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评价
2018-10-18魏晚霞李君芳刘东星
魏晚霞,李君芳,刘东星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宫颈癌属于临床妇科十分常见和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30~35岁女性群体中最易发病,且发病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年轻化明显。发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出阴道排液、流血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发展,会相应的出现全身性恶病质症状,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1]。近年来宫颈癌细胞学筛查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该病的确诊率、病死率及治疗效果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手术是目前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首选,且效果显著,但术后感染、膀胱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院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预后。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8±5.2)岁;其中鳞癌37例,腺癌8例;临床分期45例中Ⅰb1期35例,Ⅰb2期5例,Ⅱa期5例;干预组患者年龄28~63岁,平均(46.3±5.1)岁;其中鳞癌38例,腺癌7例;临床分期45例中Ⅰb1期35例,Ⅰb2期5例,Ⅱa期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制定的宫颈癌诊断标准[2],并经病理切片确诊;②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理解和沟通能力良好;③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极为严重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②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不全;③精神异常或存在其他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指导和干预患者日常饮食,使其保持科学膳食,选择容易消化的、盐分、脂肪含量低的清淡食物,禁止过度油腻、辛辣或生冷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培养和保持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眠,保持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干预组予以院外延续性护理,主要包括:①在患者出院之前,通过组织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的方式,将宫颈癌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指导其对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培养和坚持;②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前需要对其健康行为、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对其出现的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记录;③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定时电话随访,对其病情变化、日常饮食、运动、用药及心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及时帮助其指出和纠正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行为;④创建微信或QQ群,利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将宫颈癌的相关知识要点、生活中注意要点等定时进行推送,并支持和鼓励患者对康复经验进行交流互动,对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的问题热情、耐心解答,并对其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和想法进行及时纠正;⑤每月进行1次家庭随访,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介绍术后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将健康知识宣传册发放给患者,进一步增强其对病情掌握和了解,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借助QQ或微信群,利用小视频或图片的方式演示、讲解,使患者了解和掌握如何对脉搏、血压、体温等进行有效测定;⑥制定个性化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并对患者运动情况予以了解,要求其每次运动时间要在30~45 min以上。
1.3.2 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通过自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量表评定患者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社和心理适应、症状管理等项目,评分越低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差[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护理,两组症状管理、饮食管理及药物管理、社会和心理适应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组间经比较,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变化(,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变化(,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45)干预组(n=45)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药物管理12.45±2.32 13.32±2.01a 12.38±2.27 16.53±2.02ab饮食管理10.18±1.52 11.48±1.84a 10.24±1.48 13.48±2.0ab社会和心理适应11.93±1.76 13.63±1.87a 11.88±1.85 16.56±2.39ab症状管理12.52±2.18 13.55±2.38a 12.47±2.25 16.39±2.45ab
3 讨论
宫颈癌在临床妇科中非常常见,临床方面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加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放化疗,尽管疗效确切,但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各类不良反应。加上手术操作需要将患者子宫切除,破坏其生理功能完整性,从而使患者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放化疗导致的消瘦、脱发等毒副反应也会使负性情绪进一步加重,极大的威胁其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所以,必须及时对患者开展系统、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以确保其生理、心理健康,提高预后[4]。
宫颈癌术后患者还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疾病复发、后续治疗等一系列精神压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出院后应激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另外,术后中断了医院专科护理指导,社区宫颈癌专业知识有限,患者在出院后的护理缺少专业性和有效性,相关并发症、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延续性护理教育主要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定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对患者病情康复情况和基本信息进行及时掌握,以便对护理方案进行实时调整,确保护理工作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定时进行电话、上门随访等方式对护理工作进行践行和落实,并通过网络平台对宫颈癌基础知识进行推送,强化宣教指导和心理指导,可使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并对其不良心理进行有效改善,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严格遵医嘱用药,提高其对疾病危险信号及突发事件的掌握和处理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5]。
自我管理主要指的是患者通过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不断的改善和保持,对疾病征兆和特征进行管理与监测,使疾病对机体功能、情感、人际关系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始终可以坚持治疗的健康行为[6-7]。本组研究发现,经过3个月的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症状管理、饮食管理及药物管理、社会和心理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宫颈癌术后开展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借鉴和采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