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疗研究

2018-10-18张寅王泽欣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医西医临床疗效

张寅 王泽欣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诊疗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医组(53例)和中医组(53例),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 中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而疾病复发率方面中医组患者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中医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西医组(P<0.05)。 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方面临床疗效明确,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自理能力,还能减少疾病复发率。

[关键词] 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西医;中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4(a)-0035-02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且多发的慢性基础疾病,好发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最近几年来大众饮食结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加[1]。脑血管疾病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达到10.00%~20.00%,比非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要高2~3倍[2]。由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情较严重,康复速度缓慢,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这对患者身心健康和预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该研究选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中医诊疗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提供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医组(53例)和中医组(53例)。中医组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8.2±3.3)岁,糖尿病发病时长为1~10年,平均年龄为(5.0±2.2)年,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50例、冠心病30例、高血脂症52例;西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42~79岁,平均年龄为(58.0±3.5)岁,糖尿病发病时长为1~11年,平均年龄为(5.1±2.0)年,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53例、冠心病33例、高血脂症50例。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的2型糖尿病以及卫生部制定的脑血管疾病等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发病时间<48 h,接受保守治疗,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肺肾器质性病变,有甲状腺疾病、精神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肿瘤疾病,对该研究药物过敏。

1.3 方法

西医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予以巴曲酶、脑活素和胰岛素治疗,起到降脂、降压和降糖等作用。中西医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风阳上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生口眼斜、头晕头痛、舌强语謇、耳鸣目眩、手足重滞、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方剂为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包括钩藤10 g、天麻10 g、杜仲15 g、石决明30 g、桑寄生15 g、牛膝10 g、栀子5 g、益母草15 g、黄芩6 g、茯神15 g、夜交藤10 g,用水煎煮,1剂/d,持续服用2周。②风痰入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疗方剂为大秦艽汤,方剂组成为川芎10 g、秦艽 12 g、独活5 g、羌活5 g、白芷5 g、防风10 g、黄芩5 g、细辛3 g、熟地黄12 g、生地黄12 g、白芍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用水煎煮,1剂/d,持续服用2周。③阴虚风动: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耳鸣、口咽干燥、手足震颤、肢体抽搐、形体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疗方剂为镇肝熄风汤,方剂组成包括天冬15 g、白芍15 g、牛膝30 g、玄参15 g、龙骨15 g、牡蛎15 g、龙骨15 g、龟甲15 g,用水煎煮,1剂/d。④痰火瘀闭: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气粗口臭、躁扰不宁、面赤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沉,治疗方剂为羚角钩藤饮,方剂组成包括钩藤10 g、羚羊角片4.5 g、滁菊花10 g、桑叶6 g、生白芍10 g、鲜生地黄10 g、茯神木10 g、淡竹茹10 g、川贝母10 g和生甘草3 g,用水煎煮,1剂/d,持续服用2周;⑤气虚血瘀: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晦滞淡白、少气懒言、身倦乏力、拒按不移、疼痛如刺、气虚舌淡、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治疗方剂为补阳还五汤,方剂组成为地龙5 g、赤芍5 g、黄芪40 g、当归6 g、红花3 g和桃仁3 g,用水煎煮,1剂/d,持续服用2周。

1.4 观察指标

(1)根據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以及血糖水平评价不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疗效评价标准包括①显效指经治疗后患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6.6 mmol/L;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前改善、空腹血糖水平<8.5 mmol/L;③无效指经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未见改善或病情较前加重。(2)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患者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评分标准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如厕、转移、行走和上下楼梯共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理自理能力越强。(3)记录并比较不同组患者血糖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率。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1%(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1例),显著高于西医组临床总有效率86.8%(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P=0.027)。

2.2 不同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比较

中医组患者疾病复发率[94.3%(50/53)vs. 81.1%(43/53)]显著低于西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統计学意义(χ2=4.296,P=0.038)。

2.3 不同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中医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详见表1。

2.4 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西医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血糖存在代谢紊乱,而高血糖会加速蛋白质的生成,产生高级糖基化终产物,与机体血管壁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诱发血管损伤。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临床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由于糖尿病属于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较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急性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3]。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范畴,烦躁作为消渴之标,阴虚作为消渴之本,阴虚久致津无法载气,烦躁能克伐正气,气虚导致血运失调,引起血液运行变缓。瘀血属于病理产物,久之引起津液失布和气机阻滞,进而使机体其他器官受累,加重病情,随之变证百出。因此消渴为气血阴阳和诸脏腑病变引起,可导致风痰互结、脑脉瘀阻和气阴两虚,引起“中风”“偏枯”和“消渴厥”。研究报道,与单纯性的脑血管疾病相比,糖尿病并发急性脑血管疾病证候演变和病理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后者多因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操持过度、纵欲伤精和忧思恼怒等引起,同时也由早春气候骤暖和风阳暗动所导致。由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两者关系密切,病程时间过长,气阴两虚为本,风痰淤血为标,属于标实本虚之症,因此中医对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时多采取祛邪活血、调节阴阳、养阴固本和化痰熄风等。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方面临床疗效明确,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同时还能减少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陈燕燕,王金平,安雅莉,等.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影响大庆糖尿病预防长期随访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15, 54(1): 13-17.

[2] 顾承志,朱向阳,赵青,等.2型糖尿病脑白质病变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认知功能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6): 2863-2865, 2879.

[3] 关清华,宋宇,旷劲松.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2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 861-863.

(收稿日期:2018-01-05)

猜你喜欢

中医西医临床疗效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