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情绪的影响
2018-10-18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461000程园园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461000)程园园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均比较高。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患者在患病之后出现诸多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需及时予以处理[1]。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常用的护理干预方法之一,它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实施有效的干预,目的在于调节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对中医情志护理在脑梗死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67.4±5.7)岁。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8~79岁,平均(67.3±5.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睡眠管理、安全管理等常规护理措施。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情志护理:第一,情志制约。中医理论中有五行相克、“喜胜忧”之说,认为一种情志可以被另一种情志抑制、淡化甚至消除。以此为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时,可以采用情志制约法,即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多听幽默故事、小品或观看娱乐节目,或者引导患者回忆开心的往事并讲述出来,以喜悦代替抑郁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组织病友交流活动,让患者结识新的朋友,互相鼓励,增强治疗信心[2]。第二,移情易性。我国中医认为,如果患者心情畅快并且治疗得当,则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脑梗死患者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病情方面,因此很难产生愉快的心情,多数时候抑郁寡欢。对此,护理人员应实施以下护理对策:通过言语诱导、播放纾缓的音乐、电视节目等方式,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使患者不再时刻担忧病情,保持身心舒畅。同时,在病情稳定之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出院之后多参加社交活动,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除疾病以外的事情上,缓解抑郁情绪[3]。第三,安神静志。据《黄帝内经》所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即静养安神能够发挥治病、防病的作用。脑梗死患者精神压力大,紧张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安神静志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两周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诱导患者每日静坐、静卧或静立30分钟,其间鼓励、表扬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参与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做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2周、4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s,分)
注:*P<0.05。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2周 护理后4周观察组 43 24.27±4.74 15.22±4.39 9.81±4.21对照组 43 23.88±4.80* 20.68±4.62* 18.47±5.22*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只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使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绪是脑梗死患者病后常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为减轻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加用情志护理的患者其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的HAMD评分明显更低。这就说明,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的情志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护理对策。我国中医认为,脑梗死患者之所以出现抑郁情绪,主要是因为气机郁滞、情志不舒。只有调节情志,才能恢复健康。本研究中,中医情志护理分为三点,其中,情志制约的目的是以愉快的情绪代替抑郁情绪;移情易性的目的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身心舒畅;安神静志的目的是稳定患者的心智,防止患者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综上所述,情志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脑梗死后抑郁情绪,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