购、精深加工以及销售,最终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3.“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农户”模式

延边大阳参业有限责任公司通過“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农户”的形式,发展综合生态休闲项目,主要包括林下参、林下灵芝栽培、林产品加工、梅花鹿园体验、山间小屋住宿以及特色餐饮等,公司提供资金与技术,农民通过合作社联社以土地与劳动力入股,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

二、和龙市产业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推动,积极制定农业发展措施和重点项目工程

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导和支持是产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和龙市在开展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谋划和设计农业发展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一是2016年10月编制的《和龙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被评为“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部署,全面提升和龙市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区域内各类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制定并申报了《和龙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和龙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二是制订了一系列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工程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和龙市森林抚育工程、和龙市森林良种繁育及珍贵树种培育工程、和龙市森林生态保护环境监测体系工程、和龙市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森林防火应急通道建设项目、和龙水土流失及山洪治理工程、和龙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龙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和龙市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和龙市生态修复工程。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木耳菌袋及秸秆生物质能发电工程、长白山貂业有限公司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1 000公顷循环农业项目、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工程。通过这些政策及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增效,为和龙市产业扶贫脱贫提供助力。

(二)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助推农业产业升级

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是助推农业产业升级、深化产业扶贫的关键和重点[2]。和龙市农业产业门类虽然齐全,但由于规模较小,所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和龙市政府通过农业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充分依托政府资源,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重点围绕绿色有机稻米产业、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林下特色产业、生态观光养殖业、现代特色畜牧养殖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相关企业,打造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的农业产业综合体,通过重点推进龙头企业的建设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以众鑫米业为例,和龙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拥有丰富渠道资源的北京先农氏有机食品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和本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和龙市政府支持众鑫米业成为和龙市12万亩水稻田的独家整合企业,同时给予众鑫米业50年的水稻田土地经营权和不限期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到期后,同等条件下众鑫米业具有优先续约权,和龙市政府集中扶农资金和扶农政策优先支持众鑫米业。另外,和龙市政府帮助众鑫米业进一步加强政府背书,为先农氏帮助众鑫米业引入中石化、南航、京沪高铁等大客户提供便利条件。最后,为了顺利实现创业板IPO,在先农氏上市前,和龙市政府对众鑫米业给予税费减免政策,提供贴息等财务支持。这正是和龙市政府通过向企业提供政策优势,发展壮大企业,再以企业为主导来带动和龙市农业产业的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

(三)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和龙农业产业“精细管理、精深加工、发展优质高端农产品”的新定位下,转变传统滞后的小农思维理念,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共赢起到了助推作用。通过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积极推进循环农业、林下特色产业、设施农业以及休闲和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价值,促进农民增收[3]。

另一方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扶贫。通过创新农业发模式,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价值,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农户”等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四)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和食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农业产业发展背景下,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孕育而生。农业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农业产业内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投入品采购与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龙头企业发展活力,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

和龙市以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形成以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即绿色有机大米产业、生态循环农业、林下特色产业、生态观光养殖业、现代特色畜牧养殖业以及休闲农旅观光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通过农业产业同其他产业部门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龙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具体做法,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农田的土壤质量,改良农田的种植环境;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业、农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融合;三是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注重品牌推广,重点突出和龙市特色文化品牌、优质生态环境、绿色有机农业的宣传,凸显品牌效应。

三、和龙市产业扶贫的启示

(一)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农业优势

和龙市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8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绿色有机大米产业、循环利用农业产业、林下特色产业、生态观光养殖业、观赏经济作物栽培、现代特色畜牧养殖业、休闲农旅观光、设施农业。这些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对于和龙市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村经济进步、农民增收以及完善农业产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依托当地资源和环境禀赋,挖掘当地农业特色资源并形成资源优势,再通过市场主体的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产业优势,积极培育以当地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二产、三产发展提供支撑,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主要途径,搞好各类培训工作,让在家的农民掌握科学种地的方法,提高农业收入,让外出农民有“一技之长”,提高务工收入。依托农业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涉农企业用工和农村民俗手工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和养殖业、农业经营管理、“互联网+”、休闲农业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减贫脱贫。

(三)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制定和实施优秀涉农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吸引省内外优秀涉农人才来和龙市工作。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吸引外流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和就业。二是发挥涉农龙头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强企业用工招聘,从朝鲜、黑龙江等地引进外部劳动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用工荒,促进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

(四)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及关联产业部门,加快构建具有和龙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和龙农业经济更加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将特色农业及其关联的配套产业部门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调配,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吸引外流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更多优质的关联产业、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和作用,辐射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五)积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是创新农业产业形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助力和龙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精深加工,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培育和开发农村农业资源,将和龙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条件。其次,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消费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引导和促进和龙民俗工艺品产业、饮食民宿、民族服饰等业态发展,推动和龙市农业关联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最后,加快三产融合,创造更大的增值效益,将流至农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和龙市坚持完善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供应链,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之间架起“高速通道”,通过三产融合,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科技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助推精准扶贫。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养殖污染处理、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秸秆、农膜、农药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粪便集中处理,变废为宝,将这些废弃物综合利用并还田还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积极实现和龙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农民增收的共赢。打造健康、绿色、生态的和龙新面貌,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外部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入。

參考文献:

[1] 瞿应明.铜仁市脱贫攻坚的实践及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6,(8):25-29.

[2] 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4,175.

[3] 苏海红,杜青华.“十三五”期基于精准脱贫视角的青南藏区产业脱贫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3):121-127.

[4]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20.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试论“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