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综合疗效的影响
2018-10-18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463000吴相坤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463000)吴相坤
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ICU病房最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ICU病房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患者死于该原因。可见,感染性休克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死率也非常之高,严重威胁了患者身体健康,也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综合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80例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4年8月~2016年9月ICU病房收治的感染休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范围22~75岁,平均年龄为(45.67±3.67)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范围21~76岁,平均年龄为(45.63±3.59)岁。以上80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手足厥冷、意识不清及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均符合12版《实用内科学》中感染性的诊断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巴胺、甲肾上腺素及多巴酚丁胺等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方案如下:20ml于10min内推注,再取50ml,以20ml/h的速度持续泵入;次日取100ml加入200ml的5%葡萄糖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附表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s)
附表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s)
组别 例数 ICU住院时间(d) 死亡率[n(%)]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观察组 40 25.12±8.45 9(22.50) 2(5.00)对照组 40 29.78±12.37 16(40.00) 7(17.50)t 4.2337 4.2431 4.2565 P P<0.05 P<0.05 P<0.05
1.3 观察指标 采用PICCO监护仪监测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分别监测复苏前与复苏后24小时患者心排血指数值(CI)、血管外肺水(EVLWI)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值(SVRI),此外,对比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异同[1]。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复苏前与用功后24小时CI、EVLWI及SVRI值比较 复苏前观察组患者的CI、EVLWI及SVRI值分别为(2.52±0.55)L/min/m2、(9.12±2.56)ml/kg、(1557±49.45),复苏后24小时观察组患者的CI、EVLWI及SVRI值分别为(3.97±0.96)L/min/m2、(8.37±2.85)ml/kg、(1992±63.56);复苏前对照组患者的CI、EVLWI及SVRI值分别为(2.57±0.63)L/min/m2、(9.11±2.43)ml/kg、(1556±48.99),复苏后24小时对照组患者的CI、EVLWI及SVRI值分别为(3.12±0.83)L/min/m2、(8.34±2.61)ml/kg、(1989±61.45)。复苏前两组CI、EVLWI及SV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4小时两组CI值较复苏前均有增高,且观察组增高程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EVLWI及SVRI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主要围绕改善组织灌注、提高患者血压及控制感染等展开,且多给予西药进行治疗,但由于耐药性等因素影响,疗效并不理想[2]。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得到了不少医学专业人士的关注。本研究将参附注射液应用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察组治疗后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苏24小时CI值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参附注射液应用到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可增加CI,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