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对比
2018-10-18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301900高雅波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301900)高雅波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45岁育龄女性,肌瘤可逐渐增大,癌变率为0.3%~0.7%。有数据显示[1],我国子宫肌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向年轻化发展。目前,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为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及效果,本研究分别对开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27~44岁,平均年龄(34.8±4.1)岁;对照组:25~47岁,平均年龄(35.2±4.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经B超确定子宫肌瘤大小、位置及数目,给予持续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经下腹取6~8cm纵切口,分离肌肉与组织,暴露子宫,肌瘤处行纵切口,剔除肌瘤后,进行盆腔清理,随后缝合关腹。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行气管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脐下1cm处取切口,建立人工气腹;以10mm套管针穿刺,随后置入腹腔镜及套管,对子宫肌瘤情况进行观察。左右下腹分别取1~2cm左右穿刺孔,将手术操作器械置入,将5U垂体后叶素联合2ml氯化钠注射液注入子宫肌瘤四周宫体;超声刀分离瘤体,以电凝止血,以可吸收线镜下缝合。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 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100 125.32±7.63 22.36±6.17 15.69±4.03 4.52±1.02对照组 100 247.69±12.17 35.61±9.41 27.68±7.14 7.11±2.45 t 85.191 11.775 14.624 9.7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瘢痕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止痛治疗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血量较对照组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并发症及止痛治疗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瘢痕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止痛治疗率分别为11.00%、1.00%、24.00%,与对照组32.00%、9.00%、61.00%相比差异显著(x2分别为13.064、6.736、28.010,P<0.05)。
3 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2],子宫肌瘤发生与机体雌激素分泌增多相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子宫肌瘤可导致月经过多,压迫膀胱与直肠,甚至产生不孕及反复流产。目前,治疗子宫肌瘤方法较多,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子宫肌瘤患者暴露子宫完整性的常用术式,但是对于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尚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术后下床时间及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进一步表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较小,可减少手术对盆腔脏器的干扰,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数据显示[3],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瘢痕发生率达60%~90%,而腹腔镜瘢痕发生率不足2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瘢痕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疼痛治疗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可能与术中创伤小,可保护周围脏器相关,可减少术后疼痛发生,也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4]。
综合上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