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

2018-10-18程洁

当代医学 2018年28期
关键词:肌壁国药准字盆腔

程洁

(江西省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UM)为良性肿瘤,青年女性患病率为20%~25%,病因与孕激素、雌激素、甾体激素分泌、依赖有关,病理表现为平滑肌、结缔组织、腺体异常增生,可对生育能力造成不良影响,增加不孕、难产、早产、流产风险,还可能发生癌变。保守疗法无法根治与消除肌瘤、控制病情,通常需要实施剔除术治疗[1]。治疗UM时应减小手术创面与出血量,尽量保证盆底结构生理机能的完整性与维持生殖系统的正常分泌功能,降低感染与出血风险,减轻疼痛应激、氧化应激、炎性应激反应,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比了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UM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妇科2016年5月~2018年1月治疗的77例UM患者对比手术效果。纳入标准:下腹坠胀、腹部包块、骨盆处有不适感、子宫出血、腹部疼痛、腰背酸痛、排尿障碍或尿频尿急,盆腔出现压迫感,白带增多、白带异常、经期疼痛、月经周期缩短、经期明显延长、经量增多、经血淋漓不尽,或伴有性交痛、低糖血症、贫血、便秘、不孕不育、流产,经B超、妇科体格、MRI、CT检查诊断为UM。排除标准:尿失禁、多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子宫内膜出现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盆腔粘连、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剔除术或传统开腹手术禁忌证,随访失联或中途退出,妊娠期,拒绝手术治疗,短期内UM快速生长者。

将77例分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传统开腹手术组,子宫肌瘤剔除术组53例,传统开腹手术组2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年龄27~49岁,平均(35.2±6.3)岁;子宫8孕周~13孕周,平均(10.6±2.1)孕周;UM直径5.7~14.8cm,平均(11.8±0.4)cm;有分娩史28例,妇科手术史11例,有生育意愿21例;UM数量为1~5个,平均(2.4±0.2)个;阔韧带UM 4例,宫颈UM 3例,黏膜下UM 4例,肌壁间UM 28例,浆膜下UM 18例。传统开腹手术组年龄26~47岁,平均(35.4±6.8)岁;子宫9孕周~13孕周,平均(10.4±2.5)孕周;UM直径5.9~14.6 cm,平均(11.5±0.2)cm;有分娩史22例,妇科手术史9例,有生育意愿18例;UM数量为1~6个,平均(2.5±0.7)个;阔韧带UM 3例,宫颈UM 3例,黏膜下UM 2例,肌壁间UM 16例,浆膜下UM 7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子宫肌瘤剔除术组 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半小时预防使用头孢唑林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0945)或头孢呋辛钠(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30237)预防感染治疗,采用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6)、瑞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421)、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68)及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等麻醉药物实施全麻,取截石位,在脐上缘作一切口,刺入气腹针建立气腹,随后在腹腔内置入10 mm Trocar、5 mm Trocar、30°腹腔镜等手术器械,适时举宫。在腹腔镜视野下将20U垂体后叶素(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638)6~12 U注射在肌瘤周围,以便于分离子宫肌壁与瘤体组织。子宫局部转为苍白色、收缩后利用电镀钩切开肌瘤包膜、浆肌层、下肌层,剥离包膜,线圈套扎及划开瘤蒂,将阔韧带后叶或前叶打开,用大抓钳将瘤核钳夹好,随后通过旋转或向外牵拉完整剔除瘤体,钳夹及切断肌瘤蒂部,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及子宫动脉[2]。采用电凝止血法,止血后采用褥式或8字缝合法对瘤腔进行双层或单层缝合,保证包膜壁完全对合及关闭瘤腔,如瘤腔缝合困难,则缝合后需利用气囊导管压迫止血。取出肌瘤,及时送检肌瘤组织,冲洗盆腔、拔出Trocar,放出CO2后可关闭穿刺孔。术后必要时静滴缩宫素加快切口愈合。

1.2.2 开腹组 常规禁饮禁食,术前半小时预防使用头孢唑林钠或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治疗,用布比卡因、吗啡等实施硬脊膜外麻醉。取仰卧位,于下腹正中部位作一长8~12 cm的直切口,或在耻骨联合以上作一横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组织,使子宫充分暴露。切开肌层包膜后快速剔除肌瘤,间断缝合或8字缝合残腔创面,随后缝合腹壁切口[3]。术后12 h压迫止血,必要时可静滴缩宫素加快切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剔除术时间、术后胃肠道复常时间、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了两组的UM残留情况及并发症,包括尿潴留、肠梗阻、腹痛、盆腔粘连、皮下气肿、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与恢复情况 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剔除术、胃肠道复常及自主活动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时间与恢复情况

2.2 UM残留率与并发症率 子宫肌瘤剔除术组UM残留率、 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见表2。

表2 UM残留率、并发症率

3 讨论

UM多发于30~40岁女性,目前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发病初期病症隐匿,病因与生长因子及激素失调、遗传因素、组织病变有关,心情抑郁、性生活不和谐、未生育等可增加UM患病率。过量分泌的雌激素可刺激UM生长,快速生长的UM可改变宫腔形状,影响子宫供血,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内膜萎缩,压迫周围脏器[4-6]。药物治疗难以有效控制UM进展,经磁共振、腹腔镜、宫腔镜或超声检查确诊后需及时实施剔除术。采用手术疗法剔除肌瘤时应尽可能为UM患者保留子宫功能,避免切口不愈合或愈合不良、子宫破裂。本文比较了传统开腹手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UM的效果,证实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剔除术时间为(69.64±5.04)min,在术后(21.15±3.07)h实现胃肠道功能复常,子宫肌瘤剔除术组UM残留率仅为9.43%,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29.17%,且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并发症率比传统开腹手术组,证实了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UM的效果较好。传统开腹手术视野宽阔,可仔细查看及触摸UM患者的子宫肌壁,在直视下剔除病灶,操作方便、难度低,易于关闭瘤腔。但传统开腹手术创面较大,出血量多,可影响手术操作及引起UM残留,还容易导致病菌污染,恢复较慢,可遗留明显瘢痕。传统开腹手术操作极易干扰腹腔组织结构生理机能,容易损伤输尿管或肠管,创伤性大、伤口疼痛感强烈,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慢,不利于预防及控制术后感染,容易引起粘连及影响预后,还可能导致术后子宫裂开[7-8]。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创面瘢痕较小,因此美观度、接受度高。能在腹腔镜的清晰视野及相对密闭的宫腔环境下全面探查盆腔脏器情况、完成肌瘤剔除操作、完整剔除深部小肌瘤,便于处理子宫附件与分解粘连,减轻子宫肌壁、腹部器官、胃肠道干扰与损伤,创伤应激小、疼痛轻。有助于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减少盆腔粘连、尿潴留与肠梗阻等并发症,还能有效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降低并发症率,加快康复。

猜你喜欢

肌壁国药准字盆腔
子宫肌壁间妊娠诊治分析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三维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壁间妊娠1例
更 正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与射频消融
子宫肌壁间妊娠误诊滋养细胞肿瘤1例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